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昕 彭光福 张慧敏2/.巴中市恩阳区农林局 2.巴中市恩阳区经作站
1.1.1 科学规划支撑强加快实施“绿色农业发展九大行动”,科学编制《“十三五”绿色农业发展规划》,精准定位恩阳农业发展,恩阳区成立芦笋产业发展办公室和五大特色产业(芦笋、生态养殖、莲藕、特色水果、巴药) 发展领导小组,细化“三区”(优先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做实“优、绿、特、强、新、实”六字诀,努力打造恩阳农业金字招牌。
1.1.2 粮油发展连年增已启动“两区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 2.93万hm2,推进粮食生产重点县、粮食生产示范区、粮经复合基地建设,发展优质粮油播种面积(复种) 695.00 hm2,粮油总产达36.0 万t, 产值10.00 亿元, 年均增长2.43%,粮油总产实现5连增。
1.1.3 特色产业成效显恩阳区现已栽植芦笋3 334.00 hm2(核心示范片433.00 hm2),初步形成4条环线产业带,“恩阳芦笋”已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已建“菜篮子”基地面积达1 600.00 hm2,其中,种植莲藕面积达1 334.00 hm2;已建品质水果基地(不知火、猕猴桃、葡萄) 3 467.00 hm2,年产量6.0万t,产值8.40亿元;种植以川明参为主的“巴药”产业3 000.00 hm2,产值5.40 亿元; 种植珍贵材林2 667.00 hm2、木本油料林2 000.00 hm2;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38个,2018年上半年全区生猪存出栏达到54.08万头,牛存出栏6.11万头,羊存出栏7.84万只,家禽存栏177.90万羽,实现牧业产值6.27亿元;发展水产养殖面积2 327.00 hm2,产量达1.2万t,总产值2.39亿元。恩阳区加大了“巴食巴适”公用品牌及“恩阳芦笋”“巴山土鸡”等地域性公用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已成功申报2个国家地理标志、5个有机农产品,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5 334.00 hm2。
1.1.4 产业融合势头好以柳林食品工业园、明阳小微企业园、川东北IT电商产业园和芦笋、莲藕等产业园为载体,引进“好彩头”等6家加工企业,年加工农产品能力20.0万t以上,农产品加工率和商品化处理率达到53.5%以上,努力将柳林食品工业园打造成省级农产品加工融合园区。推进“农业+电商”“互联网+”“农业+休闲”等工程,建立和完善区、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建成益农信息社319个,在柳林镇罐子沟建成集乡村旅游、农事体验、果蔬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园100.00 hm2。
1.2.1 “三权”分置改革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中,共登记土地4 798.00 hm2、集体林地46 467.00 hm2,率先通过省级专家组验收,评定为优秀。以土地规范流转为核心,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依规颁发农业标准化基地用益物权证、农村特色产业所有权证等股权证31本,颁发《恩阳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7本,全区流转土地12 527.00 hm2,流转林地2 800.00 hm2,实现流转收入1.02亿元,产权抵押融资达4.60亿元。
1.2.2 集体资产股权改革探索创新可供全区复制推广的“一清二固三制四流程”的工作机制。2016年,完成39个贫困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集体经济收入48.40万元,人均9.42元。2017年,完成58个贫困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71.75万元,人均11.26元,并在10 个贫困村进行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改革试点。2018 年, 10个乡镇整乡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1.2.3 产业扶持基金目前,已向119个贫困村投放产业扶持基金3 570.00 万元, 累计向全区2 224户贫困户借款2 030.30万元,以股权投资方式向9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1 150.20 万元,到期收回贫困户使用基金645.60万元、收回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基金102.50 万元。
1.3.1 经营主体强大全区共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 20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恩阳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渔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西南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部级示范社称号,指导葡萄、猕猴桃等专业合作社建立互助组织9个。
1.3.2 利益机制紧密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建立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152”“五统一分”等模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并在全省推广,获得省领导的高度认可。
1.3.3 经营体系稳固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联盟、“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园区+农户”等模式,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农户发展经营农业产业;采取“农+超”“农+社”“农+企”等方式,帮助小农户参与生产、对接市场,提高农业发展综合效益。
全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进程还处于初始阶段,“背篼背不到、车子装不满”的现象突出,本土消费的一些农产品,有很大一部分的份额由外地输入。如芦笋、川明参、莲藕、水果、畜禽等产业虽然有一定基础,但规模不大,产量达不到本地市场需求。
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集群弱,特色果蔬、生态养殖缺乏强有力的龙头带动,农产品加工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未全面建立,产供销一体化渠道未打通,农村电商发展缓慢。
个别村集体经济改革方案未经群众深入讨论,群众参与率、知晓率低,个别村闭门造车,有些资料套用培训资料模板,工作不实,抓得不深。
