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林 刘 平 刘海婧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扬州分局,江苏扬州 225002)
多年来不论国家还是地方都在积极探索改善水环境的有效途径,河长制在全国江河湖泊整治管理的全面推行,为推进水环境治理奠定了基础。扬州市根据地方水环境特点,因地制宜,立足不同区域、不同河湖实际,2017年底编制完成了“一河一策”行动计划。2018年“一河一策”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也为扬州市生态河湖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
扬州自古水系发达,因水而兴、因水闻名,境内水系发达、水网密布,是平原水网地区的典型代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部分地区水污染加重,水生态功能退化。尤其是里下河区域河网、城区内河以及沿江片河湖水污染形势较为严峻,水质相对较差。
近几年水质较差的河道有小涵河、盐邵河、野田河、南澄子河、北澄子河、东平河、横泾河、新刘安河、人字河、澄潼河、宝射河和涧沟河,大部分河道全年水质Ⅲ~Ⅴ类,汛期里下河排涝期间水质多以Ⅴ类为主。区域内排污口较多,截污管网不完善,污水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尤其是乡镇农村生活污水难以有效收集处理;整个区域农业面源污染较重,乡村河道淤积较多,虾塘等养殖污染严重。
扬州城区内河中仍存在一定数量的黑臭河道,近几年随着黑臭河道整治力度的加大,部分河道水质短期内有所好转,但多年来水环境仍未彻底改善,仍存在水质再次恢复原样的现象。
扬州沿江区域人口密集、产业密布,资源环境一直处于紧绷状态。长江沿岸及入江支流上的排污口较多,多年来部分入江支流水质较差:其中通扬运河主要承担通南、通北高水涝水汇入及沿线的农田灌溉任务,支流较多且水质较差,沿岸有39处排污口,沿线农业面源污染较重;白塔河主要承担通南地区涝水汇入及沿线的农田灌溉任务,河道污染源主要以面源为主,点源污染部分存在;红旗河是通南高沙土地区一条南北向引、排、航综合利用的骨干河道,沿岸有26处排污口,沿线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古运河是扬州主城区的主要排涝河道,具有防洪、排洪(涝)、引水、活水、航运等功能,支流较多且水质较差,沿岸有33处排污口,河道南段面源污染较重;仪扬河是一条水利水运骨干河道,具有防洪、排洪(涝)、引水、通航、景观等功能,沿岸有4处排污口,面源污染较重;乌塔沟作为扬州沿山河的洪水下泄河道,其东西堤承担着两岸的防洪任务,以及引水灌溉任务,沿线面源污染较重;胥浦河是仪征西部地区的主要水系,具有防洪、排涝、灌溉、引水等多重功能,沿线排污口和面源污染较重。
自“水十条”公布后,扬州开始了河湖水环境的重点治理工作,但如今仍有部分区域未见根本好转。为减少先污后治的成本,扬州市提出了“保护优先”的环保战略,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
科学的战略部署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多龙治水互补协调的老大难问题、水域与陆域环境的综合管理问题、跨区域水管理的矛盾、考核机制不健全、领导优势未能有效充分发挥到河湖治理中等。水的自然循环属性促使在系统治水中,应将流域作为一个生命体,以水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六大要素。水的社会循环属性引起了水陆空、城乡、地表地下、行业、上下游、左右岸水体的交互,因此,针对不同流域、区域河湖特点,应水陆空统筹、城乡统筹、地表地下统筹、行业统筹、干支流统筹、上下游统筹、左右岸统筹,分流域、分层次、分区域、分阶段推进系统治水。
河长制的实行,把河湖管理涉及的地区、部门和单位更好地调动起来,在整合部门力量、发挥工作合力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要从根本上推进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除了一套完善的制度和长效管理机制外,还需要因河施策开展“一河一策”行动计划,将河长制改革工作转入全面治河阶段。
2017年扬州市先后确立河长制组织架构,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各级河长按照认河、巡河、治河、护河履职标准化流程认真履职,制定完成了“一河一策”行动计划。
因里下河区域地势低洼、湖荡相连、水网稠密,单条河道或单个区域治理犹如孤军奋战,效果难以持久。所以,在里下河区域重点推进里下河湖群生态保护示范建设,划定红线保护范围,明确功能分区与定位,开展水生态系统修复,建设里下河湖群与骨干河网沿湖沿河生态林带。针对里下河区域内源污染,创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里下河水美乡村,全面治理农村堰塘底泥内源污染;针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建设生态灌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推广生态农业园区工程;针对高邮、江都境内的虾塘、鱼塘等养殖污染,强化水产养殖污染治理,鼓励使用生态养殖技术和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黑臭河道治理首次提出明确时间目标,建立黑臭水体档案。“263”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扬州各地积极推进黑臭河道整治工作,部分河道已整治结束,但黑臭河道整治任重而道远。城区黑臭河道共55个,2017年已完成整治26个,计划到2020年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按照“一河一策”模式,建立黑臭水体档案,编制整治方案,明确整治目标、重点任务、整治措施和实施周期,并排定各年度整治计划。扬州已于2017年7月底前完成实施整治方案编制、审批、报备。2018年按照年度整治计划,对列入整治的黑臭水体,制定详细的整治工程设计方案。
