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临床操作技术的分类与进展

2019-02-12 12:32周艳马重兵刘安国侯璇严兴科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线体羊肠线结果表明

周艳,马重兵,刘安国,侯璇,严兴科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兰州 730000)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传统针刺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穴位刺激方法,它是在中医学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把羊肠线、胶原蛋白线或高分子聚合物线(PGA或PGLA线)埋植在相应腧穴或特定部位中,利用线体对穴位的持久性刺激作用来防治疾病[1]的方法。现代穴位埋线疗法是在传统留针、埋针方法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起来的,其操作简单,疗效持久,临床效果好,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技术更新发展较快,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埋线方法[2-3]。埋线方法的名称多样,有的根据工具而命名,如腰穿针埋线法等;有的根据埋线时特殊的操作方法而命名,如“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等。本文就穴位埋线的临床操作方法及其形成、发展进行了归纳阐述,总结如下。

1 手术式埋线法

穴位埋线疗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埋藏疗法”[4],埋藏物主要有动物组织、药物、钢圈等。由于没有专门的埋线工具,早期的穴位埋线方法是通过简单的手术方法进行的,如切埋法、割埋法、扎埋法等,借助于手术刀切开皮肤,将动物组织埋植到穴位内,通过异体蛋白组织对埋线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刺激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5]。

1.1 切埋法

选定穴位,消毒、局部麻醉,用手术刀纵行切开皮肤1 cm左右,然后用止血钳钝性剥离皮下组织至肌层,并在穴位内轻柔按揉数秒钟,待产生麻、胀、酸样感觉后,将 1~2段羊肠线埋入切口底部肌层,使线垂直于切口。缝合,用无菌纱布包扎切口5~7 d后拆线。李凤太[6]利用脊中、筋缩穴切埋法治疗癫痫患者;李东海[7]在鸠尾、大椎、腰奇穴埋入羊肠线和药物治疗癫痫患者,结果表明该疗法能够明显改善癫痫的临床症状,减少发作次数。

1.2 割埋法

选定穴位,消毒、局部麻醉,用手术刀沿经脉纵行切开皮肤1 cm左右,在穴位底部找到敏感点,用血管钳上下左右轻柔地拉动按摩,可适当摘除脂肪或破坏筋膜,产生强刺激后,将羊肠线或动物组织埋植入穴位底部肌层内,缝合切口,无菌包扎5 d。欧广升等[8]采用割埋法治疗不同分型的颈椎病患者,结果表明该疗法能够明显减轻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改善脑血流,并且对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最好。黄柳和等[9]将 100例胃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挑筋治疗 2个疗程后在足三里和胃俞穴割脂埋线,结果发现割脂埋线法能够明显改善胃下垂的临床症状。

1.3 切开结扎埋线法

首先将羊肠线穿进缝合针,然后在穴位上下或两侧做两个局麻皮丘,用手术刀在一侧皮丘切开皮肤约0.5 cm,用弯止血钳插入切口并轻柔按摩,得气后,将针刺入切口,穿过穴位深处直至另一侧切口处出针,将羊肠线往返牵拉;又从出口处再进针至切口,将两线头拉紧并打结,将结埋入切口,无菌包扎5~7 d。郑魁山等[10]治疗婴儿麻痹及其后遗症 113例,根据病程的长短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病程较长出现肌肉萎缩时,给予埋线和结扎法,结果表明针刺、穴位埋线和结扎可以明显改善肢体麻痹及运动功能的恢复。

20世纪60年代是穴位埋线疗法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埋线方法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手术方法进行的,通过切开埋藏动物组织、异体蛋白或药物来延长对经络穴位的刺激时间。这种方法虽然在增加刺激时间的同时又减少了患者每日的针灸次数,但其操作复杂,创伤大,易感染,疼痛剧烈,患者的接受程度低,临床治疗范围局限,主要用于治疗癫痫等顽固性疾病,在以后的临床应用中逐步被替代。

2 刺入式埋线法

1969年,陆健在全国首次发明了一次性医用埋线针[11]。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治疗范围日益扩大,缝合针、腰穿针、注射针埋线法等新的埋线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科。

2.1 医用缝合针埋线法

在埋线穴位的两侧1~2 cm处消毒后,局部麻醉。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穿进皮肤缝合针,一手用持针器持针,另一手捏起两局麻点之间的皮肤,将针刺入一侧局麻点,穿过穴位肌层或皮下组织,从对侧局麻点穿出,紧贴皮肤剪断两针孔的线头,放松皮肤后,轻揉穴位局部,使线头全部进入皮下。按压针孔止血。包扎3~5 d。郑卫国[12]采用穴位埋线结合点穴推拿治疗 96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先将00号羊肠线用轻身1号汤浸泡3 d,再穿进皮肤缝合针进行埋线,埋线主穴取天应穴、天枢、中脘、丰隆、足三里、三阴交;推拿点穴主穴取中脘、丰隆、建里、水分、滑肉门、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支沟,配穴取穴相同。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8次后,总有效率为68.8%。表明埋线结合推拿点穴能够明显降低肥胖症患者的体质量。赵兰等[13]用三角针埋线法治疗癫痫110例,以大椎、陶道、筋缩、癫痫穴等督脉穴为主穴,随证配穴,2~3周埋线1次,共治疗2~5次,有效率达91.7%。表明缝合针埋线法治疗癫痫临床疗效显著。

