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芬 冯锡光 王丽芳 杜春红 董毅
云南省是全国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于2009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3]。为及时发现血吸虫病潜在传播风险和防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推进全省血吸虫病消除进程提供防治策略依据,根据国家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云南省于2015~2018年组织开展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工作。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的要求[4],制订《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方案》。根据方案,2015~2018年云南省每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个疫区县(市)的2~3个疫区村作为被评估村开展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评估。
1.查阅常规监测资料
查阅和收集当年被评估疫区村前3年常规血吸虫病疫情监测资料,包括居民和家畜血吸虫病查治病记录,钉螺调查和灭螺情况等。
2.风险监测
(1)钉螺调查
对当年被评估疫区村前3年查出钉螺且人畜活动频繁的环境,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查螺,查螺框数不少于200框。将捡获的钉螺带回实验室,以环境为单位鉴定死活,采用解剖镜检法检测活螺感染情况。
(2)野粪调查
对被评估村范围内的牛、羊、猪、狗、马属动物等家畜和人群经常活动的野外区域,以及钉螺监测的环境,捡获视野所见的全部野粪,不少于100份,数量不足或无野粪时计实数。记录野粪种类和拾获地点,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和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一粪三检)进行检测。
(3)居民查病
在各被评估村随机选取100名居民,采集指尖血100 μL。先采用间接血凝试验筛查,阳性者再收集粪便,用改良加藤法和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测。
3.风险评估
(1)评估指标
综合疫区村被评估当年的前3年常规疫情监测和风险监测资料,以行政村为单位,对钉螺感染、有螺环境的野粪污染、居民感染等情况进行评估。
(2)风险等级
采用专家会商法和风险矩阵法综合评估各县(市)的疫情传播扩散风险。低风险:风险等级评分2~4分;中等风险:5~6分;高风险:7~8分;极高风险:9~10分[5]。对各村的阳性钉螺、阳性野粪、居民感染、活螺平均密度、有螺框出现率5项敏感指标进行风险等级评定。Ⅰ级风险:查出感染性钉螺,或本地病人或野粪阳性的环境;Ⅱ级风险:活螺平均密度>1只/0.11m2,且无感染性钉螺,无本地感染病人和阳性野粪的环境;Ⅲ级风险:活螺平均密度<1只/0.11m2,且无感染性钉螺,无本地感染病人和阳性野粪的环境[6]。
2015~2018年,在全省范围内共选择4个疫区县(市)的10个被评估村开展风险监测评估,即2015年祥云县3个村、2016年弥渡县3个村、2017年鹤庆县2个村、2018年楚雄市2个村(表1)。4个被评估县(市)中,弥渡县和鹤庆县属于未达传播阻断县,祥云县和楚雄市属于传播阻断有螺县。10个被评估村中,白石岩、大营村、西河村、东风村、西甸村、江东村6个村的流行类型为高原峡谷型,周家村、新邑村、军屯村、李家村4个村为高原平坝型。
疫区村被评估当年的前3年累计查螺面积3 349.33 hm2,查出有螺面积321.70 hm2,反复灭螺面积2 163.55 hm2。除祥云县3个村有新发现有螺面积外(140.54 hm2),其余7个村均为历史有螺区。2013年祥云县周家村发现感染性钉螺面积0.15 hm2,其余村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人群共查病15 666人次,血检阳性率7.95%,粪检阳性率0.10%,血检阳性者中未检出粪检阳性。被评估疫区村现有病人7人,扩大化疗4 141人次。累计家畜最高存栏13 670头,血检560头,粪检3 488头,均未查到病畜。扩大化疗牛629头次。
1.钉螺调查
累计查出有螺面积17.99 hm2,最多为祥云县新邑村6.40 hm2;有螺框出现率12.00%,最高为弥渡县东风村46.69%;活螺平均密度0.830 2只/框,最高亦为东风村8.030 0只/框(表1)。共捕获5 611只活螺,解剖镜检未发现阳性钉螺。
2.野粪调查
共调查110个环境,捡获野粪437份。其中钉螺监测环境65份,人畜经常活动场所372份;牛粪211份、羊粪82份、马属动物粪便73份、狗粪61份、猪粪9份、人粪1份。检测全部为阴性。
3.居民病情
共调查本地居民5 474人,血清检测平均阳性率8.18%。其中,鹤庆县西甸村为20.64%,祥云县周家村为11.20%,新邑村为9.50%。其余村血检阳性率均较低。血检阳性者全部进行病原学检测,未发现感染者(表2)。
4.风险评估
当地传染源及钉螺继续向周边扩散的可能性:祥云县、弥渡县和鹤庆县为“可能”,楚雄市为“不太可能”。如果有疫情发生,将对人群和社会造成潜在的威胁,后果严重性:祥云县为“高”,弥渡县、鹤庆县和楚雄市为“中等”。综合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等级,风险矩阵评估弥渡县、鹤庆县和楚雄市为“中等风险”(5~6分),祥云县7分为“高风险”(表3)。阳性钉螺、阳性野粪、居民感染、活螺平均密度、有螺框出现率5项敏感指标风险等级:白石岩、西河村、东风村、江东村4个村为Ⅱ级;周家村、新邑村、大营村、西甸村、军屯村、李家村6个村为Ⅲ级。
表1 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被评估村风险监测螺情调查结果
表2 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被评估村风险监测居民病情调查结果
表3 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风险矩阵分类表
通过多年开展以传染源和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防控措施,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防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部分疫区疫情就曾出现过反弹[7,8]。云南省血吸虫病疫区范围广、环境复杂、传染源种类多,部分地区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短期内难以改变,使防控难度较大。本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除2013年祥云县周家村曾发现过感染性钉螺,其余螺情指标变化均不明显,也均未查到病畜。人群查病方面虽未查到血吸虫病感染者,但居民血清学阳性率一直均较高,这提示流行区居民仍暴露在一定危险中,部分人群的感染风险等级相对较高,应引起重视。因此,为巩固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弹和扩散,应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病人,清除残存传染源。
云南省钉螺面积大、密度高,灭螺难度也较大。2015~2017年全省查出有螺总面积205.69 hm2,个别县高达50.36 hm2[9]。本次风险监测发现部分村的监测指标值较高,可能原因是抽查环境面积较小,而且查螺环境主要为以往钉螺密度较高的环境(如鱼塘周围环境),这些环境实施药物灭螺有一定的难度。如不加大力度控制和消灭钉螺,极易引起钉螺扩散,导致疫情反弹。另外,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和市场贸易频繁(如花草树木的移植等),有可能导致传染源和钉螺进入非疫区,导致疫情扩散[10,11]。
疫情扩散传播风险评估发现3个县(市)为“中等风险”,1个县为“高风险”,4个村的敏感风险指标等级达Ⅱ级,这说明全省血吸虫病传播扩散风险依然存在,应继续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应重点实施以环境改造为主、药物灭螺为辅、重点环境反复灭螺的综合灭螺措施,确保有螺环境无家畜敞放,重点环境应设立防护监督哨岗,因地制宜建立安全牧场或安全放牧区,疏堵相结合;要继续做好风险监测,加大对有螺环境的野粪监测力度;风险监测查出的重点环境应及时开展灭螺工作,并进行效果考核,以确保灭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