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红
(如皋市东陈镇畜牧兽医站,江苏如皋 226571)
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其他季节偏少。此病在新疫区流行广,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老疫区则相应较低,呈地方性流行或间歇性地方性流行。
本病的潜伏期短,传播迅速。眼观病死猪脱水,皮肤暗紫、僵硬,在猪场基本上不隔圈传播。仔猪先发病,以呕吐、灰黄色水样腹泻和迅速脱水为特征,这中间以哺乳仔猪发病最为典型,且消瘦、死亡迅速(达100%)。个别怀孕母猪发病可导致流产。泌乳母猪发病后,出现温度偏高、厌食、少乳或无乳,同时也加剧了哺乳子猪的死亡[1]。
剖检哺乳子猪和育肥猪,主要表现急性卡他性胃肠炎,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或混有黄色、淡绿色胆汁的饲料,胃底黏膜充血、出血,如红布;肠内充满气体或灰黄色饲料,特别是空肠段肠壁薄而透明,缺乏应有的弹性;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部分猪脾脏背面有斑点,突出于表面,肾脏、肺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间质增宽。小肠黏膜绒毛变短或萎缩[2]。
参照流行病学,结合临床症状,根据剖检病理,基本可得到初步诊断。但是,确诊务必要结合实验室,借助血清学、组织学显微镜观察等加以区分。同时,临床诊断此病期间,此病极易与猪痢疾、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流行腹泻等混淆,表现出明显的腹泻症状。在确诊期间,应参照实际病例情况,加以鉴别。
下列介绍的几种疾病,都表现出明显的腹泻症状。但是,比较临床症状、剖检病理、流行特点以及致病菌源,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第一,猪痢疾
又称血痢,为痢疾密螺旋体感染而诱发的肠道传染性疾病。此病典型症状:排黏液状血便,呈明显的冻胶状,伴发明显恶臭味。自流行来看,四季皆发,不同阶段易感,多见保育猪和育肥猪,流行周期长。自病变病理看,集中在大肠部,小肠及淋巴处不呈现病变症状。病程较长病例,肠系粘膜表层可见豆腐渣样的假膜。
第二,仔猪黄痢
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而诱发的急性、败血性、传染性疾病,此病多发群体集中在1周龄内仔猪,1~3周龄内仔猪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要高很多。但是,7日龄后很少发病。典型症状:脱水、腹泻、死亡,排出有黄色或灰黄色的稀便,尤其腹泻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极为相似。流行特点:除寒冬季节、多雨季节,夏季同样高发。比较而言,新猪场的流行性更强些。剖检病理,有肠道性卡他性炎症,其中十二指肠的病变最严重。
第三,仔猪白痢
为迟发性大肠埃希菌病感染而诱发的急性、传染性、肠道疾病。此病感染群体中,以10~20日龄内仔猪多发,待到30日龄后很少发病。就流行季节而言,此病四季可发,冬夏季节多见。发病率高,致死率低。典型症状:排出灰白色或乳白色的浆糊状痢疾。
第四,仔猪红痢
为C型产气夹膜梭菌感染而诱发的仔猪易感的肠毒血症,此病以7日龄内仔猪多见,典型症状:出血性下痢,肠道粘膜出血性坏死。流行病学:仔猪1~3日龄多见,待1周龄后少见。剖检病理:肠腔内积蓄大量红色液体,肠系粘膜处广泛出血,排出大量的血痢。
其五,猪流行性腹泻
此病为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而诱发的急性、接触性、传染性肠道疾病,临床症状:呕吐、腹泻、排水样稀便、严重脱水等等。病情与传染性胃肠炎极为相似。鉴别之处在于:流行病学——多见冬季,发病集中在12月份到次年的1月份之间。典型症状——呕吐、腹泻、脱水,排出稀便,呈灰黄色。而且,日龄越小,症状越显著。剖检病理:病变仅限小肠内,可见肠系粘膜充血、淋巴结水肿。
与其他腹泻类疾病比较,猪传染性胃肠炎在临床症状上表现极大的相似性。但是,仔细比较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之处,完全可以从发病日龄;发病季节;排泄粪便的颜色、气味、混杂物、病变特征等几个方面加以鉴别。
