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英,王丽娟,罗和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海南中医院(海口570203)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软组织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软组织粘连,引起以肩部疼痛、主动和被动活动受限为特征的疾病。西医习称冻结肩、粘连性肩关节囊炎。中医学认为,年届五旬,肝肾不足、精血渐虚,筋骨失养,加之长期劳损,经筋受伤,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闭阻肩部经络,致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经筋肌肉粘连,活动受限。或因肩部急性损伤后治疗不当、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气滞血瘀,痹阻经脉所致。肩周炎无生命之虞,常为医者忽视。但其肩痛与活动受限,影响睡眠和工作,令患者痛苦不堪。治疗方法众多,但效果常差强人意,实为临床难治之病。笔者发现温针灸治疗肩周炎有效,也注意到近年来的相关报道。为总结疗效、发现问题,本文就近年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进行回顾,冀为指导临床、深入探讨提供依据。
临床上,医者单纯使用温针灸,或用之与其它针法、疗法结合来治疗肩周炎。
1单纯使用温针灸肖泳乐[1]以针刺为对照组、温针灸为治疗组,每组各33例,以肩关节疼痛指数及肩关节活动度为观察指标。两组均取肩髃、肩髎、肩贞、手三里、外关、后溪、阿是穴为主穴,配合循经取穴和同名经取穴。对照组针刺得气后予平补平泻,留针1 h;治疗组在针刺得气后,将艾柱点燃,插入毫针针柄顶端,每次灸3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疗程为4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指数的差值、肩关节活动度差值均较大,差异显著(P< 0.05),有统计学意义。可见,温针灸能显著改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周亚锋等[2]治疗174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7例。对照组予肩三针针刺,观察组予肩三针温针灸。观察组取穴为,肩Ⅰ针:肩峰下凹陷中;肩Ⅱ针:肩 I针 前2寸;肩Ⅲ针:肩Ⅰ针后 2寸。患者坐位,穴位消毒,取 1.5寸华佗牌毫针刺入穴位,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将2 cm艾条套于针柄,艾条尾端距皮肤2 ~3 cm,点燃施灸,半小时出针。1次/d,5次1疗程,治疗2 疗程。对照组取穴、行针手法、留针时间、疗程同观察组,但不艾灸。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为 90.8%,对照组为 74.7%,表明肩三针温针灸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关翔鑫[3]治疗患者8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温针灸,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阳陵泉等,10 d1疗程,两组取穴、疗程均一致。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对照组为90%。蒲尚喜[4]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痛点封闭,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留针30 min,1次/d,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1疗程后判定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29%,对照组为74.29%,表明温针灸疗效较好。王晓彤[5]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肩三针”穴,行温针灸,每次30 min,1d1次,10次1疗程。对照组采用相同穴位针刺,但不艾灸。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陶志平[6]把6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选用温针灸治疗,选用肩贞、肩髃、手三里、肩髎、外关、后溪、阿是穴等穴。让患者取坐位,针刺得气后,给予温针灸,每次灸2壮,时间约为30 min,每周治疗3次,连续4 周后观察疗效。对照组则用电针治疗,取穴同观察组。针刺得气后,连接G6805电针仪,频率为50~100 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通电30 min,每周治疗3次,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83.9%,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温针灸疗效优于电针。王妍妍等[7]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循经取穴针刺,并在肩髃、肩前、肩贞等穴进行温针灸,每段艾柱长2 cm,每次每针2壮,每次30 min,1次/d,10次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针刺肩髃、肩前、肩贞等穴,每次30 min,疗程同前。结果显示,和局部针刺相比,循经取穴针刺后温针灸疼痛评分及总有效率均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循经取穴针刺后温针灸较局部针刺优势明显。
