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可以说是一场传播模式和传播形态的改革,和意识形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安全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挑战。在新媒体背景下,我们要明确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安全工作所要面对的新任务、新挑战以及新形势,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切实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挑战;应对措施
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经济有一定联系,可以自觉反映出社会上不同集团之间政治经济利益的概念和观点,是构成上层建筑的关键部分。而高校是各种人文思想,知识力量的汇聚地,同时还是意识形态交汇和产生的首要部位,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多媒体、互联网、智能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交流、社会舆论的主要传播媒介。尤其是伴随着微信、抖音、微博等多种社交媒体的兴起,政治形势和社会舆论都开始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新媒体应用最为广泛的大学生而言,新媒体的日益渗透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方向。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应对策略。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较传统媒体而言,更具自身特色。首先它的传播方式是多样化的,其次它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及时性强,最后还有一点就是互动性强,在线评论让用户及时反馈,成为公共平台,极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率[1]。
(一)新媒体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日益渗透提供了方便
西方敌对势力一直以来都在对中国进行不同程度的意识形态渗透,信息时代以后更甚,新媒体已经成为了西方文化扩张的主要手段,而高校则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目标。现今,西方敌对势力不断通过在网络上建立反动网站来大肆宣传不良舆论和政治谣言,借此诋毁我国文化,政治事物。除此之外,还利用新媒体大力宣扬西方意识形态以及文化制度,对刚入校,明辨是非能力差的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的确立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还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二)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和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相冲突
在社会主以传统媒体为传播媒介的时期,学生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大都通过广播、报纸、电视、大众宣传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迅速成为当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便捷方式,与此同时,信息的传播也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变成了双向传播,学生不但可以单方面接收信息,而且还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源头,创造信息、传播信息。逐渐凸显出了他们在意识形态中的主体地位。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是各种文化交流、意识形态、社会舆论思想的汇集地,对于主观意识形态,他们各执己见,会质疑、发难,不会轻易认可,因此,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和高校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相冲突。
(三)双向传播模式和高校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相不符
传统传播模式是单向传播,它的特点在于自上而下、高度集中,可以完全把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旨,并有效阻止不良信息的传播,高度维护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而较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打破了信息传递的垄断性和强制性,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递的主体,所有信息、资源都成了共享数据。除此之外,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各种思想意识都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主流意识的认可以及人生价值观念的树立,同时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人们的言论更加自由,从而降低了人们的道德自律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多方面提高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加强对不良意识的提抗力
新媒体素养就是指使用媒体的人员在接触、使用和理解新媒体时,所体现出来的自身素质和修养[2]。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在这方面进行的教育较少,从而导致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正在流失,这也进而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主流意识的能力减弱。所以,高校应该对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进行提高,增强对不良意识的提抗力。
例如,可以通过完善课堂课程的体系进行对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提高,高校可以通过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新媒体素质教学的计划,打造以新闻学课堂、新媒体技术应用课堂、传播课堂,并同时在讲课的时候穿插进去对新媒体素养的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体素质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学习到,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新媒体素养的目标;或者可以组织大学生媒体类社团,各大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媒体文化,组织大学生新闻社、记者团、校园电视台、广播台、网络通讯社等。通过积极参加这些活动使得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接受和驾驭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通过开展关于新媒体的主题活动,积极开展媒体知识竞赛、专家讲座、新闻人物进校园等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还能侧面提高大学生新媒体素养。
(二)加大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队伍的建设
当今社会是属于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新媒体的普及,新媒体意识形态建设也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模式,由此意识形态的工作变得更加严峻和严格。所以高校可以通过对新媒体意识形态队伍的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新媒体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3]。因此,一方面可以对队伍进行政治理论的培养和提高,加强人员对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学习,加强自身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新媒体和信息传播的学习,充分了解新媒体的特点,例如要熟练应用微信、QQ、微博、小红书、百度等新媒体。高校还要对团队进行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关于新媒体意识形态的培训。将培训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更好的掌握新媒体的发展规律,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意识形态工作团队,为高校自身的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人才方面的基础。
(三)要建立健全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制度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的防护能力
现在大多数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管理制度的不足[4]。因此要想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的控制能力、吸引能力和渗透能力,就要制定出一套严谨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要做到建设健全新媒体意识形态的工作机制的目标。新媒体作为意识形态中的未知变量,高校如果能把握好并能合理利用资源,将会对高校的意识形态的建设注入大量的能量和活力。所以,高校一定要做到将日常的管理和应急管理相结合,做到在突发事件出现时能及时处理和后续的跟进。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化。同时,高校也要加强对新媒体环境的把控,加强校园信息的传播管理制度,控制信息的内容,严格阻止不良信息的传播,保护校园文化的纯洁性,保护校园信息环境,增强校园意识形态的防护能力。
总而言之,现在由于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国社会和高校意识形态以及安全建设都有極大的冲击,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使意识形态的宣传和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在分析了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加强教育和引导,创建和谐文明的媒体型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夏永林,宋媛,李治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8):19-20+30.
[2] 郑洁,徐强.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J].学术论坛,2017,40(06):152-159.
[3] 包姝妹.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路径研究[J].经济师,2017(12):199-200+202.
[4] 杨美丽.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3):157-158+192.
作者简介:吴昱颖(1987.01- ),女 ,侗族,贵州贵阳人,本科,讲师,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