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飞 冉俐雯 杨兴鹏
摘 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以“强化学习体验、唤醒内部学习动机、注重学习实效”为研究目标,对高校共青团第二三课堂心理素质模块实践项目进行开拓性研究。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第二三课堂;心理素质
一、高校共青团第二、三课堂项目实施背景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指出: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整体设计高校共青团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实现共青团组织实施的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高校学生参与共青团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一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
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要要求、贯彻落实团十八大精神的必然举措,是持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深度融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纵深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不断完善学生发展服务体系、促进学生素质素养提升, 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
实施“第二課堂成绩单“项目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坚持融入人才培养大局。 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 充分发挥共青团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作用,使共青团第二课堂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坚持服务学生发展需求。 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面向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求, 构建科学、务实、 有效的共青团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三是坚持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优势特点,依托校内、校外资源等将共青团第二课堂打造成为鼓励学生政治锤炼、知识实践、技能拓展、素质养成的载体平台。四是坚持突出基层主体地位。以高校为实施主体, 鼓励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在内容设计、平台建设、工作实施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制度模式。
课程项目体系是共青团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基础。《意见》指出:课程项目体系是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基础。要紧紧围绕思想素质养成、政治觉悟提升、文艺体育项目、志愿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习实训、技能特长培养等内容设计课程项目体系。聚焦人才培养目标, 重学校历史传统, 结合第一课堂教学安排, 统筹设计共青团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 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融、 互补互促。要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模式, 对能够课程化的项目活动进行课程化设计, 制定教学大纲, 配备师资力量, 规范教学过程, 完善考核方式。
《西南交通大学第二、三课堂建设实施办法(试行)》[2]指出:第二三课堂范围涵盖校内课外的文化、科技、艺术、体育等各类活动,以及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课外实习实训等活动。西南交通大学第二三课堂项目按照类别设置七大模块,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艺术体验与审美修养、文化沟通与交往能力、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社会工作与领导能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从2014年起试点工作以来,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项目模块在学生中影响很大,受到学生的欢迎。心理素质项目模块在增强大学生情绪情感管理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全人格等层面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在第二、三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设计、组织和实施一系列心理素质课程项目体系,对于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认知潜能和心理适应能力,提升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在第二、三课堂心理素质模块项目运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实践研究
在高等教育领域,“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这个理念着眼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超越认知层面对于知识的单纯获取,通过教与学的过程,使学生获得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等多方面的综合成长,使个体成为具有特定优秀品质和禀赋的生命个体。杜肯大学威廉姆·巴伦内从心理学的视角,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转化为学生,赋予学生权利,让其更充分地参与,更好地被激发,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效果超越对孤立事实的死记硬背,强调高层次(由记忆、理解、分析到应用、评价、创新)的思考。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更好地激励他们承担学习责任和增强自我意识的教学方法[3]。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以课堂为载体,关注学生在课堂和课下学习中的整体成长的一种教学理念。这个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如何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主决定如何成长。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和西南交通大学“第二、三课堂成绩单”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在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高校共青团第二、三课堂心理素质模块实践项目时,充分考虑将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融为一体,针对学生的热点心理需求进行项目的内容和和流程设计,注重知识、体验和训练的一体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理论与体验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将知识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情境与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体验的丰富性和实践迁移性。在项目实施中,同时考虑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利用相关的图书资料、影视资料、心理测评工具、社会专家资源等各类形式补充和丰富项目。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小组(伙伴式)合作法、案例法、情景体验法、研讨法等有效手段,构建西南交通大学第二、三课堂心理素质实践项目体系,根据不同目标和主题进行项目设计,涉及到的训练手段包括:
A.小组(伙伴式)合作法,包括:任务选择原则的设计、任务确定原则的设计、责任负责制的设计、学习策略的选择设计等。
B.案例法,包括:案例的收集和筛选、典型案例的研究和开发等。
C.情景体验法,包括:体验情景的设计和开发,情景体验过程的具体实施和控制、如何突破情景体验实施过程中的困境等。
D.研讨法,包括:研讨内容的设计和开发、研讨环节的设定,如何将研讨环节嵌入整个训练中等。
根据参与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第二、三课堂心理素质实践项目个性化模块设計,并在实践过程中收集学生反馈、评估效果,并根据效果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设计,淘汰体验性较差的设计,形成一整套以学生为中心的、注重实训体验和实效的西南交通大学第二、三课堂心理素质模块实践项目体系。以下以部分开设课程为例,说明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高校共青团第二、三课堂心理素质模块实践项目的具体应用。
2019~2010年运用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西南交大共青团第二三课堂网上系统开设了一系列心理素质训练课程项目,主题包括: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压力管理、学业管理等,覆盖学生两百余人,在课后的调查问卷中,参与调查的同学有97.43%认为“主题贴合学生心理需求、能够吸引学生参与”、100%认为“课程设计目的明确、内容与目标相符合”、97.43%认为“内容形式丰富、很好激发参与积极性和兴趣”、97.41%认为“课程内容实用,对学习和生活有启发”、95.38%认为“在课程中愿意主动表达自己内心”、98.46%认为“课程整体范围较好,能够感到相互信任和真诚”。综合学生在课程项目中的表现和课后的反馈,可以认为,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的第二三课堂心理素质训练课程项目基本符合《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和党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要求,在增强大学生情绪情感管理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全人格等层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S].2018-07-03.
[2] 共青团西南交通大学委员会.西南交通大学第二、三课堂建设实施办法(试行).西交[2017]10号文件[S].2017-07-03.
[3] 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04).
基金项目:文章是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一般项目“第二三课堂建设与心理素质模块实践实训项目相互嵌入的研究”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高飞(1977- ),女,汉族,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冉俐雯(1984- ),女,汉族,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杨兴鹏(1980- ),男,汉族,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