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1日晚,被誉为“中国科普漫画第一人”的缪印堂老师因病离开了他心爱的绘画,与世长辞。终年82岁的缪老,无师自通、自学成才,一生献身漫苑尽芳华。缪印堂老师不但凭借自己的天分,更凭着不懈的努力,克服身体上、环境上的艰难困苦,乐观、执着,怀着矢志不移的决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漫画这条路上。
缪老认真翻阅作者的选集
缪老的一生是漫画的一生。从20世纪50年代初发表处女作《昨天、今天、明天》起,他的一生就与漫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离不开漫画,漫画也离不开他。缪老曾说:“有人说人生如梦,有人说人生如戏,我说人生如画,我的一生宛如一本连环画。”缪老这一“连环”,就画了60多年。他发表在报刊上的各种漫画作品、插图、文章,可以说是数以万计了——这是个了不得的数字,它沉甸甸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接受人民的检阅。
缪老说:“我就是特别喜欢漫画,所以不顾一切地走这条路,而且走到底……”难能可贵的是,缪老不仅坚持一路走到底,而且还在前进的路上不断地求新、求变。他敢于打破原有格局,拓宽和扩展漫画的内涵与外延,将漫画与科学结合一起,寓科学于漫画中,开创了“科学漫画”这一新领域。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从1981年至1987年的7年间,缪老的创作灵感犹如汩汩涌出的泉水,创作、发表的科普漫画达2000余幅。这些作品的发表,不但使缪老迎来了他漫画事业的春天,更使科学技术插上艺术的翅膀,鹏程万里。
因为漫画有趣、好玩,我喜欢看漫画,更爱收藏各种漫画(尤其是中外幽默画)。每当我发现令我心仪的漫画作品,一定高兴地把它剪下,分门别类地收藏在资料夹中。不过,我订阅的几种报刊远远无法满足我收藏的需要,于是我采取了“广种薄收”的策略,动员亲朋好友帮我“海淘”全世界的优秀漫画作品。此外,当得知有图书室将处理过期报纸杂志时,我便抢在第一时间去“打扫战场”,带着一包包“战利品”凯旋。年复一年,我收集的漫画已达数千幅。我曾自己精心制作了一套十大“金猴奖”得主的漫画选集,“缪印堂漫画及文章选集”便是其中之一。
作者尹世昌和老伴儿
在这厚厚的170页的选集里,以影像、题字、论述、评介及作品等项目,分门别类地收集了缪印堂老师从1975~2016年发表的768件作品。我很满意自己的“战果”,甚至为此而沾沾自喜,但要是与缪老的劳动成果相比,这本选集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然而我还是从收集到的有限的作品中获得了无限的快乐。
每个漫画家的漫画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缪老的漫画不拘一格、与时俱进、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就拿他的《王大爺趣事》《王大爷外传》《爷孙俩》等等“四格画”和“六格画”来说,故事生动有趣,人物造型辨识度高,构思巧妙又小中见大,就连漫画的标题,如《孙子疗法》《好事错做》《置之“肚”外》等,其弦外之音也能令读者在捧腹大笑之后不禁细细回味,在轻松愉悦中有所顿悟。
作者与缪印堂老师合影
除了画漫画,缪老的文字功底也十分了得。由于缪老对中外漫画之差异和个性有着独到的见解,《中国电视报》等多家媒体曾聘他为“漫画赏析”“漫画茶馆”“域外采珠”等多个专栏的撰写人。缪老的文章虽然都不长,但言简意赅、鞭辟入里,往往能使读者从阅读中得到启迪,对于普及漫画知识、促进漫画寓教于乐来说,有着突出的贡献。
被誉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是“科技中国”的象征。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背景下,一本集科技、经济、文化的大型综合性月刊《中关村》于2003年5月诞生了。《中关村》与中关村同行,以弘扬中关村精神、传播中关村文化为己任,甫一出现,立即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尤其得到“村里人”的欢迎。
