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娜
(武陟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武陟 454950)
猪瘟是对养猪业造成较大危害的疾病之一,为规避猪瘟的不利影响,猪场每年定期开展防疫工作,但由于工作人员的不规范操作,猪瘟疫苗的应用效果不理想,导致免疫失败,引发猪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就此,对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我国猪场常用的猪瘟疫苗包括以下几种,养殖户需根据猪场及猪只现状,选择合理的种类,规范疫苗注射流程,提高猪瘟的管控成效。
第一,猪瘟淋脾苗。将猪瘟兔化弱毒株用于成年母兔中,对其进行无菌处理,产生毒性较强的淋巴结与脾脏,将二者制作成疫苗,即为猪瘟淋脾苗。该疫苗具有免疫效果显著、抗体产生速度快及使用剂量少等优势,但成本较高,常用于猪只的紧急预防接种。
第二,猪瘟细胞苗。将猪瘟兔化弱毒株与犊牛睾丸细胞接种,选择其细胞培养物,对其进行冷冻干燥处理后,所得的疫苗为猪瘟细胞苗。该疫苗的抗体产生速度较慢、使用剂量较多,但生产成本较低、价格便宜,常用于猪只的超前免疫。
第三,猪瘟乳兔苗。将猪瘟兔化弱毒株用于乳兔中,对其进行无菌处理,通过乳兔的肌肉与实质脏器,进行猪瘟乳兔苗的制作。该疫苗的免疫效果显著,注射四天后即可产生猪瘟免疫力,效果可持续一整年,但该疫苗不可与其他菌苗同时注射。
虽然猪瘟疫苗种类较丰富,且免疫效果良好,但由于我国猪场养殖规模不一,相关标准规范不完善,养殖户易在猪瘟疫苗注射中表现错误操作,影响猪瘟疫苗的药性发挥,导致免疫失败现象,在猪场内出现猪瘟个体,甚至大面积猪瘟感染现象,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就此,猪场养殖户在猪瘟防治中,需合理应用猪瘟疫苗,具体可注意以下几点。
目前我国并未出台专业法律法规,规范猪瘟的免疫程序,猪养殖户需根据猪场规模、气候条件与猪只状况,制定完善的免疫程序。
针对仔猪来说,免疫的重点在于排除母源抗体的影响,选择最佳的首免日龄。在母源抗体的影响下,仔猪在注射猪瘟疫苗后,一旦感染野毒,可能会导致免疫失败。一般来说,母源抗体的效价处于1:8~1:64时,猪场可应用检测技术,明确首免日龄;对于条件较差、并未引进检测技术的猪场,可通过二次免疫或超前免疫的方法,开展免疫工作。前者是指在仔猪25日龄时注射4头份的疫苗,在65日龄时注射第二次疫苗,剂量为3~4头份;后者是指在仔猪并未吮吸初乳的情况下,注射猪瘟疫苗,结束后的一到三小时,再让仔猪吮吸初乳。乳前免疫在我国养猪场推广时间较长,应用效果良好。
针对种猪来说,种公猪需在春秋两季进行免疫,每年进行两次;种母猪需在产前产后的25~30d进行免疫;后备种猪需参照仔猪的免疫程序,在猪只达到8月龄配种前,对其进行一次免疫,后续免疫程序遵循种公猪或种母猪即可。
猪瘟疫苗的免疫流程复杂,注意要点较多,且均会导致免疫失败。就此,免疫人员需做好免疫前后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兽用生物制品的操作规范和疫苗说明书进行免疫。结合大量实践经验,猪瘟疫苗在免疫前后的应用需注意以下几点:
(1)在注射猪瘟疫苗前,需检测猪只的健康状况,检查猪只是否患有猪瘟、猪圆环病及猪流感等疾病,健康猪只可立即注射疫苗,而存在上述疾病的猪只,需在猪只恢复健康后进行免疫。(2)在猪瘟疫苗注射前后,严禁对猪只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抗病毒药物,如四环素及地塞米松等。(3)为强化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可在免疫前向猪只使用左旋咪唑等药物。(4)在猪瘟疫苗注射15min内,需持续观察猪只的状况,在发现猪只出现过敏反应时,需立即注射肾上腺素,缓解过敏反应。
猪瘟疫苗的选择受养猪场状况影响,养殖户需根据猪场的规模和是否存在猪瘟流行史,选择合适的猪瘟疫苗,保障猪只的健康生长。针对规模较大且卫生状况良好的猪场,可优先选择猪瘟细胞苗或猪瘟组织苗;针对规模较小且卫生状况不佳的猪场,需重点强化猪只的猪瘟抗体,避免猪场内部产生猪瘟传染源,优先选择猪瘟细胞苗;针对存在个别猪瘟病发的猪场,优先选择猪瘟细胞苗;针对大面积猪瘟传染的猪场,优先选择猪瘟淋脾组织苗。
在合理选择猪瘟疫苗种类的基础上,养殖户需控制猪瘟疫苗的注射剂量,较少剂量会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较大剂量不仅会加大成本,还会导致猪只病亡。猪瘟疫苗的使用量由疫苗种类和猪只体重决定。例如,猪瘟细胞苗的注射剂量需超过740RID;猪瘟淋脾组织的注射剂量需超过140RID[1]。
另外,在猪场规模化养殖背景下,养殖户更注重母猪免疫,在确保母猪具备母源抗体的基础上,为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注射不同剂量的猪瘟疫苗。对于未断奶仔猪或早期断奶仔猪,猪瘟疫苗的注射剂量为4头份;对长期断奶仔猪,注射剂量为3~4头份;对种母猪或种公猪,注射剂量为4~5头份。
综上所述,猪瘟疫苗的种类较多,且免疫流程复杂,易出现错误操作,影响免疫效果。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猪养殖户需制定完善的猪只免疫程序,做好免疫前后的管理,合理选择猪瘟疫苗的种类,并控制猪瘟疫苗的注射剂量,规范猪瘟免疫流程,保障猪只的健康生长,提高猪只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