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淑华 肖启迪 周蕾
摘 要:美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而网络美育则是数字时代技术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美育形式。网络对当今高校的思政教育和美育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将网络美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还可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因此,从顶层设计、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入手,形成网络美育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新工作模式,可以大力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网络美育;高校思政;实效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8-002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8.014
美育与高校思政教育都旨在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二者相辅相成。网络美育则是数字时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美育形式,具有以数字技术为技术前提、网络审美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学习自由度高的特点。在网络时代,高校应该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并在网络美育视域下形成高校思政的新工作模式,以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一、美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
思政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学者对思政教育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我在本文中采纳的是倪愫襄教授的定义:“从广义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依照教育规律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活动。从思想教育角度而言,不仅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还包括道德观、审美观、健康观的教育;从政治教育的角度而言,不仅是政治观念的教育,还包括政治参与、政治权利、政治理想等的教育。”[1]美育的概念我采纳的是朱立元教授的定义:“美育是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其目的、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的审美理想,培养审美、创造美的能力,推动美和艺术的发展,克服人性的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无论是通过以上二者中的哪一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都是为了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健全的品行。把美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消化思政教育的内容,无疑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
二、网络美育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1.网络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网络上有广泛的信息来源,传统学校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且网络发布信息的低门槛与信息量的暴增,使得要完全实现传统的把关人作用不太可能,网络不仅充斥着与主流思想相违背的消极思想,甚至还有诋毁我国社会制度的反动宣传,这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网络中的多元价值观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一元化取向不能使学生信服,大学生有出现价值迷失和信任危机的危险。
2.网络降低传统思政教育载体的吸引力。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丰富功能,而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又相对较弱,这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学生因沉迷于网络而荒废学业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也是当今最棘手的高校思政工作问题之一。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如讲座、演讲比赛、舞会、合唱比赛等传统经典的校园文化活动,其参与率也因为受到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影响而有下降趋势,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思政教育载体的吸引力。
(二)网络对高校美育的影响
1.网络冲击传统的审美观。在大众传媒时代之前,教育的资源和权利多掌握在成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手中,教师具有教育的优势和权威性。而网络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学习环境与资源,大学生通过上网就能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作品。在这种条件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网络,不惜用以丑为美、以俗为尚、趋美避丑、恶搞、色情暴力等方式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中人们所推崇的真、善、美的审美价值,也影响了大学生在一定成长阶段的审美观。
2.网络降低大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各种感觉强度掌握得当,不同感觉器官、效应器官共同活动,才能使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更高程度的体验,所以“全感觉”素养的培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然而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使大学生无须在场即可获得审美体验,这使得他们在艺术欣赏中缺乏感觉要素的全方位融入,他们的审美体验和效果能达到的力度也会随之减弱。久而久之,这会让大学生对生活中的现实审美对象也丧失感受力,从而造成他们的审美感受钝化和审美创造力下降。
3.网络影响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在纸质媒介时代,线性阅读更便于集中人的注意力,从而进行既灵活又深奥的理性思考与创造。但是网络产生了海量的信息流,使人更容易沉溺于碎片化的阅读和欣赏,我们的思维方式也由此被改变,越来越难以专注地去欣赏线上和线下的作品,经典艺术也因其具有更高的深度而被更多的人疏离。人们的艺术活动变得浅层化,这甚至推动着社会娱乐至死的风气的发展。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大学生更容易只通过视听刺激等浅层的方式来完成他们的审美判断,降低了他们应具备的高级审美需求和审美情趣。
(三)网络美育是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实效的必要手段
1.通过网络美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开展网络美育,可以运用审美手段来帮助大学生提高选择、判断和欣赏的能力,教会他们有取舍地甄别和吸收网络信息,改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和由此导致的人际交往冷漠的现象,改变大学生因过度依赖图像与浅层阅读从而造成深度思考能力下降的程度,使其可以培养健康的网络审美人格。这是从另一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达成与高校思政教育一致的目标。
