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玉凤,李 俊,江 雁
职业倦怠通常是指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所导致的一种负面的心理反应。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是Maslach[1]提出的三维职业倦怠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的症状。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医务工作者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2-4]。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的进一步纵深,家庭医生团队作为一个新型社区医务工作群体,其工作内容与服务范围都在以往社区医生的基础上明显增加,这就可能导致其工作压力的升高[5]。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辖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水平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家庭医生团队发展,保障基层卫生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2019 年1—5 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上海市某郊区南片、中部和北片各1 家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共选入团队78 个;整群纳入家庭医生服务的全部全科医生、护士、公共卫生医生,共264 例。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对纳入的团队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和职业倦怠调查表。一般情况调查表,由研究组人员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工龄、岗位、学历、职称、工作主观感受和对团队配合满意情况等个人因素。②职业倦怠调查采用李超平等翻译并修订的马斯勒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BI-GS),经国内学者验证,该量表各维度的信度系数为0.67~0.87,信度较好[6]。问卷包括情感耗竭(EE)5 个条目、去个性化(DP)4 个条目、个人成就感降低(PA)6 个条目三个维度;采用Likert7 级评分法,0 分表示“从不”、6 分表示“每天”,以0~6 分表示其感受出现的频率。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采用反向计分,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条目得分之和除以条目数,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程度越重。职业倦怠综合得分的计算方法为[0.4×EE+0.3×DP+0.3×(6-PA)]。职业倦怠综合得分<1.5 判定为职业倦怠阴性,职业倦怠综合分≥1.5 判定为职业倦怠阳性 ;得分1.5~<3.5 判定为轻中度职业倦怠,得分≥3.5 判定为高度职业倦怠[7]。
采用Epi Data 3.1 建立数据库,SPSS 17.0 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应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特征人群的职业倦怠阳性率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64 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中,男性 66 人(25.00%),女性198 人(75.00%)。35 岁以下的147人(55.68%),35岁及以上的人117(44.32%),平均年龄为(34.52±7.76)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下有105人(39.77%),本科及以上159人(60.23%);初级及以下职称者占162 人(61.36%),中级及以上职称者102 人(38.64%);婚姻状况为“在婚”的198 人(75.00%),非在婚66 人(25.00%);全科医生 78 例(29.55%),公共卫生医生78 例 (29.55%),护士108 例(40.91%);工龄10 年以下的132 人(50.00%),10 年及以上的132 人(50.00%);感觉工作有压力的186 人(70.45%),无压力的78 人(29.55%);对团队配合满意的人147(55.68%),不满意的117 人(44.32%)。
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得分分别为情绪耗竭(2.00±1.24)分,人格解体(1.62±1.31)分,个人成就感降低 (2.57±1.66)分。无职业倦怠者75 人,占总人数比例 为28.41%;轻中度职业倦怠人数最多,为177 人,占总人数比例为67.05% ;高度职业倦怠者12 人,占总人数比例为4.55%。职业倦怠总阳性率为71.59%。
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龄、工作主观感受、对团队配合满意情况的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上海某郊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倦怠情况
以是否有职业倦怠(赋值:阳性=1,阴性=2)为因变量,以表1 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工龄、工作主观感受、对团队配合满意情况是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上海市某郊区家庭医生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本研究发现,上海市某郊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是以女性、护士、本科以上学历为主的群体。他们的职业倦怠阳性率达到了71.59%,该结果低于徐州市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阳性率75.4%[5],也低于上海市闵行区报告的家庭医生职业倦怠阳性率79.2%[7],但是高于上海市虹口区家庭医生职业倦怠阳性率51.6%[8]。这可能与不同地区家庭医生团队的管理机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以及服务的人口数量不同有关。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健康的守门人,承担重点人群的签约,保障居民的健康。家庭医生团队成员除了承担本职的工作外,还需负责辖区居民慢性病、残疾人、80 岁以上老人等随访工作,工作压力相对较大,若长期得不到渲泄,极易导致身心疲劳,产生职业倦怠[9]。
研究发现,影响家庭医生团队职业倦怠的因素与年龄、婚姻状况、工龄、工作主观感受、对团队配合满意情况有关。年龄小,学历高、在婚、工龄短、主管工作压力大、对团队配合满意度不高的家庭医生成员更容易发生职业倦怠,这与国内相关研究有所不同[5,7,10]。可能是因为辖区内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中年轻、在婚的女护士较多,而年轻、在婚的女护士又可能在分配工作中被分配到更多的工作,承受着来自家庭和工作两方面的双重压力,从而更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相关研究也表明,虽然近些年来,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有所缓解,但仍旧不能忽视。更多的影响因素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究[11]。
综上所述,上海市某郊区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状况仍旧不容乐观,应得以重视。为此,在今后家庭医生团队发展中,应建立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社会支持和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更为有效的预防干预体系,来降低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从而促进家庭医生队伍的稳步发展,为全面打造居民健康守门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仅从基本特征对家庭医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如应对方式、机构特征、政策法规等可能影响因素,未能展开深入探讨。更深入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