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宝
(河北省迁安市农业农村局,河北迁安 064400)
蓝猪耳病是指猪繁殖以及呼吸综合症,该病的发病原因为动脉炎病毒,属繁殖以及呼吸综合征的病毒性感染。猪蓝耳病首次在美国报道,后来,迅速波及澳大利亚、瑞典、挪威等国家,是近些年危害北美、欧洲养猪产业的重要病害种类之一。国内报道此病在1996年,现阶段,国内大部分生猪养殖场均有此病报道,造成的经济损失极为惨重。蓝猪耳病属于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不同性别和不同品种的生猪均容易被感染。尤其是出生1 月内的仔猪感染率最高。依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哺乳期的猪仔感染该病的死亡率超80%。持续性感染是PRRS流行病学的重要特征,PRRSV可在感染猪体内存在很长时间。
就养猪产业而言,猪蓝耳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惨重的。自统计学的角度来看,美国每年由病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6亿元。这些损失主要体现在繁殖障碍、生猪病死、免疫抑制等等。
一旦有蓝耳病流行,无论是公猪还是母猪,都会对繁殖能力造成的影响。同时,还会伴随厌食、发热、咳嗽、打喷嚏等症状。此病致病病毒能长时间滞留公猪精液内,影响精子活力。而母猪感染后,会导致较高的流产率,造成繁殖障碍。
此病有垂直感染的可能,病毒可随母体直接传播给仔猪,导致死胎率高,频繁产弱仔。此外,哺乳期仔猪感染,还会出现呼吸障碍、体重下降等症状,造成极高的致死率。同时,受免疫力降低的影响,猪体有继发病毒病、细菌病的可能,同样提高致死率,给养猪产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持续性的感染是导致蓝猪耳病在生猪群中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蓝猪耳病病毒会通过生猪的排泄传到环境中,感染其他健康的猪群,并且造成环境的污染。所以,蓝猪耳病在猪群中存在反复感染的态势,很难将其彻底的根除。另外,这种病毒会严重损害生猪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受损从而引发其他疾病。例如感染附红细胞体病、沙门氏菌感染等。另外很有可能会导致疫苗无法取得良好的接种效果等。
严格引种管理,确保引种健康,积极培育健康阳性种群,是控制此病猪场流行的关键措施。引进的健康种源,早期做好隔离驯化,确保引进种源的适应性。同时,注意猪场卫生管理,合理猪群养殖密度,做好各阶段的全进全出,以控制猪场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最大可能的降低猪场不良应激,根据不同生长阶段配用营养全价的日粮水平,是增强猪群抗病体质,确保猪群免受此病威胁的关键。同时,注意改善舍内通风,控制适宜的饲喂密度,注意定期修缮圈舍。冬季注意防寒,夏季注意防暑。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养殖,定期组织养殖人员技能培训,以大大提升养殖管理水平。
根据此病流行特点,恰当选用抗菌药,对养殖猪群实施药物保健措施,是控制此病,降低继发病感染,改善猪群健康状况的关键。此外,处于某敏感期,转群前后、断奶前后等,饲料或饮水中加适量的抗菌类药物、中草药剂、电解多维等等,对预控继发性感染疾病比如:大肠杆菌、附红细胞体并、链球菌病等等,均有不错的预控效果。
考虑到猪蓝耳病的危害,例行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对增强猪群抵抗此病体质,降低此病感染效果更好些。当前,用于接种的疫苗种类,主要有: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就安全性而言,灭活苗的使用较好。但是效果略差些。弱毒苗效果不错,但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就接种效果而言,灭活苗对于野毒毒株的保护力不强,同时,对强毒感染的抑制作用也不明显,甚至不能阻止有感染猪群的排毒。弱毒苗有较强的保护能力,在接种后能诱发机体形成抗体反应、免疫因子,最大程度的抵御野毒的攻击。在国外,有53%以上的生猪,都接种弱毒苗。而在国内,不少猪场都已使用弱毒苗接种。经实践证实:能发挥不错的防疫效力,很好遏制蓝耳病的扩散和蔓延,降低因此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猪蓝耳病对养猪产业带来的危害是触目惊心的,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惨重的,尤其在造成繁殖障碍、提升病猪致死率、造成免疫抑制继发感染其他病害等等方面,由此而造成的损失触目惊心。综合此病的流行特点,结合此病的危害,做好此病的综合防治,应注意:培育健康阳性种群,扩大阳性群体比例。注意优化饲喂管理,控制各类应激刺激。注意做好药物保健计划,逐渐改善猪群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能根据猪场此病流行特点,例行做好基础性防疫,科学使用蓝耳病弱毒苗,以增强猪群抵抗此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