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崔政
摘 要:因果排他性问题是当下所有物理主义者必须面对的关键性问题,而究竟哪一种物理主义立场能够融洽地解释这一问题则成为当下心灵哲学讨论中的困难选择。
关键词:因果排他性问题,还原物理主义,非还原物理主义
一、因果排他性问题及非还原物理主义的解决策略
作为当代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心理因果性问题表述为:我们的心理性质或事件是否可以对物理世界施加任何影响?金在权最先将因果排他性问题引入心理因果性问题的讨论当中,用以展现非还原物理主义在解决心理因果性问题时面临的理论困境。因果排他性问题概括为:无论某个心理事件何时被设想为另一个心理或物理事件的原因,它作为原因的地位都会受到一个作为原因的物理事件在先取代或排斥的威胁。
因果排他性问题是靠随附性论证加以支撑的。在随附性论证中,因果排他性问题具体展现非还原物理主义承诺的五个基本原则之间的不相容关系,即心理能动性原则不相容于物理因果闭合原则、心-身差异原则、心-身随附性原则及因果排他性原则的结合。
面对排他性问题,物理主义者存在两种选择:要么继续坚持非还原物理主义立场,从而否认心理能动性原则,走向副现象主义。副现象主义将心理状态比作移动中汽车的影子,那么就同非还原主义所要维护的心理实在论的立场相违背,因为“‘实在的大概是说具有因果效力。”要么转向诉诸于普遍的、跨物种的强类型还原立场相区分的弱的还原论立场。
金在权论证认为,“该论证(指随附性论证)的真实目标并非表明心理是副现象,或者表明心理因果关系被取消;而是表明‘要么还原,要么因果惰性。”心理现象的因果惰性结论与常识心理学相对立,无法被人接受。因此物理主义者只能摒弃心-身差异性原则走向某种形式的还原论才能够使得心理因果性问题获得解决。然而,多数非还原物理主义者认为摒弃差异性原则并非他们的唯一选择。概括起来,非还原物理主义者在应对因果排他性问题方面存在两大类策略:
一类是非兼容论策略,主要包括解释的实践策略,双重被释项策略以及程序解释策略。非兼容论策略集中关注于认识论层面的心理因果解释的合理性问题,削弱非还原物理主义在心-身关系方面的某些基本承诺,如解释的实践策略试图摆脱物理主义在本体论方面的形而上学限定;双重被释项策略试图将心理、物理因果解释的被释项区分对待;程序解释策略则否认性质的因果解释相关性与因果效力间的必然联系,因而对心理能动性原则进行了重新阐释。然而,这种弱化的非还原主义立场使得上述策略可能无法融洽的解决因果排他性问题:其一,摆脱解释的实在论立场使得解释实践策略无法为作为知识的因果解释的独特性及真实性进行辩护;其二,将心理、物理因果解释的被释项进行绝对区分将会违背心-身随附性关系这一最低限度的物理主义承诺,走向实体二元论立场;其三,不具有因果效力而仅仅具有因果解释相关的性质最终成为副现象。
另一类是兼容论策略,主要包括因果反事实策略,因果继承性策略以及普遍化论证。兼容论策略集中于与因果排他性问题有关的本体论问题方面。如,讨论与心理有关的因果关系的本质是生成性的,还是反事实性的;心理因果效力是否及如何继承了它的物理实现者的因果效力;心理因果效力是否同其他专门学科的性质一样具有真实性的因果效力从而同样像后者那样无法被其它性质在线占有掉等等。兼容论策略应对排他性问题的路径是统一的,即将因果排他性问题的解决归于对因果排他性原则的拒绝。
然而,各类兼容论策略依然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对因果关系的反事实解释始终无法摆脱对因果关系的合法则性规则的预设,而后者与生成性因果关系的存在相容;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的子集关系要么削弱了心理性质类型在其因果力归属方面本应具有的制约力,从而走向副现象主义,要么严格地将某些因果力集合捆绑在特定的心理类型当中,因而导致实体二元论后果;而普遍化论证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并没有为解决因果排他性问题而带来任何有关心-身关系方面的正面论述。
二、弱还原物理主义的选择及其困境
金在权认为融洽解决排他性问题的物理主义选择只能是抛弃心-身差异性原则的某种还原论模式。他提出了条件还原主义。条件还原主义主张:一方面,将心-身关系解释为功能角色同它的实现者关系,强调功能实现关系与还原物理主义立场相兼容,并且借助心理概念与性质的非严格的指涉关系,躲避多重实现论证的诘难。另一方面,展现出一种更为弱化的功能还原立场,即功能性质的概念论立场。同时,否认心理状态的全部特征适用于功能还原模式。
正是由于条件功能主义采纳这样极为弱化的物理主义立场,使得我们有理由质疑它能否最终能够成为融洽解决因果排他性问题的最佳物理主义理论选择。金在权面对这样一种理论困境:条件功能主义蕴含着的极为弱化的物理主义立场无法再次确保随附性论证的持续有效;另一方面,一旦随附性论证不再有效,那么,金在权提出的条件功能主义就不能理所当然地成为最为恰当的物理主义的选择,因为条件功能主义或许可能成为物理主義还原模式下最具理想的理论形式,然而,我们却缺乏足够的理由批判那些并不需要付出如此代价的非还原物理主义理论的合理性。
三、物理主义可能的选择——层级因果还原模式
尽管条件功能主义理论并不能成为解决因果排他性问题的最佳选择,但我们相信还原物理主义依然存在一种可供选择的,基于层级概念的心-身还原模式——层级因果还原模式。该模式具有的基本理论特征表现为:它能够同时满足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对还原模式的基本要求;它容纳的强健的物理主义立场足以确保原初随附性论证的顺利展开和持续有效;并且该模式下,传统的心理、物理概念间的绝对区分被最终打破,心理与物理性质间的关系不再是高层阶性质与低层阶性质关系,而是高层级性质与低层级性质关系,即微观-基础性质与其微观性质间的关系,并且由于前者的因果力同一于由后者构成的配置的因果力,因此,心理与物理之间不存在任何因果方面的竞争和排他。
这种层级因果还原模式与约翰·塞尔提出的生物自然主义的核心内容相符:一方面,塞尔对心身差异性给予了新的解释,“意识的实在性与不可还原性并不蕴含着,它是某种与脑分离的,使得它自身得以被实现的脑系统‘之外的事物或性质。”一方面,塞尔认为意识的特点在于尽管不能进行如同第三人称本体论事物那样的本体论还原,但可以进行因果还原。再一方面,塞尔主张一种自下而上的微观到宏观的无时间间隔的因果关系。“还有很多同时性的因果关系的实例在‘较低层次上的微观现象导致了较高层次上的宏观特征这层意义上可以说是自下而上的。”因此,我们或许应该相信基于层级因果还原模式的生物自然主义理论是目前解决因果排他性问题最有希望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塞尔.心灵导论[M].徐英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 William Robinson: Epiphenomenalism,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ognitive Science, 2010(1).
[3] Jaegwon Kim: Philosophy of mind,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6.
[4] Jaegwon Kim: Blocking Causal Drainage and Other Maintenance Chores with Mental Causati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67 (1), 2003, 165.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物理主义视域下的因果排斥性问题研究”(HB15ZX004)。
作者简介:王佳,男,(1983.04- )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崔政,男(1982.01- )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