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的手艺遇上快的时代
——访胡魁章毛笔传人盛启泽

2019-02-14 06:14文/唐
艺术品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制笔毛笔技艺

文/唐 昆

盛启泽

1990年生于辽宁海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研究生,导师刘逊芝,供职于中华老字号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胡魁章笔庄,从事毛笔制作与研究。

唐昆(以下简称“唐”):毛笔作为文房四宝之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哪些特点?当代毛笔的制作都分为哪些类别?

胡魁章笔庄外景

胡魁章笔庄荣誉墙

盛启泽(以下简称“盛”):毛笔的历史,据考古资料,大约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及磁山文化,到了战国初期,考古发现一支毛笔,笔毛用丝线缠在杆子一端,战国后期出土的毛笔则与早期不同,是将笔杆一头劈为数片,笔头夹在其中,后用丝线缠紧。此形制既出,以后笔头入管这种主体形制基本没变。《文房四谱》道:“秦蒙恬为笔,以狐狸毛为心,兔毫为副。”秦代蒙恬根据西北的地理物产,因地制宜以鹿毛和羊毛混合,或以狐狸毛和兔毛混合制作笔头。而“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用正是“披柱法”,即选用较坚硬的毛作中心,形成笔柱,外围覆以较软的披毛。三国韦诞擅长制笔,他用兔毫为笔柱,以青羊毫为笔披,被称为“韦诞笔”。 韦诞《笔方》留世,最能反映魏晋时期制笔过程与特色。宣城是唐代制笔中心,宣城笔工中,尤以诸葛氏及陈氏最为著名。宣笔以兔毫制成,笔头短而硬。唐代盛行短而粗壮有力的“鸡距笔”, 为文人名士所推崇。宋代,宣州仍然是毛笔的制造中心。由于高桌椅等家具的盛行,书写姿态改变甚大,制笔技术也随之发生改变。宋代出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文人对笔工的热情大大超过了以前。“散卓笔”盛行于宋。宋室南迁,政治文化中心随之南移。宋末元初,由于战乱,大量的笔工迁往湖州或徽州,以避战乱。湖州制笔的历史悠久,加之原材料出产丰富。元代湖州成为制笔的中心。清以后,由于碑学的兴起和生宣纸的应用,需要毛笔的笔毛长,蓄墨量大,进而出现了大量纯羊毫做的羊毫笔。从博物馆及出土的毛笔可以发现,羊毫笔的比重明显增加。既有羊毫斗笔,也有羊毫长锋笔。

及至当代,毛笔制作地域、材料、形制基本延续前代,形势的总类增多,制作材料丰富,也产生了新的制作辅材化纤尼龙丝。按照制作原材料分为“南羊北狼”,南方擅羊毫,北方擅狼毫。从地域来看,以湖州为中心的羊毫毛笔工艺、宣城的宣笔工艺、扬州制笔、江西制笔、湖南“湘笔”、苏州“湖笔”、四川乐山“宋笔”,上海、北京、山东掖县、辽宁沈阳都分别继承各地毛笔制作工艺,总体来讲品种繁复但随着老师傅陆续离开以及年迈,新的继承似乎不够。

盛启泽日记 读书笔记

制笔部分

东北元尾

唐:狼毫以北派为佳,北派的狼毫为什么有如此高的地位?在选材上有什么限制?

盛:狼毫笔,指的是用黄鼠狼(又名鼬鼠)尾,择其长而锐、尖而有锋的毛所制的笔。狼毫毛笔不叫狼毛毛笔,是因为毫是指长而锐、尖而有锋的毛,不是什么毛都行。狼毫产于中国各个地方,北至大兴安岭,南到长江中下游,产于东北的称“元尾”,于中原的称“腹地尾”,于长江中下游的称“长江尾” 因其制笔所需要的毫要挺而健,粗而壮,东北地区因地缘关系,所产狼毫(元尾)最优。

