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控

2019-02-12 11:17:13方雨彬赵桂勇付太银
兽医导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野猪猪群猪瘟

方雨彬 赵桂勇 付太银

(1.临清市畜牧兽医局,山东临清 252600;2.临清市老赵庄镇人民政府,山东临清 252600)

ASF是由 ASF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感染ASFV的致死率高达100%。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要求各成员国及时通报的疾病之一,我国也将此病规定为一类动物传染病。因目前没有发现有效的治疗药物,亦无疫苗用于预防,一旦发现,只能采取隔离、扑杀和销毁措施,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养猪场对ASF的防控只能着眼于切断ASFV的传入,将ASFV阻隔在养殖场外,从而避免ASF的发生。笔者根据相关资料对总结了ASF的流行病学特点,并据此提出防控措施。

1 传染源

(1)感染ASFV的猪(包括家猪、野猪)是传染源。我国公布第一例ASF病例,虽然溯源有饲喂泔水的历史,但就其本身来说,就是由于购买病猪导致猪群发病的[1]。

(2)感染ASFV而尚未表现出临床症状的肥猪屠宰后的猪肉及产品和含有未熟化的该产品的泔水是传染源。因感染ASFV 6h后,病毒开始在细胞质中复制[2],在出现临床症状前48小时内排毒量就足以导致感染,其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3]。

(3)感染ASFV死亡的猪的尸体、组织液、内脏及分泌物、排泄物含有ASFV,是传染源[4]。

(4)感染ASFV病死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衣物、设备和车辆,是传染源。

(5)人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直接从有ASFV污染地区走到无污染的过程,可大大增加猪群感染ASFV的可能性[5]。尤其是屠宰场的购猪人员、经济人应是重点关注对象。

(6)ASFV是目前唯一已知核酸为DAN的虫媒病毒[4],感染ASFVR的钝缘蜱是传染源。钝缘蜱是ASFV在疫源地传播、长期保存甚至发生变异的关键因素,也是ASF在很多地区久控不绝的重要原因[6]。

2 易感猪

家猪与野猪对ASFV都是自然易感,各品种及各不同年龄的猪群易感性均很强。有研究认为,公野猪和家猪对本病易感性最强[4]。

3 传播途径

3.1 猪-猪传播

家猪间极易由于同圈接触,ASFV经过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猪体,在鼻咽部或是扁桃体发生感染[4],导致猪群发病;在野猪间的传播,取决于当地野猪群的密度[7];野猪与家猪的传播,在没有钝缘蜱参与的情况下,也是通过接触感染进行[10]。

3.2 猪肉制品传播

家猪直接接触染有ASFV的猪肉制品及含有猪肉制品的泔水,而感染ASFV发病。国外有专家对2008~2012年查明的219起ASF疫情进行分析,发现45.6%的疫情系饲喂餐厨剩余物引起。对我国发生的前21起ASF疫情分析,有62%的疫情与饲喂餐厨剩余物有关[8]。

3.3 ASFV污染物品传播

ASFV污染物品的传播,人起着关键因素,特别是屠宰场的收购人员,在生物安全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很容易将ASFV传入养殖场。生产上出售育肥猪后发病就是这个原因。

3.4 蜱-猪传播

在非洲ASFV在蜱类和野猪间形成循环感染,这种循环是ASFV赖以生存的。ASFV在蜱类的卵中或交配过程进行传播,家猪、野猪等易感动物经蜱的叮咬而被感染[11]。我国目前没有这方面的报道。

4 临床症状

对于我国来说,由于ASF是新传入的疾病,而且是ASFV是强毒株[1],一旦发现又采取扑杀措施,虽然从临床症状上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感染[12],在生产现场还是以急性和致死性病例为主。ASF的临床症状与猪瘟非常相似[7]。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5~9d,发病时体温升高至41℃,约持续4d,直到死前48h,体温下降为其特征,同时临床症状直到体温下降才显示出来,故与猪瘟体温升高时症状出现不同。猪感染ASFV后,最初3~4d发热期间,食欲减弱,躺在舍角,极度累弱,后肢无力,脉搏加快,呼吸困难,浆液或粘液脓性结膜炎,皮肤出血,有些毒株会引起带血下痢,呕吐,发热后7d死亡,或症状出现后1~2d便死亡[12]。

5 解剖变化

ASF最具特征指示的解剖变化是脾脏肿大,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解剖时发现,脾脏严重梗死,极度肿大达正常的5~7倍,甚至10倍以上[1]。再就是广泛性出血及淋巴组织破坏引起的出血性浆液性炎,主要损害脾脏、淋巴结、心和肾脏等。淋巴结出血,切面呈大理石状。心包积聚大量浆液性液体,心内外膜有小点状、淤斑状出血。肾脏皮质、肾盂的切面也有小点出血。亦可见整个消化道水肿出血,腹腔中浆液渗出。胆囊、膀胱粘膜针尖状出血,肝充血。胸腔内有胸水,胸膜上有出血点。肺水肿,脑膜脉络丛严重充血。喉头、膀胱、肾皮质、心脏、肺和其他内脏器官表面都有明显的瘀斑。淋巴结肿大,并严重出血,整个淋巴结血肿。胸腔液、心包液和腹腔液增多,脾脏肿大2~3倍。中枢神经系统水肿,并有血管周围性出血[13]。

