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程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264200)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王锦程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264200)
2018年11月12日,威海某养猪场大批仔猪发生腹泻,对此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此养猪场的发病猪进行诊断。经会诊发现,这批仔猪表现呕吐、并伴有严重的腹泻与脱水。病仔猪一开始体温稍升高或仍正常,然后精神萎靡,眼窝下陷,食欲减退或废绝,继而排水样粪便,粪便内含有黄白色的凝乳块,有时呈灰黄色或灰。吃食或吮乳后部分仔猪发生呕吐,日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龄以内的仔猪常于腹泻3~4d后,会因严重脱水而死亡。该病与传染性胃炎较为相似。断奶猪、育肥猪症状较轻,通常为腹泻,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持续4~7d后,逐渐恢复正常。经初步诊断,该病为猪流行性腹泻。仔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食欲下降为主要特征。此病最近频繁暴发,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对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和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为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提供参考。
(1)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病,对生猪养殖业危害严重。在临床上猪群表现为呕吐、腹泻,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尤其对哺乳仔猪的危害最为严重,死亡率高达百分之百。该病于1971年在英国首次报道,随后欧洲其他国家相继开始流行,该病于1976年在我国首次报道,并在2000年在国内开始流行,从2010年10月起,此病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美国与2013年在明尼苏达州和爱荷华州暴发此病,严重危害了美国养猪业的发展。(2)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冬季是主要的高发期,特别是当年 12月至次年2月均可发病。该病对不同品种、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猪均易感,其中该病在哺乳猪的发病率高达百分之百,成年母猪为15%~ 90%。对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危害大,日龄越小影响越大,仔猪大多因脱水致死,死亡率高达 100%。发病猪和带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康复的猪也会带毒,并不断地排出带有病毒的粪便,污染环境和饲料。该病也可由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传播迅速,数日之内可波及全群。本病的潜伏期: 仔猪的为15~30h,肥育猪约2d。一般流行过程延续4~5周,可自然平息。
肉眼观察发现病死仔猪尸体消瘦脱水、皮肤干燥呈暗灰色。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的仔猪均有肉眼可见的病变。剖检可见胃内有多量黄白色的凝乳块,胃肠黏膜有明显的卡他性炎症、充血或出血。小肠病变具有特征性,通常表现肠管膨满、扩张,含有大量黄色液体;肠壁变薄,小肠绒毛缩短;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组织学检查发现小肠绒毛上的肠上皮细胞出现空泡化,并脱落。镜检发现小肠绒毛缩短,上皮细胞核浓缩,破碎胞浆呈强嗜酸性变性,导致肠绒毛明显萎缩变短。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小肠绒毛细胞的空泡形成和脱落。在肠细胞的胞浆内法伤超微结构的变化,细胞器减少,产生电子半透明区域,微绒毛消失,细胞扁平。在结肠也可见到细胞变化,但未见肠脱落。
当前,猪流行性腹泻没有效药物治疗,因此,加强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十分重要。如加强对猪场的消毒综合防治措施,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保持猪舍的干爽,及时清理粪便。平时经常性的对圈舍卫生进行维护,对饲喂中使用的料槽、铲等器具及时消毒;加强对猪只的饲养管理,保持猪圈干燥、通风、保温;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以免病原传入;从外地引进的苗猪或种猪必须进行1个月以上的隔离观察。采用TGEPED二联灭活苗或二联弱毒苗进行群体免疫,并定期采集血清,应用ELISA法监测群体抗体水平。注射疫苗时可以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苗,产前6周和2周母猪接种,能使仔猪获得免疫保护。疫苗有强毒疫苗、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对已发病猪只进行隔离。治疗时切记以补液为主,通过在猪的饮水中加入黄芪多糖从而提高猪群的免力,另外,可以在饮水中适量的电解多维补充相应维生素,还应在饮水中加入一定浓度的钠盐和糖分。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或治疗该疾病。该病还容易继发其他细菌性感染的可能,因此要减少猪只由于病毒病感染和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造成的机体免疫水平下降。
(2019–02–23)
S858.28
B
1007-1733(2019)05-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