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英亮
(昌黎县刘台庄畜牧兽医中心站,河北昌黎 066605)
通过对相关资料文献的研究发现,大肠杆菌的分布范围相对较广,并且大肠杆菌需要一定的条件性才能达到致病的目的。与此同时,大肠杆菌还可以从动物肠道中进行分离,倘若禽畜所处的生长环境中存在大肠杆菌的致病因素,会导致其禽畜并发大肠杆菌病。而纵观我国鸡养殖事业的发展,虽然集约化的养殖模式能够更好的创造经济效益,但是也为大肠杆菌的大肆传播提供条件。基于此,进行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菌毛是导致大肠杆菌感染鸡群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菌毛的存在,不仅促进大肠杆菌的迅速繁殖,还为大肠杆菌在细胞上的依附提供良好条件。也正因此,菌毛也被称之为定植因子。一旦出现菌毛,会对鸡肠道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乎因自身的入侵能力较强而直接侵入到血液之中,进而导致鸡病发菌血症[1]。此外,菌毛的存在极易导致鸡产生肠毒素,进而使得鸡肠腔内不断有水分渗入,引发鸡脱水症的产生。
作为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细菌毒素对鸡群所造成的伤害较大,而针对细菌毒素的区分,包括内细菌毒素和外细菌毒素,其毒素自身具备较强的毒性,并且诞生于微生物的代谢,进而对鸡正常代谢活动产生影响。如若鸡体内存在大量细菌毒素,会导致鸡身血管出现大量坏死现象,并且内部呈现出凝血的状态。一旦鸡群感染细菌毒素,会导致一系列病变的产生,使其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得到大幅度的降低。
针对外膜蛋白而言,具体分为非致病性和致病性两种,并且不同种类外膜蛋白,其自身所具备的毒性也存在较大差异,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在于埃希氏大肠杆菌的遗传性变异。
针对鸡大肠杆菌防治工作开展,其养殖场需要侧重对日常管理工作的强化,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生物安全体系的完善构建,进而实现对大肠杆菌的有效防治,降低大肠杆菌病发生率和疾病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基于此,在具体日常管理工作中,养殖场需侧重对管理制度的严格制定,例如针对消毒工作的开展,规定养殖场未出现大肠杆菌病时,其消毒频率为每周1次,而倘若出现大肠杆菌病,则需调整频率为每日1次。另外,养殖场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鸡饮用水中进行相关抑制剂的添加,进而起到预防大肠杆菌病的作用,例如在饮用水中添加3mg/L有效氯制剂。此外,注重对鸡舍、孵化器种蛋进行定期消除,结合对养鸡场温度、湿度、通风控制来为鸡群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环境[2]。
通过对相关药物的应用,可以达到预防大肠杆菌病的作用,结合药物预防来大幅度提升预防效果。基于此,在具体养殖过程中,药物预防工作的开展包括:日龄1~5日的雏鸡,可以将乳酸环丙沙星、烟酸诺氟沙星等药物添加在饮水中,进而起到预防大肠杆菌病的作用。而针对产蛋后鸡群的药物预防,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采取中药预防方式,进而在有效预防大肠杆菌病的同时,提升鸡群的免疫能力,降低大肠杆菌病传播扩散的能力,为鸡群健康的生长发育提供保障。
而当鸡群出现大肠杆菌病感染时,需注重对相关药物的及时使用。需要注意,药物的选用需要避开鸡群敏感药物,依据鸡群的实际感染情况,进行中药、西药的合理选择。针对西药选择,具体包括头孢、粘杆菌素、恩诺沙星、丁胺卡那等药物。而针对中药的选择,具体包括白头翁散、清瘟败毒散、肠毒霍杆康等药物。需要注意,不同时间段应用不同药物可以起到良好治疗效果,例如在下午期间进行中药应用,而在上午期间进行西药应用[3]。
要想进一步替身大肠杆菌病防治效果,需注重对鸡群进行疫苗接种,通过对疫苗作用的最大化发挥来保障鸡群的健康生长发育。基于此,针对疫苗的制备,需侧重对本地分离大肠杆菌病病株的应用,进而提升疫苗防治大肠杆菌病的效果。基于此,应进行鸡大肠杆菌多价油佐剂苗、多价氢氧化铝苗、蜂胶苗的应用,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疫苗注射方式来进行疫苗注射,提升大肠杆菌病防治效果。
鸡大肠杆菌的防治直接影响到养鸡场的经济效益创造,所以需要通过对科学防治措施的实施来最大化降低大肠杆菌病的感染几率。基于此,应侧重对大肠杆菌病致病因素的深入分析,以此为依据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为鸡群的健康生长发育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