2.2 注射针埋线法

操作前将羊肠线装进注射针头(7号或9号),线头与针尖内缘齐平,剪平针灸针的针尖。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将针头快速刺入穴内,稍做提插,得气后,将针芯内的针灸针用力向内,然后缓慢退出针头,使羊肠线全部留于穴内,缓慢出针,查无线头外露,胶布固定穴孔。冯清云等[14]将20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药物组,埋线组主穴取双侧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埋线 2次后有效率达95%,表明背俞穴简易埋线疗法能够明显延长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时间。王瑜[15]采用注射针头埋线法结合补肾调肝方治疗肝郁肾虚型排卵障碍型不孕症患者,结果表明埋线结合补肾调肝方能够明显恢复排卵障碍型不孕患者的月经周期,并改善卵泡的发育。

2.3 腰穿针埋线法

用腰穿针作针管,适当长度的针灸针作针芯(磨平针尖),左手按压固定穴位,右手持针刺入穴位内,至所需针刺深度,提插得气后,“边退针管,边推针芯”,将羊肠线完全埋植入穴位肌层,检查肠线无外露,按压针孔止血,包扎3~5 d。俞鑫佳等[16]将60例女性更年期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针刺组,埋线组采用穿刺针埋线,每周埋线1次,连续治疗3次后,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观察结果并随访,结果表明埋线疗法能够明显改善女性更年期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阮崇洁等[17]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取双侧足三里、肾俞穴埋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0例,结果发现穴位埋线明显降低了血清TNF-α、IL-6的水平。

20世纪70、80年代是穴位埋线疗法的发展期,随着埋线针具和埋线材料质的飞跃,穴位埋线操作方法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过手术刀切开,而是以刺入式为主的埋线方法,其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无需麻醉、疼痛反应小、降低了感染发生率,患者易于接受,依从性好,临床效果肯定,治疗特点独特,治疗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应用于哮喘、胃脘痛、痫证、失眠等慢性及顽固性疾病,并以腰穿针埋线法最为突出[18],其临床推广应用方便,为穴位埋线疗法的微创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埋线针埋线法

20世纪80年代后,穴位埋线临床操作技术更新发展较快,以其独特的治疗特点在临床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且疗效确切,所以临床工作者在刺入式埋线方法的基础上改良、创新了埋线疗法,同时对埋线针进行了改制,进一步创制了穴位埋线的专用埋线针,也为微创埋线提供了依据。

3.1 专用埋线针埋线法

选择穴位的进针点,局部皮肤消毒后麻醉。取一定长度的羊肠线或胶原蛋白线,一手持镊将线中心置于局麻点上,另一手持埋线针,缺口向下压住线体,进针,使线埋入皮内,持续进针直至线体全数埋入穴位皮下,再适当进针,再出针。按压针孔止血。无菌包扎3~5 d。杨会金[19]用埋线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 206例,根据临床病程选取相应的穴位,行医用埋线针埋线,1个半月埋线1次,持续治疗6次,结果表明埋线法能够明显改善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的临床症状并减少其发作次数。金继超[20]将60例呼吸道反复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玉屏风散颗粒,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气海、肺俞、脾俞、关元、足三里穴埋线,治疗3次后,有效率达96.7%,结果表明埋线治疗能够明显提高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免疫力并减少其发作次数。

3.2 一次性埋线针埋线法

选择患者舒适、医者易于操作的体位,局部皮肤消毒,将胶原蛋白线放入埋线针前端,左手按压固定穴位,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皮下,再进针至所需针刺深度,施提插捻转手法,待气至,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线体全部埋植在穴位肌层,出针。紧按针孔止血,敷医用胶贴便可。王虹等[21]将105例颈椎病颈痛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针刺组及对照组,埋线组取C5-6、C6-7夹脊穴和大椎穴埋线,结果表明穴位埋线法能够明显缓解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马永等[22]用穴位埋线法治疗男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结果发现该疗法能够明显减轻男性慢性盆腔疼痛症状,增加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数的个数、降低患者血浆P物质含量。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专业埋线针具的出现,穴位埋线疗法实际上进入了微创埋线时代,改良创制了专用埋线针、一次性埋线针等,使其操作方法更加简单化、微创化、不良反应少、可靠,患者易接受、依从性好,在临床的应用更加广泛,病种也不断扩大,广泛应用于牛皮癣、中风后遗症、腰腿痛、小儿遗尿、鼻渊、月经不调等各科疾病[3,23],逐步代替了医用缝合针、腰穿针埋线等埋线方法。

4 特殊手法刺入式埋线法

随着埋线材料的发展,羊肠线、胶原蛋白线被更柔软的高分子聚合物线(PGA或PGLA线)代替,这些线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24],不能用于传统的“边推边退”式埋线方法,杨才德等总结临床经验,改良创新了一些特殊手法的刺入式埋线方法。