2温针灸结合其它针法
2.1 温针灸配合针刺运动疗法 陈栎[8]将 76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应用温针灸、针刺运动疗法,对照组应用电脑中频、超短波治疗。观察组温针灸,让患者取坐位,选用患侧肩前、肩髃、肩贞、臂臑等四个穴位,常规消毒后,用60 mm毫针直刺。得气后,取2 cm 长艾炷套在针柄上,艾柱下端离皮肤约2 cm,针根部距离穴位1 cm。每次用2个艾炷,40 min左右。拔针后,继续取坐位,采用针刺运动疗法,选取健侧肩痛穴,用规格为45 mm的毫针直刺,捻转行针到有强烈的酸胀感,嘱咐患者做臂上举、外旋、后伸、内旋动作,活动患侧肩部,时间为10 min。对照组采用BA2008-Ⅲ型电脑中频治疗仪,患者取仰卧位,用一对中号电极相对放置在患肩前后方,绑带固定,选用4号肩周炎处方,时间为20 min;尔后用超短波电疗机DL-C-B,患者取仰卧体位,取一对大号电极板,中间各间隔1 cm 厚的毛巾,相对放置在患侧肩部前后方,上面用沙袋压紧压实,选用2档治疗量,治疗时间为20 min。最后嘱咐患者做上述患侧肩部活动,时间为10 min。两组总治疗时间都为 50 min。1次/d,10 次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7%,对照组为84.2%,显示温针灸配合针剌运动疗法效果明显优于中频结合超短波治疗。
2.2 温针灸配合齐刺 王黎等[9]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齐刺温针组以齐刺温针灸疗法,电针组以电针疗法治疗。齐刺温针组主穴:阿是穴(压痛点明显且局限时,直接取阿是穴;疼痛范围较广,视范围大小决定阿是穴穴位数)。配穴:太阴经证加尺泽、阴陵泉;阳明、少阳经证加手三里、外关;太阳经证加后溪、昆仑;痛在阳明、太阳经加条口透承山。操作:常规消毒各穴位后,首先在阿是穴正中直刺1针,再在其前后约0.5寸处分别向穴位中心斜刺1 针,采用提插和捻转结合手法,泻法为主,相同的方法针刺其它阿是穴。然后分别套上点燃的艾条。其它穴位均以毫针直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电针组主穴:肩髃、肩前、肩贞、阿是穴、阳陵泉、中平。配穴同齐刺温针组。操作:常规消毒各穴位后行针刺,针刺深度以穴位所在部位以及患者形体大小决定,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接G6805-1型电针治疗仪,早期用连续波、后期用断续波,输出电流以患者能忍耐为度,通电30 min。两组治疗均隔天1次,治疗8次后评价疗效。愈显率齐刺温针组为83.33%,电针组为50%;总有效率齐刺温针组为96.67%,电针组为93.33%。表明温针灸配合齐刺具有较好效果。
2.3 温针灸配合围刺 任玲[10]随机把60例寒湿型肩周炎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使用温针灸,观察组使用温针灸配合围刺。两组取穴均以阿是穴为主穴,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对照组常规针刺得气后,给予灸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围刺法,即在主穴(压痛最甚处)刺1针,再在其周围上下左右0.5 cm处各刺入一针,并以15°~45°角刺向主穴,并给予灸法。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76.7%。说明温针灸配合围刺治疗寒湿型肩周炎疗效较好。 李春[11]随机把74例肩周炎寒湿证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单纯温针灸治疗,观察组采取温针灸联合围刺治疗。观察组选取肩前、肩髃、肩贞、阿是等为主穴,循经选取阳陵泉,辨证选取阴陵泉、足三里,选用经验效穴中平。让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穴位后,选用28号华佗牌毫针进行针刺,在主穴正中直刺一针。再在主穴上下左右约0.5 cm 处分别刺入一针,深度为0.3~1.5寸,针尖在刺向主穴时保持15°~45°倾斜;肩髃刺入0.5~0.8寸,肩前与肩贞刺入约1~1.5寸,阿是穴刺入深度依患者病情而定。针刺得气后,给予温针灸,每次灸3~4 壮,约30 min。主穴以外的穴位,每次行针10 min,1 d1次,共25 d。对照组不用围刺针法,余同观察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压痛程度、日常活动程度、怕冷程度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温针灸联合围刺,疗效更好。
2.4 温针灸配合合谷刺 刘尚策等[12]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选穴均以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为主穴,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合谷刺法”,在除阿是穴以外的主穴上予温针灸,同时配合阿是穴“合谷刺法”,在局部直刺一定深度得气后,向左、右、后外方斜刺,直接针在肌肉部分,疏通局部经脉,使局部感到酸麻胀。两组患者治疗两个疗程(10 d)后评价疗效。结果显示,有效率治疗组为97.14%,对照组为90.32%;显效率治疗组为65.71%,对照组为38.71%,表明温针灸结合合谷刺对肩周炎有更好疗效。
