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鹏 谢晓辉
(深圳市坪山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广东深圳 518122)
随着奶牛乳房炎发病率的不断升高,这种疾病逐渐成为奶牛养殖场管理的重点所在。奶牛乳房炎的发生不仅会干扰其正常泌乳,还容易影响奶牛的健康状况,如未能及时干预,可严重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效益。这一状况对奶牛乳房炎的管控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分析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预防与治疗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针对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预防进行分析和研究。
乳房炎属于一种炎性病变,其病因为细菌、病毒等引发的乳房感染。因此,在奶牛乳房炎的预防工作中,可将养殖管理作为一个重要方向,借助良好的管控手段,降低奶牛的乳房感染风险。
具体管理方法如下:第一,消毒管理。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包含细菌、病毒等多种类型。结合既往奶牛乳房炎管理经验可知,多数乳房炎病牛的感染属于混合感染。因此,在日常养殖工作中,可按照每周一次彻底消毒、每2~3日1次常规消毒的频率,以各类消毒药物,清除奶牛养殖环境中残留的致病菌,进而降低合并乳房炎的风险。第二,清洁管理。清洁的牛舍环境也是控制奶牛乳房炎的必要条件之一。为降低乳房炎的形成风险,养殖场可重点针对养殖区域的易积水部位、粪便堆积区域等进行全面清洁;按照每日1次标准,清除牛舍内杂物,为奶牛提供清洁的养殖环境[1]。第三,环境管理。湿度、温度等参数,也可影响奶牛乳房炎的形成风险。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可结合季节更替状况,定期做好牛舍内的通风、换气、温度调节等工作,借助最佳湿度、温度条件,抑制乳房炎的形成。
第一,建立科学挤奶体系。为预防奶牛乳房炎的发生,可为奶牛养殖场建立科学挤奶体系:明确挤奶频次:根据奶牛泌乳状况,制定标准的挤奶频次标准,杜绝随意性挤奶行为的发生;实施“专牛专用”制度:奶牛乳房清洁毛巾混用可为乳房炎致病菌的传播提供机会,因此,可于挤奶管理中实施专牛专用制度。第二,规范挤奶程序。目前部分奶牛养殖场的挤奶工作规范性欠佳。挤奶操作混乱,缺乏规范性,这一状况间接增加了乳房炎的发生风险。对此,在奶牛乳房炎的预防工作中,可确立规范的挤奶程序:要求挤奶者于清洁奶牛乳房后,佩戴干净手套挤奶,每次挤奶时,应注意尽量全部挤出,以防乳汁残留增加乳房炎形成风险。挤奶接触后,以特定药物暂时封闭奶牛乳房,以避免乳房炎的形成。
干乳期是乳房炎形成的高发期。为避免乳房炎的形成,可按照如下模式,做好干乳期奶牛的各项管理工作:于奶牛停乳当日,充分挤净乳汁后,以适宜力度按摩奶牛乳房,以乳头管分别向奶牛乳房中注射100万单位链霉素或80万单位青霉素。清洁奶牛乳房后,于乳管处均匀外涂一层抗菌药膏,以控制乳房炎的形成风险。
为改善病牛的乳房炎症状,可将以下几种策略,应用于奶牛乳房炎的治疗工作中。
西医治疗奶牛乳房炎的基本原理为:针对乳房炎的炎症反应属性,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2]。根据用药方法的不同,可将西医治疗策略划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局部注射治疗。于病牛乳房病灶局部,以乳头乳导管注射由抗菌药物、地塞米松及蒸馏水构成的注射液,以发挥良好的抗菌消炎功效。在病牛乳房炎治疗中,如发现病牛出现明显全身症状(提示其病情进展),可同步给予病牛输注强心、预防酸中毒等药物,以实现对病情的有效控制。第二,口服给药。将适宜抗菌药物混合于奶牛饮水、饲料中,借助进食或饮水机制,发挥抗感染作用。这种西医治疗方法多作为奶牛牛群的集体性治疗或预防措施使用。
中医认为,奶牛乳房炎的病机为:热毒侵入,气血运行不畅,血瘀阻滞,最终发病。根据这类疾病的病机,中医主张以清热凉血、散瘀解毒机制进行治疗。在奶牛乳房炎的治疗中,结合病牛的症状、体征等,辨证施治,将多种具有活血散瘀、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制成散剂,持续给予病牛服用。
随着奶牛乳房炎治疗经验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不同治疗手段价值的了解逐渐增加。在这一背景下,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开始逐渐被应用于乳房炎病牛的治疗中。如在经局部注射或口服途径以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辅助具有改善乳房炎症状的中药,促使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形成协同机制,快速改善病牛的临床症状,缩短其乳房炎的持续时间。
综上所述,奶牛乳房炎的预防、治疗与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存在密切关联。为了改善奶牛乳房炎带来的不良影响,可分别从养殖环境、日常挤奶等方面,合理开展乳房炎的预防及治疗工作。此外,为确保养殖场的正常运行,还可结合既往奶牛乳房炎管理经验,总结有价值的技巧,不断完善乳房炎的预防与治疗体系,以实现对奶牛乳房炎发生风险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