2.通过网络美育创新思政教育方法。传统的思政教育以单向灌輸的传授方式为主,没有重视美育在思政教育中应有的作用,使人产生思政教育都很枯燥的感觉,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授效果很一般。在美育中则可以通过影响大学生的感受来引起他们把自己的行为与美的行为进行对照与反思,从而改变其固有的思维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建立“网络+思政”的工作模式并始终重视在过程中通过审美的愉悦来逐步感染学生,建立起美的网络思政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从而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网络美育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实效的实施路径
(一)顶层设计层面
1.出台政策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都强调,高校应将审美教育纳入教育方针。2015年9月28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更强调要“加强美育网络资源建设”[3],“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创新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方式”[4]。国家把网络美育纳入到大学生培育纲领中,这是高屋建瓴地明确了网络美育的重要地位,也为网络美育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條件。
2.净化网络环境。国家要出台和完善相关网络政策,提升数字技术手段,从法律和技术层面加强对网络环境和网络平台的整治与监管力度,鼓励其传递正能量的信息,不允许传播消极有危害性的信息,以有效提升网络内容的审美标准,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并通过网上强大的舆论力量来帮助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品位。
3.建构网络美育共享平台。首先,要开发网络美育共享课程。大学除了要设置宽泛的美育课程,多校专家联合编选读本,还应当开发网络美育共享课程,将音乐、美术、文学等课程网络化推送到大学生身边,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使大学生有更多接触和学习美的机会。其次,要组织网络美育分享活动。通过举办网络美育研讨会、网络美育讲座、网络艺术展示及竞赛等多样化的网络审美活动,使大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再次,要创作网络美育文化产品,鼓励师生将传统的审美教育内容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多创作富有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且契合大学生心理的网络美育产品,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需求,从而克服网络上消极和庸俗的元素对大学生的影响,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二)学校层面
1.加强校园网络美化建设。高校要积极美化网络思政平台的页面布局、设计、编辑等,并以美的形式向大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融合,使大学生在进入网络世界时就如同进入美的世界,进而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2.加强网络美育课程建设。首先,学校应把美育理论课程列入必修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美育教研室,使每位学生都可以规范化接受美育理论学习。其次,应把网络美育作为专门课程纳入日常教学中,把它制作成精美的数字教学产品,在课堂、在线课程等地方以多种方式寓教于乐地实践美育教学。再次,高校还要定期为思政教师提供与网络和美育相关的培训机会,提高思政教师队伍整体的网络操作及美育水平。
3.加强美的思政课堂网络建设。首先,必须注意课堂教学上的形式、语言、内容之美,并以影音动画等丰富的数字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增加思政课堂教学之美。其次,要增加思政课堂互动探讨环节的教学比例,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享交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领略思政课堂学习之美。
4.加强网络美育实践建设。学校应利用网络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如开展各种在线美育讲座、报告、辩论、展览等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美的活动中提升审美感受和创美能力。学校还可以安排辅导员等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组建美育工作室,组建与美育相关的社团开展网络美育。但是在开展网络活动的同时,还要注意丰富创新线下校园活动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的正反面作用,不要沉迷于网络。
(三)个人层面
1.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主动提升网络美育素质。首先,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自觉提高自身的网络操作技术,并将网络技术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分析网络时代的特点,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其在思政学习中的问题,从而不断调整自己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其次,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在方式方法和内容上对思政教育进行审美化提升。再次,要认识到教师自身的人格形象本身就是最直接有效的美育因素,注意自身言行的美感,在耳濡目染中对学生起到美的言传身教的作用。
2.大学生要主动提升个体之美。外界提供再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也需要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应勤奋好学,拓展知识面和接触面,并正确使用网络美育工具,通过审美体验发现内心的真实感受,找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并将网络美育深化到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各种具体的场景中,使自己能从接触美、欣赏美提升到创造美,从建设个体之美出发,聚沙成塔,为创造更好的网络美育和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新时代条件下,网络美育是对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些传统美育场域的重要开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网络美育,不仅能够丰富思政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网络美育的重要性,通过系列举措形成美育视角下的“网络+思政”新工作模式,大力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倪愫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逻辑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0):13.
[2]朱立元.美学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116.
[3]王敬艳.互联网对当代美育产生消极影响的潜在机制[J].美与时代,2015(5):27.
[4]张奕,张利东.关于建构网络美育共享平台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6(5):33.
[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孔淑华(1987— ),女,汉族,广东肇庆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贵州财经大学辅导员专项课题资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美育研究》(编号:2017FDY1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