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忠 王平娟 王存利
(1.陕西宝鸡河北镇畜牧兽医站,陕西宝鸡 721200;2.陕西宝鸡东南镇畜牧兽医站,陕西宝鸡 721200)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落实疫情监测制度和程序免疫。年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2次,集中免疫3次,免疫病种有O型、亚I型、A型口蹄疫,建立免疫档案,佩挂二维码畜禽标识。免疫密度100%、建档率100%、挂标率100%,免疫抗体监测合格率达70%以上,使奶牛常年处于有效保护状态。
按照《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国家标准(GB/T18646-2002),每年春秋两次,在牛颈静脉采集有效血清2-3ml,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筛,对可疑和阳性反应的奶牛,重新采血,用试管凝集实验复检,仍为可疑的下次再行检测,阳性牛淘汰处置。
按照《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国家标准(GB/T18645-2002),每年春秋两次,在牛左侧颈中部上1/3处,用牛型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进行监测,分别在36h和72h进行观察,并认真测量术部试验前后皮皱厚度,作好记录,严格判定结果。对初步判定为可疑的经3~4周后,于右侧颈中部上1/3处进行复检,仍为可疑的半年后再行监测,阳性牛依法严格处置。
对检疫监测出的阳性牛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实施扑杀、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措施。并按照陕西省卫生厅和陕西省农业厅陕卫地发(2008)173号文件规定足额落实阳性畜扑杀补助。
落实消毒制度,搞好环境、人员、圈舍、用具和粪污消毒。运动场、圈舍周围坚持每周用2%火碱溶液或10%生石灰溶液消毒一次。对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口等每半月用10%漂白粉溶液消毒一次。常年在大门口设置消毒池,内置2%的火碱溶液或20%生石灰溶液,每周更换一次。工作人员和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和圈舍前要更换工作服,需经紫外线消毒后方可进入,并按规定路线行走。每批奶牛调出小区后要彻底清理、冲洗圈舍,并进行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
实行专人管理,在统一免疫程序和“两病”监测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统一印制表格,建立奶牛口蹄疫免疫档案和“两病”监测信息管理档案。所有项目内容真实完备,所有信息数据逻辑关系合理、科学、详实。
实行《奶牛健康证》管理和《奶牛无规定动物疫病场(区)》挂牌管理。对奶牛场(规模养殖小区)所有存栏奶牛全部经过免疫、检疫、监测,且检疫监测结果合格的奶牛场(区)悬挂《奶牛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场(区)》牌匾,奶牛填写《奶牛健康证》,实行健康动态管理。并在报纸或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开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同时确定专人,落实相关疫病防制措施和管理制度。
建立工作制度、防疫制度、检疫制度、疫情监测制度、疫情报告制度、消毒制度、无害化处理工作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和健康管理制度等。成立领导机构和技术实施小组,加强领导,明确专人负责,落实相关职责,抓好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落实。
我站技术实施小组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县动物疫病防制工作实际,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陇县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工作规划》、《陇县2009-2015年布鲁氏菌病、结核病防制规划》和《陇县奶牛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场(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建设原则、目标任务、技术路线和保障措施。为奶牛健康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针对奶牛“两病”监测工作,我站实验室人员根据《布鲁氏菌病防制技术规范》和《牛结核病防制技术规范》以及《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和《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编制了既规范又具有操作性的培训提纲,对技术实施小组成员和有关奶牛场(小区)兽医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使技术人员全面掌握了奶牛免疫技术操作和“两病”的检疫监测方法、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并反复演练,提高技能,为试点工作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队伍。
为了保证检疫监测结果真实可靠,在技术措施落实方面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检疫监测部位、统一抗原(疫菌苗)使用剂量、统一监测记录表格、统一结果判定标准、统一病畜处置措施”。对监测中发现的可疑和阳性畜实行复检,复检为阳性的在县站检疫监督技术人员的严格监督下实施扑杀、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1]。
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利用一切形式,采取多种方法,大力宣传奶牛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场(区)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了“四个面向”:即面向政府和领导,使其充分认识奶牛无规定疫病示范场(区)建设的重要性,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面向乳品加工企业,使其提高企业自我保护意识,落实相关鲜奶收购卫生指标;面向养畜户,进一步提高奶畜户的防病灭源意识,使其自觉接受防疫监测监督管理;面向社会,使广大人民群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做好社会监督;努力为奶牛健康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