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分析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2019-02-11 13:06鲁金云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5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实践路径课程思政

摘 要:我国高校须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充分发挥所有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意识形态教育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分析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研究了由构建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与机制、促进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育人以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组成的课程思想建设实践路径,对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内在逻辑;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以及实践路径,对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所有课程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即以构建“三全育人”模式,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通过结合育人目标与育人过程,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建设是教育本质和时代发展逻辑的内在要求。

(一)立德树人教育内在要求

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明大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强调了大学教育中品德教育的首要性。我国古代教育名作《师说》中也写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提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首要是传道,其次才是受业和解惑。故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要传授专业知识和答疑解惑,更要担负起学生的人生导师职责,培养学生完善的品格,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道德良知且对社会进步有用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道路、政治安全,是根本性、全局性的工作。高校肩负着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重大使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和重要阵地,必须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高校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操养成、理想信念建立、完善人格塑造的核心课程,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主要途径。当前,全国各高校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力度的同时激励和引导广大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但长期以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存在明显边界,思想政治教育被认为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专业课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缺乏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没有很好有机结合形成大思政格局。为解决上述问题,高校须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机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三全育人”格局。

(三)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大学生在受教育活动中不断发挥、展示和提升学习能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特性的人才,为今后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打下坚实基础。课程思政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蕴含了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需真正向课堂回归站好三尺讲台,要求教师广大教师全面深入提高教书育人意识和能力,既要教好书也要育好人,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专业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大学生需更全面、深入和生动地从各类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汲取更全面、更丰富和更符合实际的营养,在提升自己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同时全面塑造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力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落实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需深入探寻和挖掘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资源,激活和发挥所有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实现“人人都是思政工作者,课课都是思政课”大思政格局。

(一)构建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与机制

高校党委领导课程思政建设,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加强顶层设计,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统筹安排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工作职责,对开展的课程思政进行指导和评估,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规划落实。一方面,在学校层面建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建立双组长责任制,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校纪委书记以及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承担直接领导职责,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党委书记任组员;在二级学院层面成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小组,学院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管理体系,细化分工,落实到人,形成责任链条。另一方面,学校配套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协调及保障机制,如党政联席会机制、督查整改反馈机制、通报问责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以整合学校各块资源通力合作,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合力,构建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二)促进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应提高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阵地和核心地位;再次探索和挖掘专业课程各教育教学环节中的思想政治原理和教育元素,抓准思政教育切入点,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自然融合,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同度和获得感,发挥专业课程协同育人作用。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须学习和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文和原理,夯实和加强的思想政治理论学术基础和水平,并紧密联系时代发展特征,让学生深刻、透彻理解和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原理和魅力。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走进思政课堂提升思政意识和启发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并加强与思政课教师合作研究,探寻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的映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国家时事政治和社会关注热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各环节。从学生内心诉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通过互动答疑,讨论交流,综合运用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采用互联网平台、微信、慕课等与时俱进教学方式提升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道业”兼修,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三)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促进和指引作用是高校实现课程思政建设重要保证。一方面,对于教师评价体系可分师德师风、课程思政化程度和學生接受程度三方面评价指标。师德师风评价可依据师德师风培训情况、教学工作达成情况、生评教情况、对学院和学生尽职贡献情况等综合评分。课程思政化程度评价可分备课思政化程度、授课思政化程度和课外思政化程度进行综合评分。学生接受程度评价可根据课程思政的学生成绩、对学生思想行为影响和学生喜欢程度进行综合评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评价体系可分平时成绩、实际综合运用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方面评分。平时成绩包括到课情况、课堂讨论情况、课后作业情况方面评价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表现。实际综合运用成绩包括写调查报告、专业能力应用和创新方案设计方面对国家战略政策的了解和体现。期末考试中增加课程涉及行业和社会实际问题,考核学生运用课程思政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要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要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

三、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也是对教育工作者使命的召唤,作为高校教师只讲好课程自身内容已远远不够。如何提升教师思政素养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全员协同育人格局,如何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如何培养出全面发展且能为社会贡献价值的人才,是高校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关心和思考的重大问题。基于以上问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大胆探索实践、总结分享经验、交流合作研究,以实现课程思政建设,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杨琳.高校课程思政应厘清的三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2019(5).

[3] 孙汝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与关联性研究[J].新西部,2019(15).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3.

作者简介:鲁金云(1988.03- ),男,浙江湖州人,中国计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政办公室,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实践路径课程思政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