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平
(商河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山东商河 251600)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从事规模化养殖,虽然此种养殖方式能够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但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更大的破坏,主要对大气环境、土地环境和水质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对此,管理者应积极提高自身的生态保护意识,科学选择养殖场地址,并加强环境监督和检测力度,以此做到科学文明养殖。
畜牧养殖业发展为生态环境带来较大不利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因牲畜粪便未及时清理,从而对大气、水质、土地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具体如下。
由于畜牧养殖具有较强特殊性,一般情况下,需要适时为牲畜提供饲料和水,保证牲畜身体健康,但由于部分偏远地区的不科学饲养,有时为牲畜提供的饲料质量不符合标准,含有不良添加剂或者抗生素等药物,尤其在大规模养殖厂中此类情况更是普遍。据调查,以养猪场为例,如若一年出栏十万头,每1h将排放148kg的氨气和13.5kg的硫化氢气体,使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对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
在大规模养殖中,牲畜的数量相对较多,其粪便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对土地环境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大型养殖场周围,大多设置了粪便堆放池,粪便由于长期堆放,很容易对周围土地资源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夏季高温环境下,粪便受热发酵产生有毒气体,还会威胁人员和牲畜的身体健康。对于部分小型养殖场来说,牲畜的粪便随意堆放,占用较多土地,也没有将粪便进行有机处理,使其作为燃料或肥料回收利用,造成二次资源浪费。
牲畜粪便中含有诸多物质,如氮、磷等,一旦混入水环境中,会导致水质发生改变,如若蔓延到居民饮用水中,还会影响人体健康。此外,牲畜粪便中携带大量病菌,疫病传播为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预计的污染,据实际调查可知,我国部分地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水平较低,相关污染治理力度不足,导致部分质量不合格的畜禽产品流入市场中,不但影响畜禽产品的质量管理水平,还会导致畜禽疫病蔓延,使整个畜牧生态经济发展受到不良影响。
虽然畜禽规模化养殖的收入颇丰,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应引起重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在畜牧养殖中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
人的思想意识对行为具有指导作用,要想提高畜牧养殖生态保护,首先要提高养殖者的生态保护意识,让饲养员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了解不当操作可能带来的后果与危害,以此提高其综合素质,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1)开展培训活动。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力度,由多个部门联合组件帮扶小组,深入基层养殖户家中传授知识和技术,开展养殖技术人员包村到户活动,尤其对于大规模养殖场人员更应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以示范户的感染力带动普通户。
(2)制定养殖制度。立足当地实际情况下,通过制定制度的方式强制约束养殖户行为,并与奖惩措施相结合,促使饲养者行为满足环保要求。
(3)引入先进技术。构建现代化远程教育机制,将更多新技术、新设备引入到农村畜牧养殖业中,促进养殖业朝着信息化、环保化方向发展[1]。
对于养殖户来说,科学养殖不但体现在养殖规模的扩大,还体现在选址、设备、基础设施、管理等多个方面,应积极转变以往粗放式养殖模式,科学的选址、配备先进的养殖设备、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水平,才可真正做到科学文明养殖,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此外,相关部门也应严格把关,在场址选择、建设布局、饲养管理、卫生防疫等多个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严格规范牲畜排泄物处理,实现养殖场的规范化建设。一般情况下,在养殖场选址方面除了国家法律命令禁止的区域外,应选择具备良好的通风、排水、供电条件之处,同时,养殖场还要与居民区、交通干线之间留有一定距离,与防疫要求相符合;在总体布局方面,将生产区和生活区独立开来,净道和污道相互分离;在选址方面,务必要做到恰当合理,最大限度的减少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督察必不可少,环保部门应加强规模养殖场的环境检测力度,进行检测,不应“一刀切”,要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细致的调查研究,包括动物排便、动物喂养情况等,对与环保标准不相符的养殖场应勒令其整改,使养殖模式、规模均与环保要求相符合。此外,还要对养殖场周围环境进行检测,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地环境等,一旦发现存在污染较重之处,应通过污染源预测,分析是否因规模养殖所致,如若污染源的确为养殖场,则要责令其整顿或者取缔。
综上所述,为了减少畜牧规模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使其朝着信息化、科学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这将要求饲养者将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同等看待,做好动物粪便的处理和环保工作,减少对水质、土地和大气环境造成的损害,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畜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