一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内部制度不健全,运行管理随意性大,“有组织无合作”“只挂牌不合作”现象突出,管理者与会员之间的权责没有明确界定。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章程不规范,没有制定并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成员内部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
彻底转变传统种植观念,牢固树立现代农业理念,以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发展路子,抓好芦笋、生态养殖、特色水果、莲藕、巴药五大特色产业。做好“特色产业”这篇文章,真正把产品变成商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29 334.00 hm2,在花丛、茶坝等乡镇建成6 667.00 hm2优质粮油产业园。打造“一区一业”,在尹家、上八庙、双胜等乡镇建成6 667.00 hm2芦笋产业园,全区芦笋种植规模达13 334.00 hm2,将园区打造成全国特色农产品(芦笋) 优势区、“芦笋之乡”。在青木、柳林、渔溪等乡镇建成667.00 hm2 品质果园,打造全国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柳林食品工业园、明阳小微企业园、川东北IT电商产业园为核心,力争“好彩头”等6家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30万t,年产值达50 亿元以上,争创全国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立足五大特色产业,形成“ 一村一品”, 建成特色产业村100 个。
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相关特色产业、融合产业项目,用好用活中央、省、市、区已出台的财政支农资金和金融扶农政策,加强项目监督管理,确保项目资金合理使用,相关政策落实落地。积极推进新型经营主体纳入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风险保障金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使用范围。通过“政融保”“扶贫保”、特色农产品、自然灾害、价格等保险项目,鼓励保险机构给予农业产业保险,实现特色农业农产品保险品种全覆盖,解决产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贷款可获得性,探索特色产权、基地用益物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创新信贷业务。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标准化发展、新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及营销体系建设等领域。
完善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有序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实施,依法落实和保护“三权”权能,放活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林权,依法有序流转土地、林地,增加群众收益。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资格地位,村村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集体利用资产资源参股举办农场、合作社和企业,开办电子商务平台,开展销售代购服务,多渠道增加集体收入。在适宜的地区采取“家庭农场+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基地+农超”等发展模式,采取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形式,形成“上连市场、下连农场”的利益共同体,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培育壮大更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大力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在加工、质量、效益上下功夫,稳步提升“观音井板鸭”“尹家牛肉”“双胜肚包鸡”等一批特色老品牌知名度;大力实施品牌创新工程,积极与科技院校合作,开发“万莲宝”莲藕饮料、“百顺药饮”中药材饮料等,抢占市场先机、填补市场空白;大力实施品牌保护工程,深度挖掘“巴山土猪”“巴山土鸡”传统特色农产品市场价值,保护传统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三品一标”,将巴中市恩阳区打造成全国农产品监管示范区。
推动“农业+休闲”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以登科、文治、司城为主的都市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圈和恩阳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带。“农业+文创”,以茶坝镇朱家营、药铺店、群乐镇新河社区及柳林镇七颗石、七星寨和双胜镇天良村为主,强力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农业+康养”,打造芦溪河森林公园,形成恩阳森林康养产业示范带,启动实施义阳山山地公园、云台山生态康养基地,以章怀山、万寿养生谷为代表的“乡土风情+民俗旅游”,以柳林镇忆莲山庄等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健康养生”建设。开展万寿湖钓鱼大赛、荷花节、果蔬(芦笋、火龙果、葡萄、猕猴桃、不知火) 采摘节等乡村旅游活动,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电商”, 加强益农信息社运营管理, 让农产品“ 出村”, 让信息“ 进村”, 新建川东北IT 产业园、电商基地(二期)、金汇创业孵化园,芦笋产业实现直销,积极申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县。
积极构建与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制定推行粮油、经作、畜禽、水产的生产技术标准,覆盖农产品生产、储藏、运输等各环节,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化肥、农药零增长;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建成高标准农田18 667.00 hm2,开展绿色防控面积133 334.00 hm2;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84%,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全区农业实现标准化生产、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