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志君 谢雪桃 蔡玉茹
(怀集县畜牧兽医局,广东怀集 526400)
随着养猪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保育猪成活率低问题对养猪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保育猪饲养和管理是养猪场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良好的饲养与管理是提高保育仔猪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保育是仔猪独立生活的开始,是仔猪适应、转化和发育相结合的时期。仔猪在保育阶段快速健康生长,为猪场控制疫病,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育肥期的良好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初生仔猪体温自我调节能力差,容易冻死、僵硬、容易被母猪压死。初生仔猪在生产的第一周死亡率约母乳喂养期的65%,其中冻死和挤压是导致初生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
母猪泌乳的质量和乳头数量在不同、位置不同。靠前几对乳头的泌乳量较高,而最后一对乳头的泌乳量较低。仔猪有固定的乳头吃奶的习性,只要固定乳头直到断奶不改变。为了避免仔猪发育不平衡和生长不均匀,应固定人工乳头。
母猪初乳酸度较高,能促进仔猪消化酶活性。仔猪可以通过食用初乳获得尽可能早的能量和抗体,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
在断奶仔猪时,许多户主采用一次性断奶的方法。由于仔猪的应激反应极大,很容易使仔猪生病。科学的做法是采用断奶或批量断奶,一般在5d内完成断奶工作。正常情况下,临产仔猪断奶一般发生在21~28d之间,断奶是生活中最大的应激,一方面是心理应激、母子分离使心理依赖性的丧失,另一方面是环境压力,从产房到保育舍。面对这些应激因素,必须逐一改善,减低断奶应激对猪生长的影响。
在大型养猪场管理过程中,为了减轻母子分离的应激,断奶仔猪基本上实行“母走子留”措施,即使仔猪失去了母猪的保护,也可以让仔猪在产房继续喂养5~7d。仍处于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其营养途径、人员管理、温湿度、摄食密度等都没有发生变化,可有效地减轻母子分离所造成的应激。
在转群前一天,确保保育舍的温湿度与产房保持一致,并减轻环境对仔猪的应激。哺乳的仔猪喜欢睡在母猪的腹部,他们觉得很温暖。断奶后,热源就消失了。断奶后的新环境和与母亲的失散会加重仔猪的焦虑和恐慌,因此,通过提高早期护理的温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仔猪的应激。
母猪离开产房期间5~7d的饲养是讲究、减料、定量和有序的。将猪由原来的自由饲喂改为减量饲养方式,实行少吃多餐的原则,一次添加少量饲料,不能让仔猪吃饱,一天的喂食次数控制在7~8次。仔猪离开母猪后,仔猪会出现躁动、烦躁等情绪,断奶后1~2d的采食量明显减少,还会导致仔猪消化不良,仔猪消化不良可引起腹泻和拉稀。在转移到保育舍后的第一周,继续喂饲调节饲料,以降低饲料变化引起的应激。断奶仔猪转移到保育舍后,饲喂10~12d,用3~5d内将仔猪饲料和调教饲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逐渐过渡到饲喂仔猪饲料。
猪舍首先要保持清洁卫生,经常用清水冲洗,猪栏用烧碱进行消毒,一天或两天后将烧碱清洗干净,将猪围栏和饮用水装置安装齐全,然后将7~10d后转群进猪。将仔猪从产房转移到保育舍后的第一个星期的温度略高于产房的温度,然后逐渐降低到适宜的温度,需要注意适当的通风。转群前按结实、弱的大小分等身体状况进行分栏,每栏有20头,夏季可减至15头。并通过观察挑出好斗的仔猪单独放置一栏,以此减少因仔猪打斗到来的危害。
刚转入保育室仔猪可能会随意拉尿,所以调教它们是很重要的。固定定点拉尿的地方,可选择使用饮用水的地方。饮水的地方水源丰富,便于冲洗排出的粪便。调教需要一段时间,逐渐加以引导并形成习惯,一旦调教习惯养成对仔猪后期的饲养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仔猪的智商都很高,学习能力较强。
在转群第一周应每天在饮水里加阿莫西林、葡萄糖和电解多维等保健药物以减少转群活动带来应激反应。通过有效的药物保健措施保障保育猪有良好的生长体质,提高保育仔猪的成活率,有效的克服保育仔猪存活率低的难题。
常规的防疫工作要根据仔猪生长时间加以规范执行,在规定的时间内免疫相关的疫苗,疫苗的免疫不能过早,未断奶仔猪体内有较高的抗体水平,可与疫苗的抗体发生中和反应,可引起免疫失败。同样如免疫接种工作进行太晚,母源抗体不足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可能感染该疾病,因此应在准备免疫程序之前进行抗体测定,以确定最佳免疫时间。并在准备免疫程序后,定期进行抗体监测。如果抗体水平不够高,就可以及时分析原因,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免疫的成功。
保育期的仔猪极易被外来病毒入侵与感染,在保育期间应加强消毒卫生管理,应科学合理的制度卫生消毒制度,并加以认真实施确保仔猪有一个健康卫生的饲养和生长环境。特别是仔猪在几年前保育舍时应提前三天进行全面彻底的卫生消毒。在消毒药剂方面应根据本场实际科学的选择适合的药物,应选择多种消毒药剂交叉轮换使用,避免药物产生抗药性。同时消毒后还考虑药物的残留问题,不可无原则的加大药物的使用量剂,避免药物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