2.5 温针灸配合强刺激针刺手法 石海艳[13]把80例肩周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用常规针刺,让患者取坐位,患侧上肢取平肩屈肘体位。局部针刺肩髃、肩髎、肩前、肩贞、阿是穴;上臂疼痛则加刺臂臑、曲池,肩胛疼痛则加刺曲垣、天宗;肌肉萎缩则加用局部排刺法。远端选取条口透承山、阳陵泉。除排刺外,其余都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 min,1次/d,10次为1疗程。观察组采用温针灸配合强刺激针法,令患者取坐位,患侧肩关节外展或内收或上举或后伸,取疼痛难以忍受的极限位置,另一个医生配合固定肩部,施术者在压痛点针刺,采用烧山火或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手法,直到疼痛有所缓解,再变换至上肢其它功能位,取疼痛难以忍受的极限位置,用上述针刺手法,再在痛点温针灸,留针30 min,1 d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温针灸配合强刺激针刺手法治疗肩周炎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3温针灸结合其它疗法
3.1 温针灸结合土家医松解疗法 陈凌帆等[14]设观察组60 例,对照组 56 例,观察组采用温针灸配合土家医松解疗法,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度评分及临床疗效。对照组取患侧肩髃、肩贞、肩前、阿是穴、天宗、中平,针刺得气后予温针灸;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土家医松解疗法,1次/d,10次为1疗程。1疗程后评价疗效,两组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98%)优于对照组(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温针灸配合土家医松解疗法能明显减轻疼痛,疗效优于温针灸疗法。
3.2 温针灸配合推拿 刘静等[15]将132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推拿组及联合组。温针组取肩髃、肩贞、肩前、肩髎、阿是穴、阳陵泉、条口;配穴:太阳经症加后溪,少阳经症加外关,阳明经症加合谷。每次温针灸0.5 h。推拿组:采用压痛点揉捏法、展筋旋转法、抖动法。综合组:结合温针灸和推拿。三组治疗均为1次/d,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分析疗效。结果:治疗后疼痛指数及肩关节功能恢复,联合组均显著优于温针组和推拿组;联合组在关节疼痛、怕冷、肿胀、沉重及功能障碍改善上显著优于温针组和推拿组;总有效率也高于温针组和推拿组。说明温针灸结合推拿疗效较好。
3.3 温针灸结合动态手法 黄素贞[16]把106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60例。治疗组用温针灸结合动态手法治疗,每天行一次温针灸,令患者取侧卧位,使病侧肩部在上,用 0. 35 mm×60 mm 毫针快速刺入患侧肩髃、肩贞、肩井、臂臑等,刺入后缓慢推进,留针,在每只针的针柄上插入一小段艾条,每穴两壮;温针灸后休息20 min,再对患者行动态手法推拿治疗。让患者患侧缓慢做上举、前屈、后伸、扩胸等动作,出现疼痛时医师对疼痛部位进行轻揉按摩松解,持续3~5 min,对所有痛点按摩3次后,再对整个发病肩关节局部轻揉。对照组仅用温针灸,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治疗3周。结果显示,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活动功能评分及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结合动态手法疗效较好。
3.4 温针灸配合中药熏洗 王战波[17]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温针灸联合中药熏洗,对照组单纯温针灸。两组以肩贞、肩前、风池、肩髃、阿是穴为主穴,配合循经及辨证选穴,主穴予温针灸,配穴予常规针刺;观察组在温针灸基础上,配合中药熏洗患处,15 min/次,2次/d,1剂药连续使用 2 d,半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对照组为64%。说明温针灸结合中药熏洗较单纯温针灸疗效更好。
3.5 温针灸联合穴位贴敷疗法 钟坚娥等[18]把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30 例单用穴位贴敷治疗,治疗组 30 例则用穴位贴敷联合温针灸治疗。取患侧肩髃、肩井、肩髎,针刺得气后,予温针灸,每穴2壮,1次/d。将寒痹散粉末用开水加适量蜂蜜调制成膏,再制成蚕豆大小的药丸,放于 3×3 cm 的舒适妥上,贴于肩贞、肩前、阿是穴,2~3 h后取下,1 次/d,7 d为1 个疗程。对照组单用穴位贴敷,方法同治疗组,7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 60.0%、总有效率 93.3%,对照组治愈率 36.6%、总有效率 83.3%,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温针灸联合穴位贴敷疗效更佳。
3.6 温针灸结合牵拉 陈星等[19]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温针灸,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牵拉治疗。两组选穴以局部穴、阿是穴为主,结合辨证及循经取穴,均采用温针灸,治疗组配合牵拉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对照组为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7 温针灸结合关节松动术 林炳华等[20]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用关节松动术治疗,治疗组行温针灸配关节松动术治疗,取肩髃、肩贞、臂臑、曲池、合谷等穴,1 d1次,10次1疗程,疗程间休息3 d,2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温针灸配关节松动术疗效较好。