引汉济渭二期工程施工期水土保持工作思考

2019-02-14 22:22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渣场施工期隧洞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10)

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属于典型的长距离线性输配水工程,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工程准备期和施工期,涉及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道路、围堰等施工临时设施布置,隧洞施工、渠道及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覆盖层、基础和边坡开挖,弃渣场设置及弃渣运输等。施工期如不采取科学的水土保持防护及管理措施,会给工程沿线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危害,威胁工程安全和区域生态环境。

本文对引汉济渭二期工程施工期开展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研究,从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及类似项目建设提供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议和参考。

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1 项目概况

引汉济渭工程是陕西省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被列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工程规划水平年供水量15亿m3,供水对象21个,受益人口1411余万,工程建成后对于优化陕西省水资源配置、统筹关中陕北用水、改善渭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支撑全省经济追赶超越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引汉济渭工程包括调水工程和输配水工程两部分。引汉济渭二期工程为供水对象较为重要的骨干工程,属Ⅰ等大(1)型工程,由黄池沟配水枢纽、南干线灞河分水口以上段、北干线泾河新城分水口以上段及相应配套设施组成,线路总长192.09km。共设置隧洞6座、箱涵4处、倒虹4座、渡槽1座、桥倒1座、管桥1座、分水口10处、退水设施13处。

1.2 项目区概况

工程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沿线主要经过关中盆地中的渭河冲积洪积平原、秦岭北麓台塬和渭河北侧黄土台塬,穿(跨)越主要河流包括渭河、泾河、黑河、灞河、浐河、潏河、滈河等。土壤类型主要为黄褐土、褐土、黄棕壤、棕壤,项目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带,植被类型以农田植被、人工绿化植被及果园植被为主。项目区土壤微度侵蚀,属于陕西省秦岭北麓低山、台塬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关中阶地、台塬基本农田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2 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及危害

2.1 水土流失特点

引汉济渭工程多处以隧洞、箱涵、桥倒、渡槽、倒虹、管桥等形式穿越重要河流,易对河流水质产生影响并造成水土流失;工程线路长,跨越多个行政区,共设55处施工区,施工临时道路约15km,施工临时设施占地分散且面积较大,造成水土流失面较广;项目以输水隧洞为主,临时占地面积较大,施工后期对临时占地恢复植被、复垦等工程量大;弃渣场设置数量较多,且由于秦岭北麓生态保护要求,部分施工面弃渣运距较远,弃渣运输过程中易对运输沿线造成洒落等影响,项目共设置弃渣场24处,弃渣场防护任务重;项目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且位于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在提高水土保持防护标准的同时,要严格执行水土保持和环境影响“三同时”制度,保护沿线生态环境,避免施工对上述环境敏感点的影响。

2.2 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2.2.1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工程施工扰动土地面积较大,场地平整、开挖、填筑等破坏原地貌、占压土地资源。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道路、弃渣场等也占压大量土地资源,虽然施工后期临时占地恢复原地貌,但是在施工期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恢复原土地生产力。

2.2.2 对水源涵养功能及河道行洪的影响

工程穿(跨)越7条重要河流,跨河建筑物为涉水施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开挖、回填以及施工围堰堆筑、拆除将对水源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弃渣场为临时性弃渣场,施工开挖、覆盖层剥离和弃渣堆放及回填中转堆放时,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工程弃渣将可能随雨洪径流进入河道,导致河床淤积,影响行洪能力。

2.2.3 对区域重力侵蚀的影响

工程产生弃土弃渣量大,弃渣场数量多且分散,弃渣堆放过程中堆积体易受入渗雨水影响,导致堆积体失稳,使弃渣场重力侵蚀加剧。尤其是临河型弃渣场,若防冲、防淘措施处理不当,则可能形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

2.2.4 对区域景观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项目区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施工期工程建设将对区域景观及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3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项目区水土流失以微度侵蚀为主,施工期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切实落实各项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和水土保持管理措施。施工期水土保持管理措施是保障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实施的基础,其管理水平的优劣直接决定防护措施是否能够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要求发挥效益,两者共同构成水土保持措施体系。

3.1 水土保持防护措施

3.1.1 弃渣场防护措施

弃渣场是水土流失防治及监测的重点区域,弃渣堆放前应对表土进行剥离及存放,根据“先拦后弃”原则,布设挡墙等拦挡工程;为排除坡面来水及保障堆体稳定,设置截排水措施;为保证植被恢复及复垦效果,对弃渣场范围进行土地整治、回覆表土,选用适应性强的树种和草种进行植被恢复,达到“使用完成一片、绿化恢复一片”的要求;施工期应特别重视表土临时拦挡、苫盖以及弃渣场沉沙等临时措施的施工。

3.1.2 配水枢纽防护措施

配水枢纽由分水池、池周进出水闸、黄池沟泄洪设施和黑河连接洞4部分组成,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环节为配水枢纽建筑物中的箱涵、分水池的基础开挖与回填、进水闸边坡的开挖对地表的扰动等。施工前进行表土剥离并存放,在连接洞出口以上坡面设置截水沟,截水沟截留坡面来水后引至分水池退水渠道。对枢纽区和坡面进行绿化,绿化前实施土地整治和表土回覆。表土堆放时应做好表土的拦挡、苫盖工作。拦挡推荐使用编织袋,苫盖推荐使用绿色密目网。

