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积良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乡畜牧兽医站,青海祁连 810499)
牛病毒性腹泻属于接触性传染疾病,与病毒感染有关,会严重影响奶牛健康生产。调查牛病毒性腹泻在全国范围内流行情况,可发现其存在有广泛流行趋势,严重影响和威胁牛养殖户经济效益,因此,必须要对牛病毒性腹泻的研究有足够重视,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牛病毒性腹泻的出现主要是病毒从饮食、饮水等途径进入牛体内,聚集于牛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部位,同时侵袭牛鼻窦、肠黏膜和咽喉等部位,牛血液中病毒水平会明显升高,引发病毒血症。随着牛病情的进展,如果未给予有效预防,将非常容易导致病变组织用血液等途径传播,最终出现综合性白细胞减少等表现。
牛病毒性腹泻传播速度快,给予细胞快速整治措施,容易造成黏膜变形和坏死,甚至引发黏膜糜烂等,在这一阶段,往往会存在有明显的急性感染症状。病牛有低烧和腹泻等表现,喜卧,及时做白细胞检查,发现白细胞显著降低。
牛病毒性腹泻后,发病初期多数病牛缺乏明显疾病表现,仅持续性患病病牛才会有明显特征。有时牛群会出现全牛群突然发病问题,病牛发病速度快,可利用临床观察等方式判断。针对急性疾病,病牛体温会在短时间内升高至40-42℃,大便稀,发臭,可能伴有大量黏液和气泡,持续1-3周。如果病牛存在慢性黏膜症,病牛还会有间接性或者持续性腹泻表现,病牛食欲明显下降,生长迟缓,甚至有跛行等表现,持续2~5个月。
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表现需要与牛临床表现结合分析考虑,病牛在出现上述异常表现后,可利用实验室检查方式确诊病情。实验室在牛病毒性腹泻诊断方面可选择两种方式,一种为血清学诊断,收集待检测牛血液样本,检测方法选择琼脂扩散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等,观察检测结果存在异常病牛,对疾病概况有一个大致了解,与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表现相结合,实现对牛病情的准确诊断,及时治疗和处理;另一种为病原学浙东南,采集血液样本后,对牛源细胞接种处理,如果未发现第三代细胞病变,可利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鉴定,如果有病毒株,可给予中和实验等方式展开进一步分析。
牛病毒性腹泻的出现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临床上在病牛疾病治疗时,可给予抗病毒药物,能够取得较为理想效果。(1)隔离治疗,牛病毒性腹泻传染性强,在疾病治疗时需必须要注意隔离处理,在同一圈舍中牛群给予免疫接种处理,及时通风消毒,保持圈舍干燥、清洁。(2)实验室检测,在实验室针对牛群展开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严格按照实验室操作制度,判断是否存在病毒阳性,确定感染后给予土霉素、磺胺脒片等药物,同时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在长期牛养殖工作中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的治疗可选择中医方式治疗,药物有:茵陈、姜黄各15g,诃子肉、柿蒂各10g,黄连20g,乌梅25g,山植碳30g,混合煎熬,取汁液混入病牛饮食中,或者通过饮水方式给药,每天治疗2次,持续治疗4d即可取得相应疗效。也可选择西医治疗方式,常用药物有碱式碳酸铋片、碘胺咪片等,每天使用3次,第一次给药2份剂量,持续治疗4d。
牛病毒性腹泻的出现会给牛群带来严重危害,发病后治疗效果不理想,容易造成病牛的死亡,虽然有病牛治疗后可恢复,但是同样会给病牛的产量和健康造成影响,最终增大养殖户损失。因此,必须要对牛病毒性腹泻的预防有足够重视,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引进牛种,在牛种引进时,必须要注意选择有供应资质的养殖基地,重视对供应资质的核实,实地对养殖基地进行考察,使牛种来源正规、规范。第二,养殖管理,牛养殖过程中必须要对卫生管理有足够重视,定期做好通风,利用消毒液和生理盐水等做好牛圈的清洗,注意保持牛喂养时饲料的新鲜和清洁,严禁使用陈旧或者发生霉变饲料。第三,接触和预防,牛养殖区域严禁无关人员出入,在出口准备好口罩和防护器具等,也可消毒后再进入饲养基地,确保病菌不会进入圈舍,同时还需要注意避免牛与狗、猪等动物接触,实现对交叉感染问题的有效控制。第四,疫苗接种,牛怀孕后需要及时进行抗生素和免疫疫苗的接种,大量研究发现,灭活疫苗效果更好。
牛病毒性腹泻的出现会给整个牛群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和影响,如果未做好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容易造成病牛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另外,母牛在感染病毒性腹泻后,还可能传播给胎牛,对后代的生存率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要对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有详细了解,明确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要点,把握牛病毒性腹泻治疗原则,确保牛养殖的健康,促进养殖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