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美玉 安君柔
(1.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站,云南会泽 654200;2.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畜禽改良工作站,云南会泽 654200)
在我国的养殖行业中,生猪养殖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较大的养殖规模与养殖数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对猪肉制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必须做好疫病防控工作,保证猪肉制品质量。猪瘟是一种会对生猪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传染性疾病,为了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控,必须掌握其流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是影响生猪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猪瘟具有急性,败血性的特点,生猪感染后会出现实质器官出血,坏死以及梗死等症状,后期会继发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等。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的瘟病毒属,这种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也可以通过接触污染的媒介物传染,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消化道、鼻腔粘膜以及破裂的皮肤等,一般情况下,春夏多雨季节的发病率较高。猪瘟病毒为单股线状正链RNA病毒,其大小在40~60nm之间,外形为圆形,表面有囊膜。猪瘟病毒的血清类型单一,大不同毒株之间的毒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将其分为强毒、低毒、无毒以及持续感染毒株。猪瘟病毒能够在细胞质内完成复制,但无法凝集红血球,与牛腹泻病毒的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较高。在生猪患病后,病猪的体液以及各种组织内将充满病毒,其中淋巴结、脾脏以及血液中的病毒含量最高[1]。猪瘟病毒能够吞噬机体内的淋巴细胞,会对病猪的免疫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导致病猪出现免疫抑制。猪瘟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稳定性较差,可以通过乙醚、氯仿等脂溶剂使其丧失活性,但其对温度及紫外线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猪瘟会对生猪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降低养殖经济效益,为了对猪瘟进行有效的预防,我国在2007年实行全国范围内的猪瘟疫苗强制免疫,大幅度降低了猪瘟的发生几率,但是,全国范围内仍然会发生小规模的非典型、散点状、混合感染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我国实行猪瘟强制免疫后,虽然有效的提高了免疫范围、密度以及强度,大部分的生猪接受了良好的免疫保护,但是,在生猪的调运、交易以及检疫等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猪瘟疫情时有发生。一般情况下,哺乳仔猪、断奶仔猪、保育猪感染猪瘟的概率较高,并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而育肥猪以及种猪等成年猪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猪瘟的主要传染源为病猪以及隐性感染猪,病毒可以通过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饮水、饲料以及垫草等途径传播[2]。如果妊娠母猪感染猪瘟,就会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造成死胎、木乃伊胎以及仔猪虚弱等问题,并在分娩中排出大量的病毒。
在对猪瘟进行防控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猪瘟对生猪健康的影响,提高养殖经济效益,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防控措施:
目前我国猪瘟的流行大部分呈点状散发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生猪感染猪瘟后期死亡率相对较低,死亡病例较少,因此,在猪瘟防控工作中,相关部门必须重视病原监测工作,避免猪瘟不断传播,造成更大面积的感染。在猪瘟病原监测过程中,不但能够提前发现猪瘟的发生,以便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而且专业人员能够掌握病毒成分的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为猪瘟的防控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经常需要对生猪进行调运,如果调运的生猪感染猪瘟,调运到新的地点后,会造成疫情的传播,影响面积进一步扩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养殖工作中,对于外来生猪,必须执行严格的检疫制度,对引进的生猪进行全面的检疫,确保其没有携带猪瘟病毒后,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饲养,确保生猪无异常后才能与现有猪群一起饲养,避免猪瘟病毒通过外来生猪传播。
为了提高生猪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必须做好饲养管理工作,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科学搭配饲料,保证饲料能够为生猪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有效的提高生猪对疾病的免疫能力。第二,选择合适的养殖密度,并采取必要的防寒保暖以及防暑降温措施。与此同时,还要改善通风条件,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避免生猪出现应激反应。第三,对养殖场进行严格的管理,对进入养殖场的人员、车辆进行全面的消毒,定期对圈舍以及养殖用具进行消毒,并注意不同的消毒药物交替使用,避免因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而产生耐药性[3]。
根据猪群的整体免疫水平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在养殖过程中严格执行免疫程序,根据猪群的抗体水平选择合适的时间为其接种疫苗,对猪瘟等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降低生猪感染猪瘟的概率。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一旦猪群中有个体感染猪瘟,病情就会迅速传播,影响整个猪群,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生猪健康水平,保证生猪养殖经济效益,我们必须掌握猪瘟的流行特点,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对猪瘟进行有效的防控,降低猪瘟发病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