6 鉴别

由于ASF并不总是表现上述完整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常与其它疾病混合感染,很难通过外观实现临床诊断,特别是与猪瘟、蓝耳病很相近。但ASF发病时体温升高至41℃,约持续4d,直到死前48h,体温下降为其特征,同时临床症状直到体温下降才显示出来,故与猪瘟体温升高时症状出现不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一般呈慢性经过不会突然死亡,呼吸窘迫程度不同,与前两者相比不会腹泻。

7 利用ASF的流行病学特点防控ASF的措施

由于一旦发现ASF疫情,立即采取封锁、扑杀和销毁措施,养猪场采取任何级别的再严厉的生物安全措施,都是可以理解的。生物安全措施是否有效,与养殖规模、设施的先进与否无关;相对于完善的防疫制度,更在于够落实。生产上已有这方面的反面例子。利用ASF的流行病学特点防控ASF,就是将ASFV阻隔在养殖场外,切断ASFV传入养猪场的传播途径。

(1)发挥兽医主管的作用。规模养殖场内,对任何管理措施或生产责任变动的发布,都要经兽医主管的审核,行政主管的命令与兽医主管的命令相冲突时,按兽医主管的命令执行。

(2)由于ASFV只能短距离内经空气传播,实验证明,ASFV通过空气传播的距离不超过2m[5],空气传播的作用仅限于猪群内部,只要将ASFV拒之大门外,就可大大降低ASF发生。

(3)关于引种

①不在发生过ASF的地区引种。这可在引种申请时通过畜牧主管部门了解清楚。

②在引种时,要求提供每头种猪的ASF的检测报告和《产地检疫合格证》。

③外购精液要求进行ASFV检测,并提供ASFV核酸检测阴性检测报告。

④以育肥为目标时,采用全场同源的全进全出制度,且,即同批次源自同一猪场,以免部分发生ASF致使全场被强制扑杀和销毁的风险。

⑤运输车辆,可以使用引种场专用车辆送达,亦可自带,但在装猪和卸猪前,运输车辆都要经过冲洗消毒烘干等消毒程序。

⑥引种归来,猪体经适宜温度的消毒液冲洗猪体干净烘干后赶进隔离舍,在监管兽医的监督下,隔离观察40d,经隔离、防疫、驯化饲养及检疫合格后并群饲养。

⑦引种人员在缷猪台不能越过红线,常规消毒措施后回归养殖场。

(4)不得采购鲜猪肉及猪肉制品用于养殖场食材;不得使用泔水作为饲料饲喂猪;不得采购与猪同源的原料作为投入品使用;采购的全价饲料要求提供ASFV的检测报告。

(5)定期穿戴一定的防护用品巡视周围环境,尤其是路边沟渠,察看是否有遗弃的死猪或死猪内脏,一旦发现,立即上报兽医卫生监督机构,按相关规定处置。

(6)带猪消毒使用氯仿等脂溶性消毒剂。装猪台、道路、墙壁等舍外环境用2%火碱+20%石灰水消毒,喷白,不留死角。车辆消毒及消毒池使用复合酚制剂。

(7)关于入场车辆和人员

①进入养猪场的乘用车辆必须经冲洗消毒,没有例外者,并驻车在划定的泊位。

本场人员穿鞋套下车,按规定路线到指定位置更换场内工装。

非本场人员,穿戴一次性防护用品、口罩、手套、靴子齐全后下车,手机用透明塑料袋密封,按规定路线到约定地点。离开时,脱下防控用品放到指定垃圾箱。

谢绝外来人员以任何借口进入生产区。如必需查看猪群情况,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

②进入生产区的散装料送料车,经消毒、烘干后按规定路线到料塔后,驾驶员不下车,由本场人员配合御料。

③屠宰场运猪车经消毒后按规定路线到装猪台,由本场人员将猪赶上装猪台,但不得越过规定红线;运猪人员踏上装猪台装猪时,也不得越过规定红线。运猪车走后,装猪台及相关区域消毒。

④猪粪运输车消毒后按规定路线到贮粪场指定位置,驾驶员不下车,由本场铲车装车。猪粪运输车走后,用2%火碱+20%石灰水消毒,喷白。

(8)猪舍安装防鸟网,全场灭鼠,禁止饲养其它畜禽,禁止其它动物(如犬)进入猪舍。虽然没有鸟、鼠、犬等传染ASFV的证据,有报道称ASF在非洲的暴发是由于工人用珍珠鸡的内脏喂猪而引起的[9]。

(9)周围环境有野猪时,对于散养方式的养猪场,封闭养殖区域,隔离猪群与野猪的接触;进行环境钝缘蜱存在及感染ASFV调查,虽没有钝缘蜱与ASF间关系的相关报道,毕竟已知我国分布有钝缘属软蜱[6]。有野猪ASF疫情时,立即进行环境灭虫措施(如喷洒伊维菌素制剂),并对猪群以蜱为目标实施驱虫程序。

(10)外来生产资料都要经必要的消毒后,进入生产区,如以专用工具将工装送到浴室衣柜中。

猜你喜欢
野猪猪群猪瘟
萌萌的小野猪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11-27 19:19:53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幸福(2019年12期)2019-05-16 02:27:44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业科学(2018年8期)2018-09-28 01:27:52
智慧的野猪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浅谈猪瘟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6
野猪受骗
读写算(下)(2015年6期)2015-08-22 05:57:56
猪群亚健康
猪瘟与附红体混合感染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