东北的黄鼠狼尾又叫元尾,是狼毫笔最佳原料。元尾以寒冷的北方为佳,尤以东北辽宁、吉林、大兴安岭等地最好。其毛最密最长最劲,俗称北狼尾或是冬尾。其捕获季节必须在大雪之前小雪之后公尾为最佳,所取色如深橙,有厚重感,针多茸少者,做笔绝佳(现在一般元尾都是秋后打的,其毛软,色泽发白)。据《奉天通志》记载:“沈阳狼毫笔极佳,以省垣福顺堂制者为最。”和地缘不无关系。一条尾巴的真正好毛在中间,占整个的三分之二左右,尾尖的毛虽然长,但其实是最不好的毛,其色发黑,其质发钝而没有锋尖,用此来做笔只能有个出锋长的优势,别无其他优处。

狼毫分公母:黄鼠狼有公母。公者,其尾型长且粗,其毛壮且长;其母者,尾型细尖,其毛柔且细。纯狼毫极软,且油性极大,需要浸以石灰水,在加热的青砖上熥,去油直弯,制作时参以苘麻,混梳达到毛与麻的融合,才使得笔柱慢慢健朗起来,赵孟评狼毫笔用“清劲”二字,尤为恰当,劲即富有弹性而且挺拔。

狼毫笔制作需公母尾和皮毛混用:自北宋至今,所用的毛笔都是无心散卓笔。狼毫毛笔也用此法,一支狼毫笔由公、母、皮板三种毛制成。狼毫公尾壮而母尾细柔色泽佳,公母尾都是根粗而尖细,皮板的毛短而壮,根细而尖粗,由公尾制作笔心,参以苘麻,根部辅以皮板毛,达到根稳心健。此心所需公尾必须要长度一样,得以尖齐而厚,无虚尖,外辅以盖毛,用矮于心柱的母尾,需以薄而匀。如此的狼毫达到软硬平衡,笔头饱满无虚毛,是谓佳笔。

唐:北派狼毫最大的特点是苘麻,这是怎样的一种手艺?简单和我们谈一下北派狼毫毛笔的制作工艺?

盛:一支毛笔的形成需要几十道工序,所谓笔尖、笔腰、笔根含在笔管里的笔脚都需垫衬得法,以尖、齐、圆、健为制笔标准。启功曾提过,“过去笔里没有不参麻的,有那么一句话无麻不成笔”,这种苘麻是狼毫毛笔制作的最佳辅材。苘麻,又名青麻,植物纤维,有千年不腐的特性,吸水性好,苘麻开始需要在水中泡半月,用骨梳千遍万遍地梳,直至苘麻纤维像尾毛一样细,这算准备好的辅材。其实用笔的人不了解,以为狼毫中参苘麻,这样就是造假,不纯了,殊不知制笔师用苘麻做狼毫笔衬垫的辛苦。其实苘麻在笔中的作用极大,可以垫笔型,团毫含墨量大是为了达到吐墨均匀的效果。但这种苘麻如果梳理不好也会造成一团撕不开理不顺的乱麻。所以在制作的前期苘麻的梳理一定要仔细,否则直接影响以后的工序。

制作分为水盆和干桌两大工艺:

水盆工艺:

从选择狼毫开始、拔狼尾、浸毛、浸石灰水、梳绒、熥毫、混盂子、挑盂子、齐材子、轧贴子、切苘麻、铺苘麻、梳苘麻、挂苘、梳毛、挂脚苘、圆头、披盖毛。

干桌工艺:

干桌看似比水盆的工序少而简单,其实不然,干桌和水盆的位置相同,甚至重要于水盆,过去老师傅常说三分笔七分修,说明干桌的重要。干桌主要是修整笔型,使笔身圆浑,剔除多余的苘麻,择出偏倒和无锋的毫毛。然后笔头用黄檗、花椒等配好的药液反复进行梳洗,称作“五洗”。清代包世臣曾问笔工王兴源:“寻常市笔差可用者,不过什一二,何耶?”兴源说:“此修工之优劣也。能工所修,虽千百管皆千百如一出。”优秀的干桌师傅不但手准,而且质量如一稳定,但数量少。像胡魁章笔庄的干桌师傅每日择笔数量不过10 支而已,古法干桌对修笔要求十分严格,笔尖到笔腰以至笔根都要修到。在古法制笔当中还保留着茹毫,茹即用口含笔,茹毫主要作用就是检验笔型和笔身的周圆,过去讲茹毫终日即是言制笔者的艰辛。

