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 拉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香达镇农牧综合服务站,青海囊谦 815299)
分析此病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
感染此病的牦牛,长势迟缓,影响生长发育。而且,寄生牦牛体内的虫体,与牦牛争夺营养物质,降低其肉品的质量和产量,影响母牦牛的泌乳性能。此外,导致牦牛皮穿孔,影响使用价值。降低奴役质量,降低使用效率。诱发各类传染性疾病,降低其健康水平。此病造成人体感染,区域范围内带来公共安全隐患。
青海地区调查此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一年可达两千余万元。可造成的损失项目中,皮张的损失最严重。有资料显示:综合青海皮革厂、青海轻工研究所等等调查显示,全省每年因此病造成的皮张损失达30余万张,90%的皮张存在不同程度的“虻斑”和“虻眼”。按照皮张市值价格10元计算,造成的损失触目惊心。
牛皮蝇蛆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寄生虫病,在青海呈区域性流行,季节性发病,主要发生在夏季。
该病的病原是皮蝇属的牛皮蝇和纹皮蝇等的幼虫,其中牛皮蝇为优势虫种,皮蝇属幼虫的宿主为牛、牦牛、鹿,偶尔也能寄生于人、马、驴、羊和其他野生动物。皮蝇成虫于每年4~5月份开始出现。第1期幼虫沿着毛孔钻入皮内,在深层组织内移行2.5个月,蜕变为第2期幼虫。第2期幼虫沿外周神经外膜组织移行两个月至椎管硬膜的脂肪组织进一步发育5个月后从椎间孔爬出,到腰背部皮下发育为第3期幼虫。第3期幼虫在宿主背部等处发育两个多月后由皮孔钻出落地即为蛹。蛹经1~2个月发育后羽化为成虫。成虫再在牛毛上产卵,继续孵化发育。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发育基本相似,属完全变态,都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整个发育过程大约需时1年。感染皮蝇的患牛为本病的传染源。
成虫飞到牛背产卵,影响牦牛休息而造成恐慌不安。幼虫钻进皮肤,多寄生在背部皮肤,局部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突出皮肤表面。仔细观察,在隆起顶部有小孔,挤出可见幼虫,如花生米大小。寄生皮下的幼虫,形成继发感染后,会形成脓疱而影响皮革质量。幼虫形成的毒素,可形成贫血和稀血症。严重时,可降低肉质品质,影响幼牛生长,降低奴役效果。个别情况下,有幼虫钻进大脑或延闹处,诱发神经症状,造成突然倒地、后退运动等等。情况较严重时,可造成急性死亡。
考虑到牛皮蝇对牦牛产业造成的严重危害,很多国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组织并实施了持续性的消灭皮蝇虫活动。在国内,对此病的防控起步虽晚,但是,“坚持预防为主,区域一盘棋”的联防联控措施同样取得不错的效果。
具体措施的实施,严格遵循“秋防、春治”的原则。
秋防,一般11月初,待牛皮蝇蛆抗体达到最高水平,正是驱虫的最佳时机。根据药敏试验,倍硫磷溶液、皮蝇磷溶液、伊维菌素注射液等等,皆有不错的驱虫防病效果。
1%倍硫磷溶液,每次170ml喷施,对幼虫1、2、3期幼虫的驱杀效果不错。
8%皮蝇磷溶液,每次0.33ml,均匀涂擦在病畜的颈部、背部,同样有不错的驱杀效果。
或者,用敌百虫、蝇毒灵、溴氰菊酯等等,喷施在牦牛体表面,每间隔1周喷施1次,能很好预防成蝇在牦牛体表产卵。同时,对杀死卵内孵出的1期幼虫,有着不错的效果。
春治,仔细检查牦牛体表,有出现瘤包症状的,可用手指将幼虫从瘤肿中挤出来,而后杀死。挤出来的瘤包,用碘酒等消毒。期间,注意不要将虫体挤破,形成的脓液有导致皮肤过敏的可能。
已经确诊的感染病例,可用伊维菌素注射液,皮下注射,0.02mg/kg,基本上用药1次,即可痊愈。或者,用倍硫磷注射液,肌肉注射,臀部注射,用5mg/kg,对康复治疗的效果同样较理想。
早期防病期间,注意场地环境卫生,组织做好灭蝇工作,对控制此病的发生效果不错。夏季蚊蝇肆虐季节,定期用除虫菊酯喷施,对控制此病的发生效果不错。
目前,就牛皮蝇蛆的流行情况来看,此病在青海分布范围广、寄生率较高。而且,成虫飞翔能力较强,一般在2~3km范围内都是成虫可传播感染的范围。为此,要想起到预想的防病效果,打破行政界限,区域范围内组织联防联控,对降低此病的易感性效果不错。
牦牛牛皮蝇病为双翅目、皮蝇科、皮蝇属等昆虫幼虫寄生牦牛体表而诱发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疾病。此病给青海地区的牦牛养殖产业造成不小的危害,体现在:第一,影响牦牛长势,降低其肉品的质量和产量。第二,虫害穿孔牦牛皮,影响其使用价值,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另外,还存在感染人体的可能,给公共卫生安全造成隐患。
考虑到此病危害范围广,总结以往的防病经验,实施“预防为主,区域一盘棋”,打破行政界限,区域范围内组织联防联控的综合防控措施,为目前本地区控制此病不错的选择。此外,还关键的一点,夏季蚊蝇肆虐季节,定期用除虫菊酯喷施,实际控制此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