但是,就此病的流行病因调查,与管理不善、环境卫生差、消毒管理不严等各类应激刺激相关。为此,应注意日常预控管理,健全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往往成为控制此病的关键。
具体工作,参照如下几方面:
种群的净化管理,建立健康种猪群,坚持自繁自养,防止把病原带进猪场。把好检疫关。引的种猪和猪苗,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把初步检验为健康的猪群先在隔离舍饲养14d,最后确认为无病的,才能进入种猪场。搞好清洁和消毒工作,给家畜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定期驱虫、灭虱。隔离病畜,被污染的栏舍、场地要彻底清洁消毒。
在此基础上,做好猪群的免疫接种,是搞好预控管理工作的关键。
其一,肠胃炎弱毒冻干苗
仔猪被动免疫,可用于妊娠母猪的接种,产前3~4周,于猪只后海穴(肛门与尾根间凹陷处)注射,每次用2ml。形成抗体后,哺乳仔猪通过吮吸母乳获得抗体保护。
仔猪主动免疫,初生仔猪1~2日龄,于乳猪后海穴注射,或者选择滴鼻注射,每次用0.5ml。仔猪10~25kg间,仔猪用每次1ml。仔猪25kg以上,仔猪用每次2ml。一般在接种后1周,可产生较强的免疫效力。
其二,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腹泻二联灭活苗
仔猪被动免疫,产前3~4周妊娠母猪,后海穴注射,每次用45ml,通过吮乳母乳获得抗体,起到保护仔猪的目的。体重10~25kg,后海穴注射,每次用1ml。体重25~50kg,后海穴注射,每次用2ml。体重50kg以上,后海穴注射,每次用4ml。接种后2周,猪体可获得较强免疫效力。
其三,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腹泻二联活苗
仔猪被动免疫,产前3~4周妊娠母猪,后海穴注射,每次用1.5ml,通过吮乳母乳获得抗体,起到保护仔猪的目的。体重10~25kg,后海穴注射,每次用0.5ml。体重25~50kg,后海穴注射,每次用1ml。体重50kg以上,后海穴注射,每次用1.5ml。接种后2周,猪体可获得较强免疫效力。
此外,猪群中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时,同时,可用上述活苗做紧急接种,能起到不错的控制效果。
上述为预防此病的几点关键措施,而从此病的治疗来看,目前特效药不多。治疗的基本出发点,第一,注意抗菌消炎,预防继发病。
第二,注意补液,防脱水、防酸中毒。为此,可用黄芪多糖可溶性粉剂,每次100g。兑水每次用100kg,供患病猪自由饮服,连续用3~5d。拌料用中升壹号和强效双奇磺或氟乐肽,拌料比例0.1%,供病猪自由采食3~4d。配合用,抗病毒1号、庆大霉素等,肌肉注射,每天用1~2d,这样的综合疗法,对防脱水,缓解酸中毒、继发感染等,缩短康复疗程,有着不错的效果。
生猪养殖生产期间,传染性胃肠炎的感染几率极高,临床表现明显的脱水、腹泻等症状,仔猪感染极高危害极大,此病的流行给生猪养殖产业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
重视此病的防控,要认清此病,准确诊断此病。一般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基本可得到初步诊断。但是,确诊务必要结合实验室,借助血清学、组织学显微镜观察等加以区分。同时,更应注意与猪痢疾、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流行腹泻等的混淆鉴别,及时结合发病季节;排泄粪便的颜色、气味、混杂物、病变特征等几个方面加以鉴别,以提升此病的确诊率。在正确鉴别诊断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日常预控管理,健全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在基础上,规范猪场防疫接种管理工作,以起到控制此病的目的。日常注意留意猪群变化,发现有疑似感染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从注意抗菌消炎,预防继发病;注意补液,防脱水、防酸中毒等两大环节,就此病的治愈工作切实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