3.1.3 管线工程防护措施

管线工程包括箱涵、倒虹、桥倒、管桥、退水及分水口等,发生水土流失的环节和部位主要是施工期箱涵和管道施工作业带的表土剥离、管沟和退水建筑物基础开挖与回填、开挖土方临时堆放、施工中临时防护及植被恢复等。施工前根据后期绿化覆土量进行表土剥离,为恢复植被创造条件,绿化前进行土地整治和表土回覆,由于退水建筑和倒虹等跨河建筑物施工对河床的扰动,需对河床进行平整,涉水施工应注意围堰的设置以及围堰自身填筑、拆除带来的水土流失影响,围堰内积水必须经过沉淀后抽排,不得影响河道水质。对跨河建筑物、分水闸等永久建筑物管理场区围墙内的空地进行绿化美化,结合区域内的植物体系,布设乔灌草搭配的绿地系统,达到绿化美化场区的目的。

3.1.4 隧洞工程防护措施

隧洞施工过程中发生水土流失的环节和部位主要是施工期隧洞进出口及支洞口、退水建筑物、分水口的开挖和回填等对原地面的扰动。为了保护表土资源,便于施工结束后恢复植被,施工前对表土按需剥离并存放,后期土地整治后进行表土回覆;施工结束后对退水口周围原河床开挖作业面进行平整压实;在隧洞洞口上坡面设置永久截水沟,截水沟末端与隧洞口附近的自然沟道顺接;对隧洞口、退水设施、分水口临时占用的林地和草地恢复原地貌,对永久支洞口采用草皮绿化。

3.1.5 施工生产和生活区防护措施

主要包括混凝土拌和站、钢木加工场、机修停放厂、蓄水池、实验室、仓库、办公生活区、砂石骨料加工系统、混凝土预制厂等,产生水土流失的环节主要为施工场区在建设过程中土方开挖、回填、地面平整及临时表土堆置的防护等。施工前对表土按需剥离并存放,后期土地整治后进行表土回覆;对于临时占用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在工程施工结束后对其进行河床平整、恢复原貌;施工结束后对施工生产生活区恢复植被,与项目区周边生态环境形成一体;施工过程中,重视临时排水、沉沙、编织袋拦挡、密目网苫盖等临时措施的施工。

3.1.6 交通道路防护措施

交通道路造成水土流失的环节主要是道路施工过程中路基土方开挖与回填、占压土地扰动地表。施工前对表土按需剥离并存放,后期土地整治后进行表土回覆;永久道路设置永久排水沟,临时道路设置简易土质临时排水沟,排水沟出口处设临时沉沙池;对临时道路占地按照原占地功能实施迹地恢复,对永久道路设置行道树及路侧种草绿化。

3.2 水土保持管理措施

3.2.1 加强组织领导,发挥体系职能

成立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管理机构,董事长任组长,总经理任副组长,公司相关部门、分公司负责人任成员。定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大检查。进一步通过分公司、监理单位实现对工区的双重管理,完善公司、分公司、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单位、参建单位四级环保管理体系,有效发挥体系职能。履行主体责任,全面实施文明工地建设管理,将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工程,水利行业“补短板、强监管”的样板工程。

3.2.2 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

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纳入公司考核管理办法,按年度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水土流失及治理情况。将创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日常管理,按月组织施工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进行整改。参考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好的经验,沿用或者根据实际情况修订《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作考核基金管理办法》《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办法(试行)》等水土保持制度,实施《引汉济渭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考核基金管理办法》,实行考核一票否决制,全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3.2.3 重视水土保持监测,及时掌握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情况

组织水土保持监测单位对工程进行驻点监测,确定水土保持效益基础参数,将水土保持监测结果定期上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采取定位监测与实地调查、巡查监测以及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弃渣场使用情况及安全要求落实情况、扰动土地及植被占压情况、水土保持措施(含临时防护措施)实施情况等进行监测。

3.2.4 创新水土保持理念,建立科技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机制

与国内科研院所及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开展3S技术及无人机技术等在水土保持日常管理中的应用,在生态文明工程创建过程中推广应用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信息化建设。

4 结 论

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在引汉济渭二期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初步设计等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充分利用工程措施的控制性和速效性,做到工程措施与临时措施相补充,坚持“完成一片治理一片”的原则开展植被恢复及复垦工作,同时需认识到水土保持管理措施的重要性,设置合理的管理机制,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思维,不断创新水土保持管理理念,持续完善管理措施,使水土保持防护措施与管理措施有机结合,实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防治六项指标全部达标,努力将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成为一项千秋惠民的生态水利工程。

猜你喜欢
渣场施工期隧洞
绢云母片岩引水隧洞施工期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隧洞止水带安装质量控制探讨
抽水蓄能电站弃渣场全过程管控研究
滇中引水工程大理段首条隧洞顺利贯通
超前预报结合超前探孔技术在隧洞开挖中的应用
抽水蓄能电站弃渣场运维现状简析
五一水库工程平地型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山区钢桁梁斜拉桥施工期抖振时域分析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施工期高速公路改扩建作业区分流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