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治国 滕士军 张开龙
(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柴里煤矿,山东 滕州 277519)
支护材料队作为柴里煤矿地面生产的主要工作区域,主要负责:井下支护材料的加工、维修;单体试压及安全设施、管路吊挂卡兰及电缆吊挂钩子的加工、修复等工作。该单位设备老化,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工作流程不规范,直接影响职工的安全操作,给职工的安全生产带来了风险。由于单位性质(升井废旧物资存放基地)导致废旧物料积压过多,加之厂区距离热电近等不利因素,造成厂容厂貌脏乱差,存在“风来粉尘起,对面不见人”的尴尬局面,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是柴里煤矿区域治理的重点。
分析2016年1月份至2017年12月份支护材料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场质量标准化创建标准低,厂区物料存放乱。
(2)设备配套改造不到位,加工效率低。
(3)操作人员培训不到位,操作技能不娴熟,规范化作业意识不够。
由上述原因可以看出,造成支护材料队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为:
(1)设备老化,配套设施不完善。
(2)专业管理滞后,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不到位,规范化操作能力欠缺。
近一年来,该矿通过加大对支护队的投入,先后对单位在用设备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完善作业流程管控,推广实施了网格化区域管理、“1+3”精准培训,从源头上规范了职工的安全操作质量创建,有力地保证了煤矿顶板管理安全和地面综合治理的成效,为地面区域治理打造了一种全新的创建模式。
该矿根据现场实际及工作需要,在生产设备升级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改造,先后设计制作安装了轴向移动式接料托架、多行程便携式输送装置、全自动锚杆脱离机、电缆钩子加工定位仪、锚索自动切割机、自制链式无极绳输送平台等多项创新设备,使生产设备得到升级,有力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在实施生产设备升级的同时,从管控的角度出发,从“人” 的因素着手,创新管理方法,强化管控手段,规范人的行为,建立了系统的管理制度,推广实施了网格化区域管理和“1+3”精准安全培训。
2.2.1 推广实施了网格化创建,创建成效显著
在全矿上下广泛开展质量标准化创建及“查暗点、除盲点,揭短亮丑”活动中,支护材料队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南、北两厂环境面貌较差,与当前井下质量标准化创建的大格局是格格不入的,与矿领导精准扫盲除暗的指示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为此,支护队作为该矿的一个区域,推广实施了网格化系统创建。
通过网格化系统创建,精准扫盲除暗,杜绝了“六乱”现象,进一步健全完善质量标准化创建机制,延伸了煤矿质量标准化创建内涵,规范了创效流程管理漏洞,实现了质量创建全覆盖,无盲区,从而为职工创造了一个本质安全型环境。
年初制定创建规划及细则,月度逐步实施。同时,加大了对创建网格的责任包保、定期检查与巡查力度。
网格化系统创建完善了地面质量标准化创建机制,延伸了煤矿质量标准化创建内涵,对地面“双体系”建设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2.2.2 创新了“1+3”精准安全培训模式
“1+3”精准安全培训模式,即根据单位实际,建立相应的培训方案,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方式,优化培训流程,提高培训效果。
“1”是首先充分利用周一安全学习时间,抓好日常文件及通报的传达贯彻,做到全员覆盖,通过每周一培训学习提高职工的职业安全意识与职业素养。
“3” 即应急管理培训、职业健康培训、转岗培训3项专题培训。精准安全培训针对职工对应急管理、职业健康及新转岗人员的需求进行精准培训。通过培训让职工学习到了安全知识,掌握应急避灾、职业健康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减少了“三违”及事故的发生。新转岗人员培训流程包括单位简介、岗位操作技能、员工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培训提升了职工素质,让新员工尽快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
开展“1+3”精准安全培训模式,提升了单位的竞争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改善了工作质量,提高了劳动效率,职工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提升。
(1)该创建模式从生产源头上改造,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为职工创造了一个本质安全型环境。
(2)该创建模式完善了地面质量标准化创建机制,延伸了煤矿质量标准化创建内涵,对地面“双体系”建设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3)该创建模式使生产设备得到极大改善和升级,有力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4)“1+3”精准安全培训大大提升了职工素质,学习到了安全知识,掌握应急避灾、职业健康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减少了“三违”及事故的发生。通过培训,提升了单位的竞争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改善了工作质量,提高了劳动效率,职工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