《中关村》杂志想到,缪印堂老师作为“科技漫画第一人”,与《中关村》合作再合适不过了。很快杂志社就与“缪印堂工作室”达成了共识,邀请缪老担任“漫画之页”的专栏撰稿人。从《中关村》创刊,直到缪老仙逝,这一合作持续了十多年。
担任“漫画之页”专栏撰稿人的缪老,有了探索的新园地,他兴致勃勃地说:“科技界的精英们也得有文化生活,需要好的艺术品让他们来欣赏。”他接连发表了大量描写现实生活的漫画,如“生肖系列”“中国好味道组合”“漫画词典”,等等。这些作品极富民间、民俗特色,既有泥土芳香,又有时代韵律,充满了独具风采的艺术魅力。
《中关村》杂志现已出刊160多期,“漫画之页”专栏期期有创意,篇篇有特色,成为杂志不可或缺的板块。每当我收到新一期的《中关村》杂志,必先拜读“缪印堂先生的漫画之页”,然后马上仔细剪下,放到我的“缪印堂漫画及文章选集”中。
作者精心制作的缪印堂漫画及文章选集
“漫画之页”专栏中的 “缪印堂点评”“点评外国幽默画”等专题,尤受读者欢迎。缪老对漫画分析恰到好处、耐人寻味,并不是将原画的“底”和盘托出,而是点到而已,由读者自己去抖“包袱”,以便提高读者欣赏漫画的能力。缪老强调:“漫画是一门奥妙的艺术,奥妙就在艺术中、在生活中、在行动中。”当你欣赏了一幅漫画再去读读缪老对该漫画的赏析和评议时,一定会脑洞顿开、大受启发。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行看热闹,行家看门道”,有了内行的指点,我们这些外行也能看出些门道来了。
缪老不仅拥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委员、主任、编委、美术师、客座教授等等一系列专业头衔,他还担任海淀区政协委员、政协书画联谊会副会长等社会兼职。要感谢我的好友毛士伟政协委员,在他的热心安排下,1998年2月海淀区召开政协会议之际,我终于见到了久仰大名的漫画家缪印堂老师。
我面前的缪老,文质彬彬、气宇非凡、谦祥恭敬、真诚相待、温厚幽默。互报家门和生辰后,他用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对我说:“您长我4岁,是年兄啊!”在场的人全笑了。缪老的这番话,不但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现场气氛也立即活跃起来。谈笑间,我拿出自己制作的“漫画家缪印堂漫画及文章选集”请他过目。他欣喜地一页页地翻看起这本厚厚的册子,嘴里还不停地说:“好、好,您是有心人,又是细心人。”
当翻到80年代初的一幅科普漫画《南极趣画》时,缪老谦虚地告诉我说:“这是比较早期的一幅作品,还不算顺手。”我说:“这幅作品相当有意思,读者可以从中学到南极科学知识。”缪老发现,在我的选集中,1997年的《当代数字迷信》9幅有不同版本,《是气功还是吹功》也有6幅,对此他向我解释道:“早在‘漫画茶馆栏目里,我曾撰写了一篇题为《好画应该广为传》一文。按‘重复是记忆之母的原理,应允许多家报刊刊载或转载。”他边说边找到选集中1994年7月3日登载在《科技日报》上的这篇文章。我钦佩地说:“您的记忆力惊人,智慧也超人。”
后来,我们还谈了科学与艺术是一种资源关系,应为全人类共享,“共享”是目的,“传播”是手段等等話题。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向缪老表示:“您的新作源源不断,我的集藏也坚持不断。不过,今天要劳烦您在这本选集的首页写上几句话。”缪老二话不说点头应允,铺上纸,拿起笔,一气呵成:“幽默是机智的产物,滑稽是愚蠢的表现。”接着又勾勒出他的自画像,寥寥数笔却生动传神。我和同行的好友毛士伟都看呆了,兴奋得不知说什么好,只会一个劲儿地说:“谢谢,谢谢!”
缪老不在了,但他为我国漫画事业的开拓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他留下的无数闪烁着智慧和哲理的漫画作品、优秀著作,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我认为,缪老就是他的作品中的经典形象“王大爷”的化身——人品好、人缘好,对漫画、生活和人民,付出了全部的爱与热情。缪印堂老师的真情实意永远留在我们的心底。
(编辑·张子乐)
kelemy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