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生产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影响

2019-02-12 22:49余国春余乐明
四川畜牧兽医 2019年6期
关键词:动物性养猪猪肉

余国春,余乐明

(1.四川省水产学校,四川 郫都区 611700;2.重庆市武隆县白马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 武隆 408527)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为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推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本文将生猪生产中影响猪肉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总结如下:

1 养猪生产中的安全隐患

1.1 饲养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猪场排泄物和有毒气体未经妥善处理,污染饮水、饲料和生活环境,直接危害猪场的生产,间接影响了猪肉制品质量。

1.1.1 饲料污染 主要源于三个阶段,农作物种植阶段:种植地原有污染,以及为保证单位面积产量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饲料生产阶段:违规添加微量元素(特别是重金属)、激素、抗生素、镇静剂、防腐剂等;饲料贮存阶段:保存不当,滋生各种病原微生物。

1.1.2 兽药残留对猪肉品质的影响 引起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产生“三致”作用,甚至引发体细胞突变,危害生育及后代;扰乱胃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肥胖、糖尿病、腹泻、心血管病等各类疾病;干扰内分泌系统和正常机能,引发儿童性早熟等。

1.1.3 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常见于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可导致食用者患不育不孕或肺结核等疾病,严重者出现中毒或死亡。非法出售病死猪肉是造成病原微生物污染的主要因素。

1.2 加工、运输、贮藏过程的安全隐患 生猪运输过程中感染病原体,生猪屠宰中的二次污染,猪肉产品的加工、运输、出售等均会导致污染。肉制品携带有害微生物、毒素或化学物质等,会极大地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

1.3 其他安全隐患 相关法律、标准以及管理措施不完善,是影响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部分养殖户安全意识薄弱,也会使不合格肉制品被端上消费者的餐桌。

2 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对策

2.1 全民参与,握紧行业命脉

2.1.1 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和参与意识 群众作为猪肉安全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应提高安全意识,并积极参与监督,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过程,监督养猪无公害生产的有效实施。

2.1.2 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职业素养 生产经营者是整个行业稳定发展的基石。应加大日常教育,引导其树立起道德防线,从源头上严格把控安全生产。

2.2 鼓励创新,发展生态养猪 减少养殖生产过程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防范于未然。一是合法选址、合理规划,严格控制建场审批,并强制建立无害化处理厂。二是创新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养猪,采用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确保卫生质量要求。三是保障动物福利,落实标准化生产,最终达到生产效益与食品安全双赢的局面。

2.3 强化制度,健全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已出台多项法律,但是相关的配套法规还不健全,应进一步完善动物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建立“饲料生产-动物饲养-肉品消费”全程的法律保障。此外,还应根据我国基本国情,结合国际标准,加快动物性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从而保证法律监督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可操作性,覆盖生产、加工、流动及消费环节,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真正实现法律化、法规化、标准化、程序化。

2.4 明确分工,落实安全监管 动物性食品安全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职能交叉、分工模糊,导致各有关执法部门互相推诿。此外,相关管理部门间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导致部分工作疏于管理。应细化部门分工,明确监管职责,加强交流沟通,实现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通力协作,切实保障肉类食品的安全。

2.5 加大投入,完善检测体系 一方面,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相对薄弱,只能检测出特定疾病和少数添加剂成分,检疫检验收效甚微。另一方面,除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外,工商、卫生、质监等职能部门缺乏畜产品鉴别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能识别动物产品的品质优劣,配备的检测仪器也很有限,监管工作无从下手。

应培养人才、引进技术、精于研究,强化队伍建设、配备先进仪器,进一步探索更为经济有效的检测方法,完善动物源性食品中病原体、化学污染物、毒素与药物残留等检测技术体系的建设,以便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监测。

3 小结

广大养猪生产从业者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树立新时代食品安全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加快提升食品安全工作的新标准、新要求,妥善解决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推进食品安全战略的实施。

猜你喜欢
动物性养猪猪肉
人的动物性与植物性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动物性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养猪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猪肉价格要回归正常了?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环保税”来了,养猪不知道这些你就亏大了!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形成的危害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