多年来,沿江区域河湖一直存在水功能区总体达标率低、排污口众多、生活及农业面源污染较重等问题。沿江河湖跨江都区、邗江区、广陵区、仪征市,各区域水系特征差异显著,污染状况各不相同。2016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16〕42号),要求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河湖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因地制宜,解决好河流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目前,扬州已根据不同河流的水系特征及污染状况制定了详尽的“一河一策”行动计划。重点对入江支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行动,针对多年来沿江面源污染及黑臭河道治理的难题,传统的清淤和控制农药化肥使用等方法效果不明显,扬州市积极同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联系,加强沿江河湖及城区黑臭河道等课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根据扬州水环境现状重点推进水环境问题突出区域治理。
a.对沿江市区片槐泗河、乌塔沟、仪扬河、古运河及沿江通南片红旗河和白塔河实施河道整治,主要工程措施为开挖疏浚。
b.针对中心城区黑臭河道,采取开挖疏浚、连通水系、智慧引水调水等措施保障水体科学生态流量,还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垃圾清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减少市区水体污染负荷,系统治理黑臭水体。
c.里下河湖泊湖荡开展退圩还湖工程,推进重点洼地治理及农村堰塘整治工程。
d.开展县级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设施排查,全面开展城镇建成区污水收集和处理现状排查,制定管网改造计划,将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落实到具体行动。
水质的彻底改善不仅在治,更在于长效管护。有效落实河长管护责任才能够确保整治后的水体水质稳定向好。结合河长制的全面推行,扬州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河道管护责任主体,落实好管护机构、人员、经费,建立健全河长管理体系,全面落实河长、分段河长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管护责任,明确管护单位及其职责,完善管护设施。在实际运行中,推进河湖管护市场化,推进河湖管护购买社会化服务,将有能力且有资质的专业养护主体引入长效管护队伍中。为提高管护效能,对维护养护主体、河道保洁主体进行专业化、社会化培育。
首先,强化组织领导、资金保障和科技支撑。在河长主导、部门联动的基础上,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确保取得实效。资金是水利建设的保障,各级政府突出保障重点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河湖水利建设,尤其对乡、村级河道,引导地方百姓筹劳参与河道建设。其次,强化考核评价和宣传引导。为确保河长制各 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扬州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考评体系并纳入河长制考核内容,尤其是对河湖生态明显恶化的,依法追责。河湖治理离不开公众的参与,扬州积极利用电视、网络、公众号等方式,大力宣传治理河湖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对大众比较关注的水环境问题,积极主动回应,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河湖治理的良好氛围。
扬州水系发达,各片区水环境问题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通过对各河流实地查勘与调查,摸清了河道健康现状,科学诊断河道存在的突出水环境问题,确定河道治理与保护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因地制宜提出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长效管护等措施,实现扬州市河流水环境的较大转变。“一河一策”是落实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河道治理与保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破除复杂水问题、实现系统治水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