王晓莉[21]把90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组和单纯关节松动术对照组各45例。对患侧肩贞、曲池、天宗、及“肩三针”穴行温针灸治疗,1次/d,连治6周;同时配合关节松动术对胸锁关节、肩胛胸壁关节、盂肱关节进行牵引挤压,内外摆动和前后滑动手法松解,每次20 min,1次/d,连续6周。结果:有效率治疗组为95.56%,对照组为60%。刘甲祥[22]把76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 例、观察组38 例。对照组用关节松动术治疗,每次20 min,1 次/d,连续治疗 20 d。观察组用关节松动术配合温针灸治疗,选取曲池、肩髎、肩贞、合谷、肩髃等穴,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后予温针灸。1d1次,连续治疗 20 d。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合用关节松动术疗效较优。刘素云[23]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关节松动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取肩髃、肩贞、臂臑、天宗、合谷、曲池等穴,予以温针灸,1 d1次,10次1疗程,疗程间休息2d,2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及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疼痛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35%,对照组为8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赵军[24]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关节松动术治疗,观察组予温针灸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选取肩贞、天宗、曲池、合谷等穴,予以温针灸,1 d1次,10次1疗程,疗程间休息2 d,2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活动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温针灸配合关节松动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
3.8 温针灸联合运动疗法 戢彬等[25]将 124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和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温针灸和运动疗法治疗,取肩髃、肩前、肩贞、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阳陵泉、阿是穴,行毫针针刺,在肩髃、肩前、肩贞、臂臑行温针灸,1 d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4 d,治疗 3 个疗程,观察镇痛效果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总有效率观察组为 96.77%,对照组为 72.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
3.9 温针灸、邵氏无痛手法配合蠲痹汤内服 李长河[26]将 66 例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取穴:阿是穴(痛处)、肩前、肩髃、臂臑、肩髎、肩贞、曲池、阳陵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邵氏无痛手法和蠲痹汤内服。两组均1次/d,10 次为1个疗程,治疗 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治愈率治疗组为84.85%,对照组为 33.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3.10 温针灸、运动疗法、关节松动术 孔德聪等[27]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温针灸、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温针灸取肩髃、肩贞、肩前、曲池、外关、合谷为主穴,阿是穴、曲垣、天宗、列缺为配穴,1 d1次,1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 d,2疗程后统计疗效,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82.93%(P<0.05),说明温针灸、运动疗法结合关节松动术效果更好。
3.11 温针灸、运动针法结合刺络拔罐 黄红芳[28]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结合运动针法,治疗组采用温针灸、运动针法结合刺络拔罐,2 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对照组取肩髃、肩前、肩贞、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阳陵泉、阿是穴等,并予温针灸;运动疗针法取健侧中平穴,针刺得气后予提插手法,并在行针时嘱患者行肩关节的外展、外旋、上举及后伸等主动活动,以患者能耐受为度,1 d1次,治疗10次为1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刺络拔罐治疗,隔天1次,治疗10次为 1 疗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对照组为72.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温针灸结合中药内服