封笔与刻字是一支毛笔完成的最后两道工序,《笔经》谈道:“固以漆液,泽以海藻。”现在都用鹿角菜代替海藻,加清水熬制透明黏稠状,用手指碾入笔毫,如有不顺之毛,用修笔刀理顺,最后以清透,盖毛顺直,笔身周正,外表光泽为目的。待以风干,最后由刻字师傅在笔杆上刻有笔名以及字号。

唐:胡魁章的毛笔作为一种传统的手艺越来越被人们熟知和认可,在公司发展中认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盛:在近现代中国毛笔发展史上,胡魁章笔庄是非常重要的品牌之一,雄踞沈阳近两百年,声贯关外、河套(东)地区。从浙江吴兴到辽宁沈阳,从地方文化到文化的共通共融,胡魁章的迁徙和发展也是这一段漫长历史的缩影,也是民族大历史发展的必然,其历史价值不容小觑,同时作为一项享誉辽沈地区的文化品牌,从宫廷御用之品到民间百姓的日常所需,胡魁章毛笔制作技艺丰富了狼毫笔的制作工艺,继承并弘扬了明代以后狼兼毫(水笔)的工艺,代表着北方地区民众对笔墨书画的尊崇和喜爱,表达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美好向往,其文化价值日益凸显。从原材料的选择到一道道工序的践行,胡魁章制笔技艺贯穿着传承人对自然的探索、对以苘麻为代表的植物的选择、对以黄鼠狼为代表的动物的关注,包含着从学理到实践的深层研究意义。

选料/拔狼毫/理狼毫/浸狼毫熥毫/梳狼毫/齐笔尖/梳苘麻兑苘麻/混毫麻/圆笔头晾晒笔头/择笔/泡药液

盛启泽 行书对联 240cm×23cm×2 纸本 2019年

胡魁章笔庄从建立之初到现在,一直沿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毛笔,技艺精湛,所制毛笔也深受广大书法绘画爱好者的欢迎。随着机器化生产的加强,纯手工制笔技艺受到极大挑战,尤其以水盆和干作为代表的两大制笔工序,均面临严酷的传承困境,枯燥和单一的制笔技艺很难吸引年轻人前来学习。现有两位干作和水盆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均超过55 岁,若二人退休,后续年轻传承梯队将无从接续。在倡导传统工艺振兴的当下,自然环境的变化,原材料的收集储备以及技术传承人的培养亟需加强,起到对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作用。

唐:本科毕业后,你没有选择优越的工作待遇而是投身到胡魁章毛笔的制作中,在这些年的学习中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盛:这些年对我最大影响就是通过技术的学习,逐渐完成艺术与技术的互动、结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先识于器,作为书法艺术创作主体的人不得不熟悉笔墨纸砚,如同将军熟悉自己的战士一样。当然书法艺术创作主体第一位的还是人本身,但材料的合理运用会影响其艺术风格,也增添中国传统文人固有的“笔墨精良,人生一乐”的风雅,过分的轻视器材或者过分的“器材控”我都是不提倡的。当然对于我最重要的是了解器材,能充分地运用好手中的器材,真正把笔墨纸砚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理清而运用好。同时我们也应该顺应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的对材料的发展需求,而不是放弃这种新材料的运用而固守传统,材料的变化应当说是和书法艺术风格和书家的书写习惯有关。

当今社会,短纸信笺,我们把砚磨墨,但高堂大轴、榜书题额,我们又不能排斥墨汁的存在。这不仅说明我们应当对材料发展和存在的一种包容,更体现器材(笔墨纸砚)本身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内在联系。沈寐叟侧笔多,风格老辣纵横,不光和其技法有关,更和其选用硬毫石獾笔书写有直接关系;宾虹老墨韵淋漓,必然和其用墨习惯相符;董寿平为了寻找一张合适的纸竟从一百张纸中选择一张,这不得不说明识器与用材的重要性。我们认为,传统书法必须融入当代。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应该在具有一定的技法、修养之后,选择甚至创造出适合于自己创作的器材,掌握其各自性能,了解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选择这工作,首先考虑的是为所学的专业增添一些辅助条件,在过去苏轼、赵孟以及近代张大千、启功都非常注重书家与金石拓工、文房匠人的互动。这种互动一方面能促进书画家对材料的熟悉与衬手,另一方面也能反馈到制作者当中,根据意见创造出更适合的毛笔以及其他文房。所以说在我看来书画家与笔工的互动在古代既是常态,在今天也不应疏远。对于我来说毕业后选择毛笔制作这个行业一是近水楼台(家乡的工艺),另一方面即是这种书画者与材料制作者的互动在我看来十分必要。

苘麻局部

唐:近几年你钟情于魏碑、金石的学习,特别是效仿古人对于笔记、毛笔的抄录,是出于怎样的初衷,最大的受益是什么?

