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莉莉
(宿迁市洋河人民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对于盆腔炎性疾病来说,属于临床较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其存在反复发作特征,对患者生活质量会产生严重的影响[1]。临床以往主要经单纯西药疗法给予患者治疗,可得到一定治疗效果,但易复发。为探讨在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抽选我门诊医治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88例)开展研究,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6月我门诊医治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88例)开展研究,随机数表法分成甲组与乙组,甲组44例,乙组44例。患者年龄19~47岁,平均(35.12±1.25)岁。通过比较两组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可进行相关研究。
给予乙组常规西医治疗:每次静滴0.5 g的奥硝唑+3.0 g的头孢唑肟,每天一次,持续五天。在乙组的基础上给予甲组加盆腔炎I号方、盆腔炎Ⅱ号方等治疗:每天服用一剂盆腔炎I号方(延胡索15 g、野菊花12 g、红藤9 g、败酱草12 g、赤芍10 g、白花蛇舌草12 g、丹参9 g、蒲公英12 g、当归12 g、泽泻9 g、山药12 g、莪术9 g、三棱9 g、薏苡仁12 g、黄柏10 g、香附12 g、山楂9 g、白术12 g、党参12 g),水煎,早晚温服,持续五天;盆腔炎Ⅱ号方(红藤12 g、土茯苓12 g、蒲公英15 g、白花蛇舌草12 g、鱼腥草9 g、败酱草12 g、党参9 g、紫花地丁9 g、透骨草9 g、苍术12 g、鳖甲12 g、苦参9 g、三棱9 g、莪术9 g、水蛭9 g、茵陈9 g),煎药液,在睡前灌肠,每天一次,持续五天。
甲组和乙组患者治疗后,均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随访,观察其复发情况。
临床疗效,治愈:患者的自觉症状消失,妇科检查中没有阳性体征,血常规检查正常,经B超检查也没有发现异常;显效:患者的自觉症状显著改善,妇科检查中只存在很少的阳性体征,血常规检查正常,经B超检查发现积液减少超过2/3或者包块缩小;好转:患者的自觉症状缓解,妇科检查中阳性体征好转,血常规正常,经B超检查发现积液减少1/3-2/3或者包块缩小;无效:患者的自觉症状、妇科检查、血常规检、B超检查等没有变化[2]。
数据经SPSS 22.0软件做分析,复发情况、临床疗效经(%)表示,x2检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P<0.05表示。
乙组复发率高于甲组,差异显著(x2=4.9 5 0,P=0.026)。详见表1。
表1 总结两组的复发情况[n(%)]
乙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甲组,差异显著(x2=4.062,P=0.044)。详见表2。
表2 总结两组的临床疗效[n(%)]
对于盆腔炎性疾病来说,属于女性生殖道一组感染性疾病,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下腹痛、白带增多等,且常伴呕吐恶心、尿频、尿急、腹胀、腹泻以及尿等。在中医学上,盆腔炎性疾病属于经行腹痛、热入血室、带下病以及经水不调等范畴,病因病机主要是经行空虚以及产后胞脉空虚,导致湿热侵入胞宫,机体蕴积邪热炽盛,而损伤血脉,所以治疗以兼顾扶正、清热利湿、化瘀软坚、活血止痛等为主[3]。盆腔炎I号方存在活血祛瘀、利水渗湿、通经止痛、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以及消肿散结等功效。盆腔炎Ⅱ号方存在解毒除湿、清热解毒、通利关节、祛痰排脓、燥湿健脾以及祛风散寒等功效[4]。
总之,给予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得到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可降低复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