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东方肿瘤论坛会议纪要

2019-02-14 02:42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
上海医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医学会免疫治疗分型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

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主办的“第四届东方肿瘤论坛”于2019年10月12日在上海科学会堂隆重召开。东方肿瘤论坛是上海市医学会“东方”系列品牌会议之一,精心打造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依托上海,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传承创新、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海派精神,促进了肿瘤学科的繁荣和发展。本次会议内容涉及肺、食管、胰腺、肝脏、结肠、乳腺等全身多个部位肿瘤的亚学科,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医师参加,是一次在全国肿瘤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会议。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陈智伟教授主持开幕式。上海市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教授,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徐惠绵教授和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主任委员陆舜教授分别致辞。

莅临开幕式的还有中国工程院丁健院士、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邵志敏教授和候任主任委员周俭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冯继锋教授、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张苏展教授、重庆市新桥医院朱波教授等专家。

1 大师讲坛专家云集,内容丰富

1.1 肿瘤治疗的精准与挑战 中国工程院丁健院士作题为《肿瘤治疗的精准与挑战》的报告。丁院士提出恶性肿瘤是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我国恶性肿瘤面临严峻形势:总体发病率居高不下,5年生存率远低于美国,国产新药研发较为落后,不同人种、不同瘤种、不同细胞之间存在瘤谱差异。丁院士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角度提出精准医疗的核心——个性化药物的重要性,介绍了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以及取得的成就,着重列举了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划时代问世、鳞状细胞癌的分子分型和潜在治疗策略、“广谱”抗肿瘤新药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TRK)抑制剂拉罗替尼(larotectinib)和肺癌基因分型指导的药物临床研究。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使目前癌症临床治疗面临困境:患者临床响应率依然有限(大多数靶点敏感群体不明确,缺乏遴选依据)、易产生获得性耐药(绝大多数患者半年到1年即发生耐药)、原发性耐药广泛存在(敏感群体的响应率依然有限)。基因突变、激酶重编程、细胞因子组重编程与耐药的发生密切相关,据此研究,第二、三代靶向药物接连问世,为克服耐药而联合用药成为大势所趋。丁院士指出个性化药物研发的总体目标是提高用药效率、提升用药安全、减轻患者负担,并汇报了表观遗传学在抗肿瘤治疗中的进展。

1.2 中国胃癌诊疗临床研究传承创新之路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惠绵教授深入探讨了我国胃癌诊疗的历史、现状和展望,阐述了研究、传承和创新之路的点滴。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胃癌诊疗发展的3个阶段:起始阶段(20世纪60—80年代)、探索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包括胃癌病理分型、三级预防、外科理念演变等的研究)和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胃癌微创手术的开展与普及、综合治疗效果、近10年胃癌临床研究进入快车道、数据共享回顾型研究成果斐然等),详细分析了取得的一系列进展和待解决的难题,并提出进一步的发展策略是开展转化研究、提高胃癌早期筛查率和患者长期生存率。

1.3 中国肝胆肿瘤的诊治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介绍了中国肝胆肿瘤的诊治进展,着重从“精准治疗”方面阐述最新结果。精准治疗应一以贯之于诊治全程,从诊断开始,到术前对余肝的测定,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放射治疗和CT定位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诊治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循环肿瘤细胞(CTC)用于指导手术、预测肝癌的预后和疗效;通过基因检测,指导临床精准用药;监测循环肿瘤DNA(ctDNA)技术用于发现肿瘤的早期转移;靶向深度测序动态随访,预测疗效。

