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艳
(辽宁省北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北票 122000)
牛结核病以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作为病原体,是一种人畜共患型慢性传染病,其感染对象多见于奶牛、水牛、黄牛与牦牛,患病奶牛产奶量严重下降,伴有乳腺炎、胸膜炎等症状,母牛受孕率降低、役用牛掉膘消瘦,对于养牛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关于牛结核病的有效防治策略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通常牛结核病的潜伏期集中在10~15d区间内,少数情况下可延长至数月或数年,其病程多呈慢性经过,病牛体温保持稳定状态,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不止、呼吸困难以及进行性消瘦。结核分枝杆菌主要侵害病牛的肺部、乳房、肠道、淋巴结以及内脏器官,进而引发肺结核、乳房结核、肠结核以及淋巴结核等病症。从临床症状的具体表现层面入手,病牛多呈慢性进行性消瘦,由短促干咳逐渐转变为湿性咳嗽,在听诊时可发现其肺部有哕音、胸膜部分存在摩擦音,在叩诊时可发现其存在实音区且有痛感。患有乳房结核的病牛产奶量明显下降,乳汁较为稀薄、掺杂一定量的脓块,乳房淋巴结肿胀发硬;患有肠结核的犊牛多表现为便秘、顽固性下痢;患有淋巴结核的病牛多表现为下颌、咽部、颈部等位置的淋巴结肿大;患有神经结核病的病牛在其脑部会出现粟粒状结核,进而引发癫痫、运动障碍等病症。
牛结核病是一种以牛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作为病原的慢性传染病,无明显季节性特征,其传染源多为开放性结核病牛,散发性、地方性是其主要流行特点。该病症的感染途径多为呼吸道感染与消化道感染,其中当犊牛吮吸带菌乳汁后易感染牛结核病;当成年牛吸入带菌尘埃、被污染飞沫、气溶胶,或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也将感染结核病。此外,胎盘传播、交配活动等均有可能成为牛结核病的感染途径。在病理特征方面,牛结核病主要以牛纵膈淋巴结、肺门为病灶,并逐渐朝向肠系膜淋巴结等组织发展,病牛结节突起、呈干酪样钙化甚至坏死,剖开后会呈现出砂砾感,在病牛的肠粘膜表面还会产生大小不一的结节,底部较为坚硬、呈干酪样。
其一是病原学检测,选取病牛的粪便、尿液或病灶制作抹片,采用抗酸染色法进行染色镜检,配合动物回归试验、病原分离培养等方式进行鉴定。其二是免疫学检测,选取20日龄以上牛进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利用卡尺测量牛左侧颈中部上1/3位置的皮肤厚度,利用2万/ml兑水稀释过的提纯结核菌素进行局部皮内注射,并在注射完成的3d左右进行检查。倘若发现注射局部位置无炎性水肿症状,且其肿胀界限较为明显,则可以判定为阴性反应;倘若发现注射局部出现弥漫性炎性水肿症状,且肿胀界限不明显,肿胀面积约为35mm×45mm、皮肤厚度增加8mm以上,则可以判定为阳性反应。
养殖人员应牢固秉持集“监测、检疫、扑杀、消毒”于一体的综合防治理念,针对牛场落实常态化监测举措,确保每年在春、秋两季分别进行1次变态反应试验或R干扰素实验,并做好牛场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定期针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查,避免因存在患肺结核病症的员工而增加牛结核病的发病率。同时,需加强对养牛场出入动物的检疫工作,依据国家检疫法规定针对存在临床症状或实验室诊断为阳性的病牛进行及时治疗或扑杀,并落实无害化处理举措,防范疫情扩散[1]。
基于兽医防疫制度严格落实养牛场的消毒处理,以季度为单位执行牧场、牛舍的全场消毒,并注重在牛舍入口位置设置消毒池,每10d针对食槽、水槽等饲养用具进行一次消毒,保障饲养场所、饲养用具的清洁卫生。同时,倘若在检测中发现存在阳性牛,养殖人员还需临时追加消毒处理,针对牛粪便进行堆积发酵与消毒。在此基础上,还需针对养殖场所的人员出入情况进行严格管理,针对进出人员、车辆进行消毒处理,防范病菌的入侵、扩散。
养殖人员需采用规范化管理举措,严禁非生产性动物进入养殖区域,防范产生交叉性感染,并严格落实牛群的预防性接种工作,针对污染牛群至少执行4次/年的检疫工作,倘若检测结果发现存在阳性牛、可疑牛则应立即进行分群隔离。同时,针对分群隔离牛群应每月执行1次检疫工作,可将连续3次检疫结果均为阴性的牛只判定为健康牛只,归入假定健康牛群中饲养;针对可疑病牛进行隔离监控,经由复检确诊为阳性牛后,则应采取治疗或扑杀举措,实行病牛的无害化处理。
为有效培育健康牛群,需在饲养场所内单独设立分娩室,在分娩前期针对母牛的乳房、后躯进行严格消毒,待母牛分娩后将其与犊牛分离,采用2~5%来苏尔针对犊牛进行消毒,并送至预防室喂养健康牛乳。在犊牛生长至6月龄期间内,应确保进行3次检疫工作,以此淘汰阳性牛,倘若犊牛检疫结果为阴性且无临床症状,则可将其认定为健康牛群。
牛结核病现已被列为国家二级动物疫病,对于养牛业经济效益与规模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因此务必要采取有效防治举措降低牛结核病的感染率,落实牛场的常态化监测与消毒工作,针对牛群执行规范化饲养管理举措,加强对牛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从而为养牛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