4.1 “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

局部常规消毒,取一段PGLA或PGA线,放入埋线针的前端,使线在针尖内外的长度基本相等,不要针芯,先倾斜针身,使线在针尖处被压而形成对折,再快速直刺入穴位,使针孔外的线体全数进入皮肤,得气后,捻转出针,即完成一次埋线操作。这种埋线方法不但很好地解决了“边推边退”式的卡线问题,而且使操作简单化。同时它是针对一次性无菌埋线针埋线法的又一次改良和创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2 “埋线针刀”埋线法

埋线针刀是一种新型的操作工具,无针芯,既可针刀也可穴位埋线[25]。操作方法采用“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即取一段PGLA或PGA线,放入针的前端,使线在针尖内外的长度大致保持相等,先“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穴位时,线在针刃边处被压形成对折,确保针孔外的线体全部进入体内,得气后,提插切摆,再旋转、出针,贴敷创可贴。马重兵等[26]将5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取“肘五针”针刀埋线,对照组采用封闭治疗,每周治疗 1次,每次间隔15 d,治疗2次后,根据VAS疼痛评分及随访情况,结果表明埋线针刀能够明显减轻肱骨外上髁炎的疼痛症状,并降低其复发率。芦红等[27]治疗50例腰肌劳损疼痛患者,取“损五针”针刀埋线,第一次穴位埋线,第二次针刀松解,持续治疗2次后,结果表明针刀埋线能够明显改善腰肌劳损的疼痛症状。

4.3 “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

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以完全暴露颈部。取一段PGA或PGLA线,放入针的前端,线在针尖内外的长度大致相等,先定位、加压分离定点、卡颈刺入 C6颈椎横突前结节,确保线体全部进入体内,得气后出针,按压片刻,贴敷创可贴即可。星状神经节埋线术[28]作为一种特殊手法的埋线术,逐渐得到临床的应用。杨才德等[29]取两侧“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疗黄褐斑患者,结果表明该疗法治疗黄褐斑疗效肯定,能够消斑。包金莲等[30]取两侧“星状神经节”同时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结果发现星状神经节埋线术能够改善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症状,降低了血清中IgE的水平,为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2000年以后,穴位埋线疗法处于基本成熟期,埋线工具和线体有了质的飞跃,埋线方法已进入了微创埋线时代,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更加微观、系统、具体的操作方法。其操作更加简单(取消了针芯),无需麻醉,不良反应小,方便易行,患者更易于接受,依从性好,安全,定向性高,临床更易于推广应用,逐渐代替了形成发展时期的埋线方法,广泛应用到肥胖、重睑术等美容领域及亚健康等方面,将是以后穴位埋线疗法的发展方向。

5 讨论

穴位埋线疗法采取传统针刺方法结合现代医疗技术,把特殊线体埋植入穴位,“以线代针”,产生复杂持久的刺激信号,通过经络传入体内,以平衡阴阳、协调脏腑功能,进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有研究[31]认为,此疗法集刺血、留针、埋针、针刺、针刀、埋线于一体,具有疏经通络、调气活血、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机能的作用。现代研究[23]也表明,穴位埋线疗法还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是一种良性的、双向的调节作用。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埋线工具和线体有了质的飞跃,埋线操作方法也得到创新发展,操作更加简单、微创、不良反应减小、刺激效果强而持久、操作方便、患者的依从性好,穴位埋线疗法已逐步实现了微创、有效和可控的要求[32];已得到临床各科的广泛应用,涉及内、外、妇、儿、骨科疾病以及皮肤、美容等方面的治疗和预防[18,33]。

但同时也发现,穴位埋线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①穴位埋线引起的过敏、局部血肿、低热、皮下硬结、渗出等不良反应临床也有报道[34-35];②临床操作缺少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故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引起关注,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综上,穴位埋线疗法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基本成熟3个阶段,临床操作先后出现了切埋法、割埋法、结扎埋法等手术式埋线法,缝合针、注射针、腰穿针等刺入式埋线法,埋线针埋线和特殊手法刺入式埋线等方法。总体上埋线疗法的发展与埋线针具和线体的改进、创新直接相关,其发展呈现简单化、微创化、不良反应减少、多功能组合为趋势,但针灸临床应更加重视穴位埋线的不良反应研究,更加注重技术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与制定,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总之,穴位埋线疗法技术操作的微创化,埋线材料的生物可降解性,治疗疾病的广泛化,疗效的持久性,将是未来埋线发展的方向,未来的埋线疗法必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线体羊肠线结果表明
羊肠线穴位埋穴治疗妊娠呕吐63例
基于需求分析的冲压车间规划设计方法
浅谈重型承载式AGV装配线体的应用
认识AFTMA飞蝇钓线的规格——飞蝇本线的两种线性:线体形状与线体比重(下篇)
聚对二氧环已酮线体内埋置降解情况的初步探讨
穴位埋线疗法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
高分子聚合物(PGLA线)—穴位埋线的新希望※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量效关系的临床研究
册亨县杂交水稻引种试验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