1.4 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路在何方?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着重探讨了精准治疗时代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ER2)表达均阴性的“难治性”乳腺癌,该如何选择精准治疗。乳腺癌在国内发病例数逐年递增,但因发病年龄、分子分型的差异,其流行病学特征与欧美地区不同,三阴性病例数较多,导致了乳腺癌的治疗模式更趋向于个体化精准治疗。据此,靶向药物的研发对早期复发风险高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改善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抗HER2靶向治疗显著改善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减少了复发和死亡的风险。邵教授介绍了近5年来国内外的重要临床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辅助化疗或靶向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此外,邵教授介绍了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的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该研究面向三阴性乳腺癌多线治疗失败后的患者,将于2年内公布最终结果。最后,邵教授提出了未来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设想,精准治疗的基础来源于精准地分型,包括病理分型、分子分型和免疫组织化学分型,相信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将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1.5 我国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研究和筛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近5年结直肠癌的诊治进展。普及恶性肿瘤的筛查,是近几年的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但不同肿瘤发病情况仍有差异,其中结直肠癌的筛查尤为重要。结直肠癌的特征在于癌前期病变进程时间较长,通过定期筛查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治疗,可显著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已经根据全国各个地区的筛查经验,总结出一系列结直肠癌筛查的方式和各地区不同的参考标准,建立并验证了适用于各地区的筛查技术。增加体格检查中粪便送检率,提高人群筛查率,为近几年提出的主要目标。

1.6 泛肿瘤免疫治疗进展与挑战 重庆新桥医院朱波教授介绍了泛肿瘤领域内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免疫治疗经历多年的发展,从卡介苗治疗到T细胞免疫治疗,再到恶性肿瘤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LD1)免疫治疗。免疫的记忆功能能够使免疫治疗获益人群长期有效。因肿瘤突变符合肿瘤基因突变负荷(TMB)、DNA错配修复缺陷型(dMMR)、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都会对免疫治疗的效果产生影响。不仅免疫单药治疗需要检测PD1/PDL1的表达,联合治疗(包括联合免疫治疗、化学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同样也需要临床依据。肿瘤免疫治疗任重而道远,深入研究肿瘤微环境免疫调控机制,发现新的干预靶点可能是未来研究方向。

1.7 晚期乳腺癌治疗策略的演变和思考 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院长探讨了晚期乳腺癌治疗策略的演变和思考,多药联合从一线到二线尝试新的治疗,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在未来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围绕肿瘤免疫周期治疗的研究,可以发掘不同靶点;研究不同的肿瘤免疫表型从而发现可以通过免疫治疗获益的人群。最后,冯教授展望了在移动医疗、人工智能、互联网+的随访模式下,可以给予患者全方位的治疗,并为乳腺癌未来的个性化治疗提供助力。

1.8 骨软组织肿瘤治疗进展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姚阳教授从骨软组织肿瘤的发病率,回顾分析了近5年外科、内科的诊治进展。作为少见且复杂的骨软组织肿瘤,多项药物临床研究结果、多种新药靶向治疗各有优势。

2 各分论坛热点纷呈、百花齐放

下午的论坛交流根据不同学组分为4个分会场,包括胃肠和肝胆胰论坛、骨软组织肿瘤论坛、胸部肿瘤和中西医论坛,以及乳腺肿瘤和青年论坛。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分会场,进行了指南规范的解读、手术术式选择的探讨,分析了辅助治疗和放射治疗的进展;探讨了在精准治疗的大背景下,为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选择最优的靶向药物治疗和耐药后的处理;疑难病例的多学科讨论和肿瘤基础研究领域的成果。

本次会议的形式多样,内容涉及肿瘤药物筛选、肿瘤转化医学、肿瘤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覆盖所有肿瘤专科分会的专业学组。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专家们各自进行了具有学术引领意义的学术报告,学术火花的碰撞必将促进我国肿瘤防治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猜你喜欢
医学会免疫治疗分型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失眠可调养,食补需分型
癌症免疫治疗相关的PD1-PDL1通路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葡萄牙睡眠医学会
便秘有多种 治疗须分型
立陶宛睡眠医学会Lithuanian Sleep Medicine Society
意大利睡眠医学会
立陶宛睡眠医学会
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早期诊断及免疫治疗探讨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临床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