4.1 温针灸配合桂枝舒筋通络汤内服 马振合[29]以随机数字表法把200例肩周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予温针灸治疗,选用肩髃、肩贞、肩髎、天宗、肩井、臂臑、阿是穴、肩前等穴,行温针灸,1 d1次,每周5 d,连续6周。观察组在温针灸基础上加口服桂枝舒筋通络汤治疗。温针灸同对照组,中药每天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6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显示,温针灸联合桂枝舒筋通络汤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的VAS评分和肩关节CMS评分,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温针灸,提示温针灸联合桂枝舒筋通络汤治疗肩周炎可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4.2 温针灸结合补肾活血中药口服 黄劲柏等[30]将9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针灸组和中药组,每组各30例。针药组用温针灸结合补肾活血中药治疗,针灸组单用温针灸,药物组单用补肾活血中药。三组疗程都为30 d 。针药组选用骨疏康颗粒和活血止痛胶囊,按说明书服用,连续服药30 d。针灸选取患侧肩前、肩髃、肩髎,常规消毒,分别直刺约 1寸,捻转行针得气后,给予温针灸,每穴灸 3 壮,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温针灸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针灸组单只温针灸,方法同针药组。药物组单用中药,药物同针药组。3组疗程都为30 d。结果显示,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针灸组的73.33%、药物组的66.67%(P<0.05 ),说明温针灸结合补肾活血中药口服治疗肩周炎效果更好。
5温针灸结合体外冲击波理疗莫贤晓等[31]把3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治疗组18例。对照组用温针灸治疗,观察组用温针灸配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两组均行肩关节功能锻练。对照组行温针灸,取肩前、肩髎、肩髃、外关、臑俞、合谷。如病症偏向风寒,加风池、风门;病症偏湿重,加阴陵泉、曲池;如偏气血瘀滞,加阳陵泉、肩贞、条口。针刺得气后,予温针灸,留针 30 min,1次/d,共10次。观察组予温针灸合体外冲击波,温针灸治疗同对照组。冲击波治疗仪为瑞士STORZ MP100冲击波治疗系统。让患者取坐位,向下垂直肩关节,治疗师选择并调整探头,确保疼痛在耐受范围内。冲击波治疗仪压强为 1.5~2.8 bar,频率为10~15 hz,每个区域内的脉冲数在500次左右,每次总冲击次数2500~3500。每隔5 d治疗1次,共治疗5次。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温针灸结合体外冲击波理疗效果较好。
6讨 论温针灸是把毫针刺入穴位后,将一段艾条套在针柄上点燃来治病的疗法。是针刺和艾灸的结合,灸热可直接作用皮部,还可通过针身引入体内。这与一般艾灸有很大差异,需要特别关注。温针灸可散寒除湿祛风,驱除外邪,又可温补阳气,温通经络,切中肩周炎的主要病机风寒湿阻,故在临床上温针灸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肩周炎的治疗。或单独用之,或与其它针法、疗法、中药结合。由于肩周炎为难治性疾病,治疗难度大,往往需要多种方法结合。温针灸取肩部腧穴为主,针对性强,突出局部治疗;远部取穴为辅,助以整体调节。
考察文献,可见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研究存在不少问题,高质量规范的研究不多。有些研究设计不严谨,随机设计没有真正做到随机,对照设计不够合理。由于肩周炎目前仍然是排除性临床诊断,需要排除一切可以导致肩痛、活动受限的其它疾病,故存在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不够明确,把引起肩周痛的其它疾病纳入研究中的情况,严重影响研究的可信度。处理因素如毫针和艾条规格、生产者,灸时艾条和皮肤的距离,都交代不清。疗效评价标准主要为疼痛减轻(SF-MPQ评分)和肩关节功能改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两个方面,但这些指标均较为主观,故临床研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易保证。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改进。
温针灸治疗肩周炎需要进行分期研究。肩周炎病程迁延,长达数月乃至数年。国内有学者把它分为急性疼痛期、粘连僵硬期、缓解恢复期。国外有文献把它分为4期[32]。1期:病程0~3月;2期:结冰期,病程3~9月;3期:冻结期,病程9~15月;4期:消融期,病程15~24月。在不同阶段,病理、临床表现不同,病情改善标志有异。如急性期疼痛明显,疗效体现在肩痛减轻;急性期过后,疼痛缓解,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疗效体现在活动受限减轻。因此,分期研究为宜,或者在病例随机分组时,按病期分层均衡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