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昱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艾昱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5)
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各类疾病越来越多,尤其是副猪嗜血杆菌病已成为制约养猪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副猪嗜血杆菌病(Hps)又称为革拉泽氏病(Glasser sdisease),是由一种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脑膜炎,所以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曾一度被认为是由应激所引起。副猪嗜血杆菌形态多变,有l5种血清型,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血清型是4、5和l3。不同的血清型其毒力有强有弱,对猪造成的危害也不一样。其中血清型3、6、7、9、ll感染猪后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血清型2、4、8、15为中等毒力,猪只感染后死亡率低,但常出现败血症状,生长迟滞;血清型l、5、l0、l2、l3、14毒力最强,猪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副猪嗜血杆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断奶、转群、混群、换料或运输是常见的诱因,饲养管理不善、饲养环境不良、气候突变时多发。各年龄段的猪都可感染副猪嗜血杆菌从而引发疾病,但主要危害2周龄到4月龄的架子猪.特别是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较高,其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近十余年来,随着免疫抑制性疫病如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等的暴发和流行,猪群的免疫力、抵抗力严重下降,该病的发生已十分普遍。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和消瘦,主要病变为浆液-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等)和关节炎,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18年5月,在常宁县某大型猪场暴发以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最后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现报告如下:
该场座落在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山冲里,远离交通要道,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一个理想的养殖场所。当时有经产母猪400头,后备母猪100头,采用杜长大三元杂交优势、自繁自养,仔猪断奶时间为21d。常规免疫为猪瘟、仔猪副伤寒、猪伪狂犬病、猪圆环—蓝耳病、猪细小病毒病和日本乙型脑炎。2018年5月2日由于天气突然变冷,保温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在一栋保育猪舍刚断奶15d的仔猪群中的个别猪只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继而咳嗽,呼吸困难,还有些出现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场内技术员认为是链球菌病,按链球菌病的一般治疗方法进行了为期3d的治疗,但没有明显效果,发病猪只逐渐并出现了死亡,5月6日来本院求医,经过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最后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发病初期个别膘情良好的猪只无任何明显症状就突然死亡,继而猪群中出现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达40.5℃~42℃,个别的达43℃;畏寒、拥挤而卧、昏睡、食欲下降或不食;呼吸困难或急促,呈腹式呼吸;大部分病猪耳、腹部及四肢内侧薄皮处发绀,指压不褪色,严重者呈酱红色,甚至皮肤坏死脱落,眼睑皮下水肿;关节肿胀,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触摸有疼痛感,不愿站立喜卧,强行驱赶行走缓慢或跛行,颤抖,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游泳状划动;病程长者,则见进行性消瘦,皮肤逐渐苍白,继而发青变紫,耳朵发绀,被毛粗乱。总之,其主要的临床特征是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被毛粗乱。
剖检病死和濒死猪共8头,其体表薄皮处如耳尖、胸腹部和四肢内侧均见有发绀现象;有4例跗关节和腕关节肿胀,关节腔内有多量的黄色液体;全身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尤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切面多汁(5例);喉管内有大量粘液(4例);胸腹腔和脏器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胸腔、腹腔积有大量的淡黄色或淡红色液体(6例),有的呈胶胨状(2例);肺间质充血、水肿、表面可见纤维素性渗出物(4例),个别猪肺脏与胸壁粘连(2例);心肌表面点状出血、尤其是心冠状脂肪出血严重、心包腔内积有多量淡黄色液体(6例),心包表面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2例);肝脏稍肿大,肝被膜上附着较为牢固的银灰色的纤维蛋白(3例);脾脏肿大,脾边缘有梗死(2例);肾表面有出血点,肾乳头出血较严重(2例);肠道表面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6例),病程较长的严重者可见肠攀、小肠被析出的纤维蛋白粘连并固定在一定的活动范围之内(3例);除此之外,脑软膜充血、淤血和轻度出血,脑回变得扁平,脑膜与头骨内膜以及脑实质之间粘连(3例)。
送检病料为濒死和病死猪的胸腔积液、肝脏、肺脏和淋巴组织,湖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疫病研究所对样品进行了经细菌培养和检测,并做了药敏试验,最后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该场所感染的副猪嗜血杆菌最敏感的药物是氟苯尼考和支原净,其次是恩诺沙星和林可霉素等。
5.1 加强管理、净化环境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加强通风,减少各种应激,提供营养全面、易于消化的优质饲料。全场栏舍、场地、用具彻底清扫和清洗干净并用高压水冲冼,然后饲用工具用碘消毒剂喷洒消毒,场地用3%热烧碱溶液消毒,同时用益喷净带猪消毒,2次/d。将有症状的病猪和与病猪接触过的猪只全部换舍隔离,对死亡猪只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
5.2 紧急接种疫苗 全场除病情较严重的猪只外紧急接种副猪嗜血杆菌油乳剂灭活苗。
5.3 预防与治疗 饲料中拌入氟苯尼考+支原净+板青颗粒,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黄芪多糖,连用7d;并对有症状的病猪分别肌肉注射氟苯尼考和盐酸恩诺沙星,1次/d,连用3d。
通过以上措施,12d后病情完全得到控制,再无新病例出现。
(1)据报道: 副猪嗜血杆菌病容易继发沙门氏菌病,使病猪后期严重拉稀,甚至粪便呈暗红色或黑色,皮肤苍白,衰竭死亡。因此,在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同时,加强沙门氏菌病的控制,是提高其疗效,加速病猪康复,减少死亡的重要防治措施。本次在治疗用药上使用了盐酸恩诺沙星对本次疫病的迅速控制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副猪嗜血杆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且在养猪场中普遍存在,当环境条件变差时极易与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以及伪狂犬病合并感染。所谓的“高热病”几乎都存在着副猪嗜血杆菌。因此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搞好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以及伪狂犬病的免疫接种,这是控制该病发生和控制“高热病”流行的有效措施。(3)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多,因而使得该病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这就造成了不同地方、不同猪场流行的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及致病力间存在着很大差异,目前还没有一种较理想的疫苗对不同血清型的副猪嗜血杆菌产生较高的免疫力即对不同血清型所引起的副猪嗜血杆菌病之间能产生较高的交叉保护力,这就给实际生产中采取接种疫苗来预防该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通过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最敏感药物投料是预防该病的最有效途径。(4)副猪嗜血杆菌主要危害哺乳仔猪及4月龄以内的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其中以5~8周龄的保育猪更为多见,尤其是当猪群处的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如断奶、合群、换栏、运输、寒冷等应激条件下,以及在高密度饲养和突发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情况下,该病的发病率就更高,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消除各种应激因素,并对4月龄以内的猪群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这是控制该病行之有效的方案。
[1] 陆国林, 何海健.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兽医, 2009. 36(12): 163-165.
[2] 王天有, 刘俊伟, 韩天河等.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J]. 养猪, 2009(2): 68-70.
[3] 白彦萍, 杨继生.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制[J]. 中国畜牧兽医, 2009. 36(10): 63-164.
[4] 陆艳, 王戈平, 蔡其刚等. 青海省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血清学调查[J]. 家畜生态学报, 2009. 30(6): 139-140.
(2019–06–14)
S858.28
B
1007-1733(2019)09-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