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燕
(新疆动物卫生监督所,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按照其具体类型划分,可将鸡软骨病细分成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种。日龄不超过10日的雏鸡中比较容易出现鸡软骨病,这主要是由于在孵化阶段种蛋未能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使其受到某些病原体污染,进而导致孵化出壳的雏鸡先天性患有传染病,或是存在营养与发育不良、羽毛稀少、肢体骨骼软化且极易弯折、变形等情况,导致雏鸡难以正常行走运动,严重时病雏鸡将会衰竭致死。而如果未能对患有先天性鸡软骨病的病鸡进行有效治疗,即便后期勉强存活,也会出现关节肿大、肢体骨骼畸形等其他症状而影响鸡的健康生长发育。
后天性鸡软骨病指的就是鸡在后期养殖管理中,因生长环境恶劣如鸡的养殖密度过大、鸡舍缺乏充足光照与良好通风条件等,导致鸡容易出现生长发育不良、食欲下降、机体瘦弱、骨质软化等症状,最终患有鸡软骨病。另外,如果在鸡的饲养管理中,养殖人员未能对其日粮进行营养均衡配比,且不注重鸡的常规运动,同样容易导致鸡患有软骨病。患病鸡在病程初期多表现为行走不稳、肢体绵软无力、食欲减退、羽毛稀疏等,随着病程时间的不断延长,部分病鸡的肋骨、脊柱或两胫等骨骼将会出现严重弯曲、骨软易折断或是在其关节位置处出现明显凸起结节、关节腔内出现一定量积液等症状。
在对鸡软骨病进行诊治时,首先需要工作人员认真观察病鸡的具体病症,如相关养殖管理人员在场,则需要主动向其询问病鸡病因。通过利用观诊、触诊等相互结合的方式有效进行鸡软骨病的确诊。当发现患病鸡存在骨质软化、难以正常行走和运动,同时其骨骼与关节等位置存在畸变现象,加之患病鸡羽毛稀疏无光等,即可初步确诊其患有软骨病。其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分析患病鸡日粮中的钙磷物质含量对其进行进一步确诊。例如当患病鸡为肉鸡,其日粮中钙磷物质的含量超过1.2~2%这一规定范围,即可证明患病鸡因长期营养不良而患有软骨病。
在确诊患病鸡患有软骨病后,如果确定其发病原因为长期使用钙磷物质配比不当的饲料日粮,则在对病鸡进行治疗时可以通过将适量磷酸钙或是鱼粉等添加至病鸡饲料日粮中,以此有效提高其钙磷含量,帮助病鸡逐步改善骨质软化、骨骼易折等病症。正常情况下,骨粉或贝壳粉在日粮中的占比应当控制在1%到2%左右,此外还可以通过将适量鱼肝油以及维生素D添加至鸡的日粮当中,尽可能保障每只鸡每日食用1~2ml的鱼肝油,每1000g饲料中应当含有D2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从而有效治疗鸡软骨病[1]。患病鸡每日需要接受时长在4h到6hd的自然光照,包括做“日光浴”以及紫外线灯照射等。而对于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病鸡,工作人员可以采用皮下注射维生素D注射液,配合口服钙剂的治疗方式,按照患病鸡每1000g体重注射6000至10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注射液,每隔3d注射一次,一般注射2到3次即可见效。
在预防鸡软骨病时,首先需要养殖管理人员及时将发育不良或是存在骨质软化、关节畸形等情况的雏鸡予以淘汰,并直接对其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重新选择发育正常、肢体骨骼正常、羽翼丰满且灵活好动的种鸡,同时在孵化前对其统一进行消毒处理,以此有效降低鸡群中软骨病的发病率。
鸡群的生长环境与鸡软骨病发病有一定联系,因此相关工作人员也需要高度重视对鸡生长环境的管理,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与相关规定要求,合理控制鸡的放养密度,为鸡健康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应当定期对鸡舍及其活动场所进行清洁处理,包括及时开窗通风,避免鸡长时间生活在阴暗潮湿、闷热且缺乏充足采光的环境下,故而引发出现鸡软骨病。
科学的饲养管理是预防鸡软骨病的一大重要措施。在鸡的日常饲养管理中,需要保障其每日至少接受5h的自然光照,如果采用现代化、规模化的养殖模式,则需要在夜间对鸡额外进行3h到4h的紫外线照射,从而有效促进鸡对维生素D的吸收,达到增强鸡的骨骼的效果,进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出现软骨病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饲养管理人员还需要深入落实鸡饲料日粮的营养配比工作,将适量含有较多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D的青菜叶、洋槐叶等青绿饲料加入至鸡精饲料中,并根据鸡的实际生长情况适时补喂沙砾,由此帮助鸡快速消化饲料。饲养管理人员同样需要定时组织鸡群进行行走、跑动等活动,有效提高其体质与疾病抵御能力,使得鸡群始终可以保持较高的健康度。但在鸡的运动过程中,其需要注重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鸡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各种外伤,从而损伤鸡的关节或骨组织等,而引发鸡软骨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鸡进行体内外驱虫管理,合理使用敏感剂以有效实现对内源性感染的净化,由此获得更加理想的鸡软骨病预防效果。
综上所述,一旦确诊鸡出现软骨病,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秉持对症下药的原则,根据病鸡具体病症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同时注重加强对鸡软骨病的有效预防,包括对鸡的品种进行优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做好鸡生长环境管理与日常饲养管理工作,以此有效提高免疫能力,确保鸡实现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