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凯 张冠华 邹 鹏 许 曼 李梦寺 乔 飞
(漯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漯河 462000)
鸡球虫病属于急性流行性疫病,是艾美耳属的多种球虫,常寄生于鸡小肠、盲肠黏膜内,通过繁殖引发肠道组织损伤、出血、导致禽发病的一种常见原虫病。其中寄生在盲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的柔嫩艾美耳球虫的致病力量强,主要侵害10~60日龄的雏鸡,又称盲肠球虫;艾美白球虫又叫小肠型球虫,主要侵害小肠黏膜。鸡球虫病无论对雏鸡还是育成鸡,危害都十分严重,即使耐过的雏鸡,也会影响其生长。成鸡多为带虫者,增重和产蛋受到一定影响。
鸡球虫病多发生于春夏之季,每年的3~9月份最为严重。喜欢在温暖、潮湿、拥挤的环境之中生存。地面散养,卫生条件相对来说较差,因此感染率较大。步入冬季后,温度降低,该病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依然在南方等多个地区地面平养肉鸡养殖中发病。球虫的卵囊抵抗力非常强,尤其在多雨、闷热潮湿时多发。由于在舍内处于密闭饲养状态。在土壤中可以保持生活期达5~9个月,在潮湿环境中,可达12~16个月,当气温在22~30℃时一般只需要18~26h,就可能成为感染性卵囊。卵囊对高温和干燥的抵抗力较弱。
鸡球虫的发育要经过3个阶段: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孢子生殖。有性生殖阶段是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内进行的,孢子生殖阶段是在体外形成孢子囊和孢子,从而成为感染性球虫卵。鸡球虫的感染过程是:从粪便排出的卵囊,在适合的温度和湿度下,约经1~2d发育成感染性卵囊。这种卵囊被鸡吃了以后,子孢子游离出来,钻入肠上皮细胞内发育成裂殖子(无性生殖)、配子、合子(有性生殖)。合子周围形成一层被膜,被排出体外。鸡球虫在肠上皮细胞内不断进行有性和无性生殖,使上皮细胞遭受到严重破坏,遂引起发病。
患病禽也是传染源之一。饲料、饮水、土壤或用具等都会被患禽所污染。人的衣服、用具、苍蝇、甲虫、蝉螂、鼠类和野鸟等可以成为传播途径。患禽有传染性卵囊时,就会暴发球虫病。
急性型病程多为2~3周,多见于雏鸡。发病初期精神沉郁,羽毛松乱,不爱活动,食欲废绝,鸡冠和可视粘膜苍白,逐渐消瘦,排水样稀便,粪便中带有少量血液。若是盲肠球虫,则粪便呈棕红色,以后变成血便。雏鸡死亡率高达90%以上。
慢性型多见于2~4个月龄的雏鸡或成鸡。症状类似急性型,但不大明显,病程也较长,拖至数周或数月。病鸡逐渐消瘦,产蛋减少,间歇性下痢,但死亡率较低。
死鸡消瘦,粘膜和鸡冠苍白或发青。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往往带有血液。内脏的主要变化在肠管,而肠管病变的部位和程度与病原种类有关。柔嫩艾美耳球虫主要侵害盲肠,急性型时现两根盲肠且盲肠显著肿大,是正常的3~5倍,肠内充满凝固的或新鲜的暗红色血液,肠上皮变厚并有糜烂。直肠粘膜可见有出血斑。毒害艾美耳球虫主要损害小肠中段,这部分肠管扩张、肥厚、变粗,有严重的坏死,肠管中有凝固血块,小肠呈淡红色或黄色。巨型艾美耳球虫主要侵害小肠中段,肠管扩张、肠壁肥厚、内容物粘稠,呈淡灰色、淡褐色或淡红色,有时混有少量的血块。堆型艾美耳球虫多在上皮表层发育,而且同期发育阶段的虫体常聚集在一起。因此,被损害的十二指肠和小肠前段出现大量淡灰色斑点,排列成横行,外观呈阶梯样。哈氏艾美耳球虫主要损害十二指肠和小肠前段,特征变化是肠壁上出现针尖大的红色圆形出血点。
温暖湿润季节多发,10至60日龄雏禽最易感染。患病雏发育呆滞消瘦,鸡冠粘膜苍白,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所粘连,运动失调,翅膀下垂,排出血便,剖检时可见盲肠和小肠有病变。
(1)保持鸡舍清洁干燥,通风换气,平时要保持场清洁干燥,及时清除粪便和潮湿垫料;及时治疗病禽。
(2)饲槽、饮水器、用具和栖架,定期洗刷清理。防止饮水、用具等被粪污染。环境,用具要经常消毒,用开水烫、热碱水洗。
(3)在饲养管理方面,加强管理,提高机体抵抗力,给予富含维生素的全价饲料。勿将病原引入,补充足够维生素A和K,从而增强和提高抵抗力。若发生球虫病时,日粮中要限制麸皮和碳酸钙的含量,因其有促进球虫发育的物质。
(4)加强禽舍和生活区的清洁卫生,消灭蚊蝇、鼠类等传播者。
(5)饲养人员要注意保持饲养场所固定,勿与其他只接触以免将病原引入。
(6)药物预防。在发病季节,对污染严重禽舍可对雏进行药物预防,应从1日龄开始预防。
①氯丙啉预防量为饲料添加50~300mg/kg,连喂6日,治疗量为600mg,连用7d,以后减为300mg,连喂5d。
②磺胺二甲氧嘧啶预防量为饲料或饮水中加入0.05%,连用6d;治疗量为预防量加倍混饲料或饮水,连续3~7d。
③氯苯胍每1t饲料拌入50g,混匀,连喂30d。
④磺胺喹恶啉以间断投药预防为佳,0.1%混饲,连喂2~3d,停3d再用0.05%混饲2d。
⑤盐霉素按0.007%混入饲料,预防从10日龄开始,连续投药20~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