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艳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兽医院,黑龙江 绥化 152200)
恶性腐蹄病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的、坏死性疾病。由趾间皮炎扩散到整个蹄部。由于敏感层和毛红血管网的感染损伤,蹄壁(真皮)失去血液供应,和其底层组织分离。腐蹄具有接触传染性,在适当条件和易感基因存在的情况下,发病率可能接近100%。山羊、鹿、牛等很少感染。目前已经建立筛选了含潜在抗病基因的群体,以提高对腐蹄病的抗病性。
坏死杆菌为革兰阴性厌氧菌,可通过粪便传播。潮湿环境,为D型结节类杆菌感染趾间皮肤创造了良好条件。D型结节类杆菌也是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在蛋白酶作用下液化颗粒层细胞、棘层细胞,造成蹄壁和基底上皮分离。其按趾间、蹄踵、蹄底、蹄外侧的循序感染。D型结节类杆菌在体外最多存活2周。但其可以寄生于羊的体腔、缝隙和变性的蹄部。有≥20种不同D型结节类杆菌,分别具有不同的致病性。温暖和潮湿的条件下传播迅速,然而寒冷和潮湿的条件也有利于传播。
最明显的症状是跛行。慢性感染的绵羊,蹄部变得粗糙和变形。当多蹄感染时,一些绵羊出现侧卧或用膝盖着地的症状,前胸和膝盖往往出现脱毛和溃疡。感染的羊不愿争食,身体状况差,产毛较少。感染后蹄的公羊不愿意配种,感染后蹄的母羊配种时可能无法承受公羊的体重。在发病早期,蹄部检查只可见趾间皮炎。随着疾病的发展,感染波及蹄基质,此时,蹄部受侵害部位发生脱落。随着疾病的进一步恶化,蹄底和蹄踵表面坏死、角质分离。用手指可使蹄底和蹄踵的蹄壁脱离相关组织,露出白色、轻度湿润(但不化脓)、有异味的物质。最后蹄外壁受到影响。最终,蹄角质只附着于趾和侧面的一小部分。坏死组织的特征性气味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在苍蝇活动季节,蝇蛆病是本病最常见的继发症,由于在患病绵羊侧卧时,患蹄易接触胸腹部,导致两侧胸腹部也常发生蝇蛆病。本病痛持续存在直到环境干燥或采用药物治疗。明显愈合后,D型结节类杆菌仍然隐藏在蹄部,直到修蹄时才被发觉,在潮湿的环境下可复发。这种绵羊成为亚临床症状的疾病携带者。腐蹄病患羊可恢复但不会获得明显的免疫力,因此仍会复发。
对群发性恶性腐蹄病,通过分离一肢或多肢蹄部尾质,结合特殊梦气味进行诊断。若早期只发砚趾间皮炎,应假定为传染性腐产病的早期阶段,立即采用治疗指施。
治疗可短期控制或彻底消灭该病。但有时(在潮湿的季节发病时)暂时控制疾病的蔓延和恶化是唯一可行的措施。传统的治疗首先应仔细去除所有修蹄时的坏死角质和暴露在空气中感染的组织及细菌,用抗菌溶液足浴。未修蹄叶足浴30 min~1 h效果更佳。最有效的蹄浴液是15%的硫酸锌和0.2%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月桂基硫酸钠。代替足浴的气雾喷剂包括硫酸锌、碘酒、四环素、硫酸铜、福尔马林、氯漂白剂、消毒剂等。然而,喷雾剂不如足浴或浸泡在硫酸锌有效。
长效抗生素结合蹄局部治疗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减少病原携带者。采用长效土霉素注射治疗,30 mg·kg-1,药效可在绵羊和牛体内持续7~8 d。然而羊必须安置在干净的区域(至少隔离2周),或在完全干燥的地方,蹄浴后给予抗生素治疗。若抗生素在羊体内清除后将羊返回被污染的环境山,绵羊可发生再感染。经治疗的绵羊蹄子应每周检查1次,以确定治疗是否有效。治疗无效的绵羊应被淘汰。D型结节类杆菌感染因可复发,所以很难治愈。此外,识别、隔离和治愈的亚临床或复发的羊,以防止传染给其他动物。
不应购买未知来源的绵羊。所有引进的绵羊都应该隔离观察几周才能混群,防止腐蹄病和其他慢性病的蔓延。在检疫期内,绵羊要修蹄,并仔细检查趾间隙,注意是否有D型结节类杆菌感染导致的缺口和畸形现象。未知的托运车辆或运输感染羊的车辆(如卡车、拖车)或设备应彻底清洗和消毒,才能用于健康绵羊的运输。如果不能彻底消毒运输车辆,可用硫酸锌对车进行杀菌。由于腐蹄病的潜伏期约为14 d,10 d足浴1次可有效控制潮湿季节病原菌的感染。通过在水槽周围放置10%硫酸锌溶液,迫使绵羊为了喝水而站在足浴液中,这种措施可有效控制腐蹄病。跛行绵羊应分开处理,直到证明不是腐蹄病,才可返回羊群。
D型结节类杆菌疫苗可使感染的绵羊加速康复和保护健康绵羊,建议作为控制或消除疾病的辅助措施。然而,疫苗的有效性取决于造成感染的毒株和疫苗中存在的毒株是否相同。尚无疫苗包含了所有血清型的D型结节类杆菌,仅使用疫苗而不采取其他治疗措施,最有可能选出疫苗中不含有的菌株。明矾沉淀疫苗需要相隔4~6周免疫2次,免疫力可持续2~3个月。若免疫力形成,损伤可在4~6周痊愈。油乳剂疫苗首次免疫后3周内可产生免疫力,且可持续3~4个月;在地区性流行的疫区,建议首免后3~6个月进行二免。接种疫苗的常见反应是导致大肉芽肿或偶尔脓肿。F型坏死杆菌基因疫苗无论是预防或治疗效果均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