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叙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019-02-13 09:57林婧颖吴小刚
陕西林业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乡土景观美丽

林婧颖,李 霞,吴小刚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州 350002)

1 引言

在过去数十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逐渐边缘化、空心化,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愈发严重。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中国的乡村复兴和建设面临重大挑战。

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后,美丽乡村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力度和重要性得到新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遵循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安排,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措施[1]。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二十字方针,说明美丽乡村建设已经不仅局限于乡村面貌整洁,其对乡村规划的生态性和地域性特色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现下农村建设中,存在“联排别墅”“千村一面”等地域性文化被严重破坏的问题。乡村地域性文化特色的缺失导致我国的乡村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这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核及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在乡村建设中引入景观叙事的手法,叙事性的设计策略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性语言表达形式。 通过“叙事”串联起乡村文化的内涵,将故事性作为乡村文化具象体现的重点,挖掘地域文化,塑造地域性的场所精神,打造乡村精品景观,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形成充满活力的特色乡村。

2 理念引入

2.1 人文科学的叙事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叙事作为一种人类本能的表达方式,从古至今应用在各类文字的表达中。但叙事并不局限于语言,其还广泛应用于戏剧、电影、绘画等非语言形式的艺术体裁。在叙事学与社会学、地理学等其他学科广泛融合的基础上,叙事概念在景观设计的空间表达中有了长足的发展。马修·波提格[2]明确了将叙事概念推演到景观设计中的可能性及其应用方法,他认为景观场所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景,也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叙事文本,故其自身就能构成叙事。

2.2 景观叙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逻辑

2.2.1 乡村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的复兴,从重点谋求经济价值的初始阶段,渐进到谋求生活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等多元复合价值的新阶段。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积累,我国乡村建设遭受了“大跃进”时代,传统建筑在废墟里凋零,欧式勾栏在中国乡村里盛行,这样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乡村的复兴,而是对乡村的洗劫。相较城市规划的总体性,中国的乡村经历着一种自发的转型,乡民们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和不求甚解的山寨模仿,让许多乡村“百年风景,千年风土”褪色。

美丽乡村建设常常受到城镇房地产形象的影响,简单追求“高大上”的形式感,将历史时空孕育的原生乡土文化置之不理,竞相模仿城市里的别墅。使“美丽乡村”失去灵魂、千人一面。由此,乡村逐渐失去在时空逻辑下生成的地域特殊性和历史原生性,成为趋奉“假大空”审美的攀附者。作为当地文化实质性载体的乡村,其场所意义被消融,这样的乡村是不具备活力及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农村建设不具备可识别性,农村仍然依靠单一产业、外出务工等办法维持经济,农村一二三产业无法融合发展,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将愈发严重,农村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要求背道而驰[3]。

2.2.2 叙事理念引入的依据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下,美丽乡村建设应提升建设质量和层次,注重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每一个村落都会有其独特而厚重的乡土文化,具备原生、本土、地域等典型特征的乡土文化承载了乡村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是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双重财富,这是乡村振兴的优势和潜力。要让乡村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就必须重视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根据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保护的策略,其侧重文化和自然共同协作的动态结果,以遗留景观、现有空间和历史文化的联结关系为基础,在可利用的空间范围内表达抽象的历史和人文信息,让人们能身临其境地理解和感悟人类价值观及其关联的意象在时空中的变革,及彼此的联系[4]。

故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引入景观叙事理念,能够通过本土文化、遗留建筑、自然景观和现有空间的联立,将乡村的历史文化系统地、直观地展现出来,让村民感受到本源的文化认同感,让游客感受到具备可识别性的审美体验和地域文化。

3 美丽乡村建设方法体系的构建

3.1 乡土文化与叙事理论关系梳理

目前,我国风貌完整、开发规划得当的乡村为数不多,多数乡村面临乡土文化丢失的普遍性问题。面对当前情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更应该从乡村的历史演变中认识到乡土文化对于乡村的重要性,从更多元、更完整的角度梳理现存各类有形、无形文化资源和历史,整合现存的乡土遗产景观,寻找线索,形成有系统性的、完整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

