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PICC置管操作者体位干预的效果观察

2019-02-12 01:04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653100周廷艳速凤媛刘丽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24期
关键词:操作者异位成功率

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653100)周廷艳 速凤媛 刘丽

PICC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近些年大量应用于临床医学的一种深静脉置管技术,即将导管经外周静脉导入,使导管末端达中心静脉,PICC术的操作方法简便,穿刺成功率较大,且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导管置留的时间更长,也不会限制患者的活动,众多优点使PICC术在临床医学中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近年来的研究也揭示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一些弊端,如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留置导管异位,尤其是颈内静脉的置留导管异位最为多见,其异位率高达10%~27%[1],异位的留置导管往往会造成一系列更为严重的临床并发症,如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静脉穿孔以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各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且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素,插入过程中,导管易异位到颈静脉,易导致后组脑神经损伤,导管插入过深也会引发患者心律失常,胸闷心悸等症状,甚至导致患者发生致死性心脏压塞。因此,寻找一种合适的PICC置管操作方法是临床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现临床多用B超引导下的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操作,但是目前对于置管操作者的体位摆放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PICC置管操作者体位摆放方法,来探讨B超引导下PICC置管操作者体位干预对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用时的影响,现叙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18年1月~12月行B超引导下运用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00例,其中研究组100例,男63例,女37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1.6±5.7)岁,对照组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2.5±5.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有长期静脉输液需求,如化疗患者;拥有合适血管条件的患者,具体见PICC导管手术要求;无上肢外伤病史的患者;穿刺部位皮肤无红肿,破溃,感染;凝血功能正常,无明显出血及血栓形成倾向;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有全身感染的患者;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神志或意识不清醒不能配合体位摆放的患者;未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研究组患者体位摆放采用置管操作者躯干与穿刺上肢呈0度角置管方法,对照组患者体位摆放采用置管操作者躯干与穿刺上肢呈90度角置管方法,具体置管方法参照B超引导下PICC置管操作规范。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穿刺成功和失败的例数,计算成功率,记录穿刺次数,穿刺用时,利用VAS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收集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显著度取0.02,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方差的方法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 研究组穿刺100例患者中98例成功,2例失败,成功率98%,对照组穿刺100例患者中95例成功,5例失败,成功率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穿刺次数及穿刺时间比较 研究组平均穿刺次数为(1.6±1.3)次,对照组平均穿刺次数为(2.2±1.4)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穿刺时间为(23.7±11.2)min,对照组平均穿刺时间为(30.6±10.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疼痛评分(1.4±1.3)分,对照组疼痛评分(2.3±1.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危重患者以及高龄患者常因本身血管弹性较差,静脉血管壁塌陷而不适用注射药物,甚至抢救用药物的注射也有一定危险性,如抢救心衰心梗的休克患者时需要注射盐酸多巴胺,但有很大风险会引起患者外周血管的长期收缩,甚至导致患者血管局部坏死或坏疽,或是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脂肪乳等周围静脉营养液救治需要胃肠外支持的患者时,静脉注射常会导致患者发生血栓性静脉炎[2]。因此,对这些患者患者来讲,应用经周围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术进行营养液或药物的输注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为了避免经周围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相关并发症,在行经周围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术之前需要对患者的适应症进行详细明确的评估,且在行经周围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过程中也需要严格按照穿刺标准化流程进行,在B超严密监测下置管可以提高安全性,行经周围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也需要进行X光胸片定位以明确导管置入的位置是否正确以减少穿刺并发症的发生,且正确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这样才能正确指导经周围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经周围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便是导管异位,最常发生于颈内静脉的导管留置过程中,导管异位的发生原因多于患者的血管解剖,个体差异以及患者的配合度有较大联系,颈内静脉的导管异位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局部血栓,不仅需要再次穿刺置管,还会导致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几率,也更易造成穿刺部位的感染几率,也会增加对患者的损伤及经济负担[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置管成功率为98%,对照组成功率为9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置管操作者躯干与穿刺上肢呈0度角置管方法置管成功率更高。穿刺时间方面,研究组的穿刺时间更短(P<0.05),疼痛方面,研究组患者疼痛更轻(P<0.05),可以减轻患者痛苦。传统的经周围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术要求患者保持平卧,置管操作者躯干与穿刺上肢呈90度角置管方法,这样会导致各种血流动力学因素产生更多的摩擦阻碍,增加导管的穿刺难度,尤其是在对长期卧床的危重患者以及血管脆弱血管充盈不良的高龄患者进行经周围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术时,血液的黏稠度等各种血流动力学阻碍均会影响导管穿刺的进行,在本研究中,在对患者进行经周围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术时采取置管操作者躯干与穿刺上肢呈0度角置管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置管阻滞,增加置管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PICC置管操作者躯干与穿刺上肢呈0度角置管方法能够有效地増加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操作者异位成功率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操作者内及操作者间可重复性研究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经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浅析汽车制造业人机工程标准
操作者框架在车辆传动系旋转耐久试验中的研究与应用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
中西医联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8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