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在坤 陈小云 孟宪功
(河北省唐山市汉沽管理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北唐山 301501)
羊肠毒血症是一种非接触的传染疾病,其主要发生在羔羊和绵羊中,而病症是由D型魏氏梭菌侵染羊体引起的,一旦该菌进入到羊的肠道内将会大量繁殖,产生的毒素又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导致羊患病。目前,羊肠毒血症已经成为羊养殖业的重要疾病,养殖户应该重点研究其治疗和预防措施。
羊肠毒血症的病原是D型魏氏梭菌,它会在病羊的体内形成芽孢,并且经过消化道进行疾病的进一步蔓延和传播。这种细菌分布的范围较广,会出现在粪便、污水和土壤中,如果羊食用了被污染的水或者饲料就会在羊肠内繁殖大量的细菌,形成一定量的外霉素,进而引发羊肠道的致死、坏死和溶血,导致羊出现羊肠毒血症。养殖人员经常使用的消毒液可以杀死D型魏氏梭菌,但是却不容易消除芽孢。
羊肠毒血症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秋冬气温变化较大和春夏季节期间发病率较高。如果养殖人员给育肥羊喂食较多的高蛋白精料,那么育肥羊的病原体繁殖速度会加快,小肠的渗透性会明显增强[1]。如果养殖人员突然将干草转化为富有较高蛋白质的谷类或者草料,将会增加羊肠毒血症的发病率。
羊肠毒血症是一种突发性的疾病,病羊会在发病的4h内死亡,严重情况下在数分钟内死亡。羊肠毒血症的临床症状较少,主要表现为食欲废绝、精神不振、体温较低、行走不稳、四肢抽搐、呼吸困难、呻吟、磨牙、流血、腹泻症状十分明显、排出的粪便为水样的黄褐色或者红色,如果病羊昏迷并且来不及用药,将会很快死亡。当病羊死后身体会在短时间内膨胀,当工作人员进行解剖检尸后可以发现病羊的肾脏肿胀并软化,用手轻轻触压便会溃烂,同时伴有心内外膜出血、心包积液、充血等现象。除此之外,病羊的胃部和肠部充满了液体和气体,淋巴结肿大、切面呈现黑褐色,黏膜严重出血和充血,胆囊肿大幅度较大,化验尿液后会发现尿液中包含大量的糖。
一般情况下,羊肠毒血症发病较急,死亡速度较快,因此,养殖人员要重视对该病的预防。
羊肠毒血症具有十分明显的季节性,在温度骤冷和多雨的季节发病率较高。在建设羊舍过程中,养殖人员应重视羊舍的通风性、干燥性,保证羊舍的温度在规定范围内。对以放牧形式为主的养殖地区而言,要选择地势较高、干燥性较强的放牧地点,避免羊群接触被病羊尸体污染或者被病羊污染的草地。在养羊的过程中,养殖人员不要突然转变为喂养的饲料,保证包含蛋白质的谷类饲料充足,并保证干草转变过程的循序渐进性[2]。同时在放牧过程中,如果要将原有的干草转变为富含丰富蛋白质和青嫩多汁的青草也要保证循序渐进性,不能给羊食用过多的青草。在羊肠毒血症高发的季节,养殖人员可以给羊喂养一些食盐,有效避免羊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增加羊只的运动量,提升羊抵抗病毒的能力。
在羊肠毒血症的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养殖人员应该定期给羊只接种疫苗,其中包括黑疫五联苗、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等等,无论大羊还是小羊,都要在其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规定的疫苗量。在接种工作完成后,羊会在半个月内形成一种免疫力,一般情况下疫苗的保护期在半年左右。
养殖人员如果在养殖过程中发现羊群中有羊出现发病的情况,那么要及时将病羊与健康的羊群隔离开来,并且将同一个羊群的羊换到另一个圈舍,尽快做好羊群的预防接种工作,在注射疫苗时,养殖人员可以选择三联苗、羊梭菌病四联浓缩苗等。同时养殖人员要及时清理被污染的羊舍,彻底清除圈舍内的污染物,对圈舍内的地面、屋顶、墙壁和所有使用的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在消毒过程中养殖人员可以选择适量的强力碘[3]。当病羊死后,养殖人员不要随意丢弃尸体,而要将病羊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且在深埋和焚烧过程中一定要远离水源。
一旦养殖人员发现羊患病后,一定要及时更换饲料,保证饲料配比的合理性,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添加剂促进羊肠胃的蠕动,增加羊只的运动量,降低羊只的死亡率。
羊肠毒血症的死亡速度较快、病期较短,目前还没有治疗该病的良好方法,养殖人员要以预防为主。如果病羊的发病比较缓慢,工作人员可以对其进行青霉素肌肉注射,坚持每天注射两次。养殖人员也可以给病羊灌服适量的石灰水,这样可以有效软化病羊盲肠中的粪便,需要注意的是养殖人员要保证大羊和小羊服用数量的合理性。除此之外,给病羊灌服适量的消气灵,可以避免它的瘤胃部出现泡沫性的气胀,并且给其补充适量的生理盐水,进而有效缓解病情。
在羊业养殖中,羊肠毒血症是必须预防和治疗的重大疾病,为了减少经济损失,养殖人员要做好预防工作,同时加强羊舍的建设和羊群的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