3.1.1 乡土文化在空间中的叙事性分析 乡土文化在表达和叙述的过程中,往往和这个乡村的历史密不可分。因此,人们更倾向使用文字语言作为媒介进行记录和表达。作为承载人类行为活动和文化信息的场所,乡村中的空间往往被忽略。

乡村独特的历史和地方文化习俗,不仅可以通过“乡土志”等文本被记录下来,还会依附于空间、建筑和景观之中,也会对地方文化氛围和整体风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对乡土文化叙事性的丰富扩展,构建乡村文化生成的图景脉络,是能够帮助美丽乡村建设明确方向的基础工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也是引入景观叙事概念的前提和基础。

3.1.2 乡土文化叙事线索归纳 乡土文化是在客观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文化复合体,是经过长时间积淀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是不可再说的文化资源,其主要包含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态。物质文化形态具备地域性特征,包括乡土建筑、乡土景观、历史遗迹和传统器具等;非物质文化形式主要包括生态文明、精神气质、民风民俗、传统手工艺等。多元复合的乡土文化与遗留景观、现有空间,能够通过联结形成有体系、有内容的表述结构,围绕主题、展现文化,使最后的成果表述条理分明、丰富深刻。

3.2 叙事框架的构建

乡村发展过程中,多数具有可识别性的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各种历史原因解构和破坏,很难形成大片连续的景观群。文化内涵相互联系的景观被各类建筑、广场等风格突兀的空间所分割,代表性的关键元素也因为乡土文化保护意识不强而破败不堪。因此,如同文学中的叙事手法,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观叙事需要一个框架来支撑其丰富的内容。

3.2.1 空间要素的选配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发展乡村的自有特色,就不能忽视乡土遗产景观,其作为乡村空间和文化组成内容的关键元素,是指目前还缺乏保护的,对中国广阔乡村景观特色、国土风貌和民众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元素、土地格局和空间联系[5]。作为叙事框架中的要素,必须服从于宏观的方向。所以,在构建叙事框架的过程中,对景观元素(空间要素、乡村遗产景观)的取舍和串联都应该紧密围绕叙事线索的演进。如同叙事文章,景观的叙事过程也应该分清主次轻重,注重多层次的铺开论述。

3.2.2 表述结构的组织 在现实状况中,遗产要素并非都依照其意象内涵的关联性连续分布。通过叙事手法组织这些空间及其内在文化涵义,其中的组织架构可以借鉴景观要素三个类型的概念进行区分:

(1)叙事基质

景观要素中的基质是景观中相对面积最大的景观要素类型,其还具备良好的连通性和动态控制性[6]。与其相似,叙事系统中,按照线索铺陈展示的景观需要背景空间的烘托,这个基底就是叙事基质。其在叙事表达中点明乡村风貌特色,协调好结构内的元素和组织,让整个景观叙事结构合理紧密。

(2)叙事廊道

廊道是有别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大多数景观都会被廊道分割,但又通过廊道产生联结,常常视作线型的景观单元[6]。在景观叙事的概念里,廊道可以理解为景观的叙述表达在空间中形成的轴线,某一区域中具有相似叙事主题和叙事方向的空间元素通过链接、串联形成。

廊道的设计应该注重其串联内容之间内涵的匹配度,以及其对叙事结构的支撑作用。在实际情况中,可以引用电影拍摄中的“蒙太奇”手法来组合轴线上的空间,消弭各个空间单元之间可能存在的阻隔,并起到突出主题、延伸语义的作用。

(3)叙事斑块

在乡村中具有典型象征涵义的空间、文化保护单位或历史建筑、构筑物等,都可以视作叙事斑块[6]。在叙事结构中,斑块与廊道是互相嵌入的,斑块间的沟通是由廊道完成的。叙事廊道是支撑起叙事架构的重要线索,关键性叙事斑块应注重设计与廊道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掌控其在叙事表述中的强度和节律。