盛:书学本就以少应酬多练习为要,我很向往,想做个行多知少的人。我向往内容大于形式的学习,宾虹老言:“古今艺术,明白彻底,当在力行。”如是古人所说“彰人少作,贻人后悔”。从2008 年本科开始到今天,我的日记没有间断,说是平时练习,又不全是,因这些绝不是为了作品而作的制作品,而是每张有每张的性格,每一天日记都有具体事件,长期以往我发现这些不经意的纸条或者随记是检验平居“饮食”消化的好坏,更是营养是否均衡的检验。如同一个人的衣服好看得体,不能完全归功于衣服,而更多得益于身材。身材就是平时练习所得,往往是背后的,是不为人所见的辛劳。

我也特别喜欢日本一句谚语叫作“道以拙成”,我不聪明,才思也慢,我所想的前人已说过。正如有人说张宗祥:“先生学问很大。”张先生回:“我又没有著作,我就是一个抄书的。”今天社会已经脱离用毛笔记录书写的环境,即便在书法专业也如此,我如此做,就是在记录的同时能让毛笔和我再近一点,我除了每天记日记,也有个习惯就是每得一帖或者金石拓本,绝不拖到第二天,必当日查处相关信息或者感受,毛笔书于眉或题于扉页或跋于尾,长此以往,我觉得艺术即人,人即艺术,无可分隔是我的理想。

唐:未来你的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也透露下胡魁章笔业的发展方向?

盛: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会考虑到继续读书,攻读博士,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但是在校园读书、学习也一直是我的理想。阅读方面在未来应该更多倾向于毛笔的相关典籍以及整个文房四宝的文献材料,继续梳理技术层面以外的知识。在古代社会,毛笔应用于实,更服务于书法艺术,并随着文字的变革,书法的发展而发展。一般而言,笔工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少有作品问世,而问世者由于不重视又未能传世。而文人囿于重道轻器的观念,很少记述具体的工艺流程及制作方法,缺少直观的图示;记述形式则多为随笔札记,缺乏系统性。这些都是古代著述的局限。宋代苏易简《笔谱》, 明代屠龙《笔墨纸砚谱》对毛笔有专门的记载题跋,但作为毛笔专史研究直到清代梁同书的《笔史》问世,其后胡韫玉《笔志》对《笔史》有所补充,毛笔才以历史的形式专门论述。近代潘天寿、启功在与制作者的互动做得都比较好,制笔师掖县李兆志、李小平老师在毛笔制作技艺的阐释记录以及复原古笔做得令人敬佩。对于我来说脚踏艺术与技术两只船,想做的也是“艺技双楫”吧。

胡魁章笔庄早在1984 年便对“胡魁章”产品进行了商标注册,1995 年又针对“胡魁章”进行了服务商标注册。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建立胡魁章制笔技艺的历史档案,以图文音视频的方式保持对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系统完整资料。走访主要技艺掌握者,对他们进行口述访谈,包括胡魁章制笔技艺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早年从业环境、制笔工序等。鼓励现有的两位省级传承人带徒授艺,分别将干桌和水盆两大制笔工序传授给喜爱毛笔制作技艺的年轻人,扩大传承梯队。以传承人为核心,在省级、国家级非遗展示活动中,进行胡魁章毛笔制作技艺的展示,向民众宣传和推广这一地方老手艺。建立胡魁章毛笔制作技艺工作坊,设立稳定、固定的工作空间,保证了制作技艺、毛笔制品、书画使用等的系统展示,提升了胡魁章毛笔制作技艺的社会影响力。2019年,笔庄投入近800 万元,购置400 平米的专用工作坊一处,2020 年将对其进行全面装修,努力将其打造成沈阳一处文人墨客气息浓郁的全新建筑,使其成为沈阳新的文化地标。

猜你喜欢
制笔毛笔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2019年上半年制笔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2019年1月~2月制笔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2018年1月~11月制笔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