3.3 文化内核的表达

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观叙事究其本源是要通过景观空间的设计和表述来传达乡村的历史信息、乡土文化以及场所精神等。在乡村历史文化中提取出的具备地域性特征的人文信息,都应通过景观叙事手法转化为空间语言。因此,理清景观叙事理论中对文化主题的表述策略,能帮助美丽乡村建设构建文化内核。在国际上,主要的景观叙事理论有两种,分别是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3.3.1 结构主义景观叙事理论 结构主义强调,从共时性角度出发,理性分析景观叙事结构中各个要素间关系,从中提取和表达景观内涵的叙事特征,继而寻找景观作品的构造形式与景观语义传达机制。

结构主义景观叙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探寻景观叙事下埋藏的故事。前文叙述了景观要素可以引用景观三元论的结构进行串联,这还停留在景观要素之间结构性的横向关联关系。将景观符号形式层面联想到深层信息,形成纵向关联关系,是结构主义的关键内容。

在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应用回忆、联想、象征、隐喻等策略来体现乡村历史文化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叙事手法剖析深层次的文化内核。这样的景观叙事策略是能基本还原场地记忆和文化的,为乡土文化的保存、重现、再构和传承提供了途径[7]。

3.3.2 解构主义景观叙事理论 解构主义则立足于历时性的角度,观察碎片化的景观语言在人文语境中与不同使用者之间沟通的情况,其认为景观的意义是不固定的、是不会停止发展[8]。解构主义景观叙事理论是对结构主义的发展。解构主义强调构建景观和使用者、社会之间交流的情境,关注历史文化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产生的变化和理解,关注各种类群使用者对于景观的认知反应。通过情境叙事,合理设计景观场所里的空间尺度、光影变化及环境表现,营造情境,使用者的感官体验能在情境中被充分调动。凭借具象化景观在人文语境中可能派生的文化符号与创新、主观意识层面的经验联想,景观在时间的长河中筑起了一个沟通互动的平台。景观空间作为一个沟通的媒介,各个时间点上的历史场合在叙事主题下集聚。

基于上述理论,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观叙事运用解构主义的理论,乡村的故事、文化、内涵将得到更丰富、更深层的补充,景观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涵义。人们可以在当下的时空中,根据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景观元素去了解历史和文化,构建出因人而异的历史联想与持续发展的互动性叙事机制。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遗产保护和景观设计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还原乡村历史某一高光时刻的真实面貌,而是借助叙事空间将历史、文化等抽象事物具象化的功能,为历史、文化做一个指引和启发效果的绪言,设计、感受、认知与解读的交替过程于历时性状态下在社会意识中不断延伸和发展,将乡土遗产景观从历史遗留的“片段”发展为触发事件“装置”,在乡土文化的叙事过程中不断补充新的活力和发展内容。以此实现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保留当代乡村文化的“根”,凸显地域文化特色[9]等目的。

4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中景观的设计和建构,除了满足具体的功能需求和审美体验,还要对乡村空间内历史、人文、生产劳动、意识形态等内容进行系统阐述。塑造有意义、具备互动性的景观作品,需要将文化信息注入到土地与自然物质属性中,又要将作品的衍生力超脱于土地与自然的物质束缚,而景观叙事理论为其提供路径。“叙事”(narrative)既是故事又是讲述,从讲故事的角度考虑景观设计的思路,将人的行为感受与景观场所联系起来[10],重塑场所精神,打造乡村文化景观的领域感。

凭借“叙事”,将这些抽象的文本信息转化为体验感知传达给人们的过程中,超脱了一切形式的束缚,抽象的历史经过具象化的空间表达,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产生了抽象的历史理解和想象。这种形义结合的体验方式与中国文学中“托物言志”等手法十分相似。可见,中国的语义内涵和传统文化对叙事理论是有兼容性的,人们对于语义内涵的理解能力与叙事文本意义延伸的读取能力是有相通性的。

美丽乡村建设是关乎我国亿万农民生存情况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基础。将乡土文化保护贯穿于乡村建设中,是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景观叙事是其实现的路径之一。景观叙事以乡土文化为切入点,从“形”、“义”两个层面改善乡村文化凋零的现状,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为百姓塑造具有精神归属感的、宜居的人居环境。

猜你喜欢
乡土景观美丽
景观别墅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火山塑造景观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乡土中国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