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洞喻”中“灵魂转向”问题研究

2019-02-11 13:06巩向伟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6期
关键词:柏拉图

巩向伟

摘 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用“洞喻”划分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论证了可知世界才是“真理之路”。灵魂堕入肉体而腐化因此灵魂必须不断回头与转向,摆脱肉体与世俗的束缚,通过学习也就是回忆达到对理念的认识最终获得灵魂的解脱。柏拉图关于洞喻中灵魂转向问题是建立在其理念论基础之上的,某种程度上轻视了我们生存在其中的可见世界。

关键词:柏拉图;理念论;灵魂转向

一、“洞喻”中的意象——两个世界的划分

“洞喻”描述了这么一群囚徒,他们长年累月生活在洞穴中被锁链固定住头脚不能转向,只能面对一道矮墙并始终望向墙上的影像,“因此无疑,这种人不会想到,上述事物除阴影而外还有什么别的实在”(《理想国》)。直到某一天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到了洞外看到了各种全然不同的事物,更是看到了太阳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实在,而洞内和洞外就是意见与真理所处的不同世界。

(一)可见世界与“意见之路”

可见世界是可见不可知的,代指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是为我们的感觉所把握到的、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洞内的世界就相当于可见世界。洞内世界包含三个意象:墙壁上的投影、墙后过路者手举的木料石料等、洞口的火光,就相当于洞外世界的具体事物的倒影、具体事物、太阳。正如在柏拉图看来三张桌子中理念的桌子才是真实的桌子、现实的具体的桌子是理念桌子的摹本、画家笔下的桌子是理念摹本的摹本一样,洞内世界诸意象不过是某些理念的摹本或摹本的摹本,我们对它们形成的认识只能是想象或者信念,而这些都只不过是意见与真理相去甚远。

(二)可知世界与“真理之路”

一位囚徒走出了或被拖出了洞外,眼睛被耀眼的阳光刺痛因而他需要一个习惯的过程。他开始只能看水中事物的倒影、具体的事物,然后慢慢地可以认识太阳,明白“造成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主宰(《理想国》)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这个太阳”。太阳就如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知识和可知世界的主宰。在可知世界里,我们就能形成关于数理和伦理的知识,而不再是想象或者信念,更加接近真理也就是统御一切的善的理念。

二、“灵魂转向”的目标与困境

(一)灵魂转向的彼岸——可知世界

可知世界是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是跟灵魂“它本身一样高贵、纯粹、不可见的地方”(《裴洞篇》),“那里住着善良、智慧的神”(《裴洞篇》)。灵魂本该处于理念世界当中,由于灵魂堕入肉体使得先天的智慧被遗忘,认识能力也被感觉器官所蒙蔽走向歧途。灵魂从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追求真理和善,是一个痛苦漫长的过程,需要个人的努力和哲学家的引导。

(1)“太阳”与“善”。柏拉图在“洞喻”之前提到了“日喻”,洞外世界也没离开太阳即用可见世界里的太阳比作可知世界里的最高的理念“善”。在可见世界当中,眼睛通过照射在具体事物上的阳光形成视觉,获得认识;而在可知世界里,灵魂是知识的“眼睛”,灵魂通过思想和理智形成对真理的认识。

“太阳”就是柏拉图“洞喻”里的核心概念,是挣脱锁链的囚徒发现的真理,是世界万物真正的本原;“善”则是柏拉图理念论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可知世界里的主宰,是哲学家应该向往并积极追寻的事物。

(2)灵魂的上升与解脱。柏拉图认为灵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构成分别存在于头部、胸部和腹部,理性是统御激情和欲望的马车夫,灵魂转向首先要回归理性。灵魂转向的最终目的就是进入可知世界,回归纯粹与高贵,使得灵魂与神、智慧同在。“灵魂单独由自身察知的时候就进入那纯粹、永恒不朽、不变的领域,以自身的不易灵性为本”(《裴洞篇》),因此要使灵魂摆脱各种意见与偏见,尤其是身体感官的扰乱。

灵魂的上升与解脱是对“善”的追寻和把握,是对理念的理解和认识。灵魂本来拥有一切美德和知识,如柏拉图所言它无视我们现在称为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

(二)灵魂转向的困境

灵魂转向本身就存在着诸多困境,人们习惯了洞穴内墙壁上的投影,甚至“那些敏于辨别而且最能记住过往影像的惯常次序”(《理想国》)的囚徒获得名誉与各种其他奖励;除此之外即便有人灵魂得到解脱也必然会受到他人的非议和排挤,受到各式各样来自世俗的束缚,灵魂的转向是一个漫长又痛苦的过程。

(1)肉体对灵魂的束缚。“具体地说,在柏拉图哲学中,人的存在首先是肉体与灵魂的结合,而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柏拉图“洞喻”问题再认识》 林美茂),灵魂存在于人们出世以前,“灵魂是先就存在的,在获得人形之前就有,与身体分离,具有着心智”(《裴洞篇》)。而在人们出世之后,灵魂就堕入肉体被肉体所束缚。

首先肉体受贪欲、名利心的影响,使得人们“彼此较量天才,争取名位,日以继夜地用最大的卖命苦干企图攫取高高的权位和对世事的支配”(物性论),贪欲就像那匹没有缺乏教养的趋于兽性的马,蒙蔽理性和灵魂。其次灵魂堕入肉体,诸类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等成为认知的主要工具,灵魂的“眼睛”思想一定程度上被感觉所蒙骗,导致形成对对象的意见而不是真理。正如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认为哲人的使命就是“实践死亡”,灵魂在不断趋于脱离肉体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真理。最后灵魂作为不朽的东西与肉体的有朽形成鲜明对比,有形的肉体对无形的灵魂是一种限制和束缚。

(2)世俗对灵魂的束缚。世俗对灵魂的束缚主要体现在后知者对先觉者的排挤,是绝大多数认为“洞内世界”才是真实世界的人对极少数发现“洞外世界”即真实世界人的一种无知的否定。

柏拉图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视为城邦中唯一发现真理的人,是真正走向“真理之路”的哲学家,但却被所谓城邦民主制度所处死,这使得柏拉图对雅典民主制度十分地失望。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推崇贤人政治,经过层层选拔和各种教育让哲学家当王,即“哲学王”。在理想国的“洞喻”中柏拉图很明显说过得到真理的人不是独善其身的人,而是让获得真理的人从洞穴外再进入洞穴内解救无知的人,可想而知那是十分困难的。

三、洞喻中“灵魂转向”的启示

柏拉图将自己的理念论寓于“洞喻”之中,洞内世界与洞外世界分别代表可见世界与不可见的真实的理念世界,理念论是柏拉图的哲学立场;灵魂只有不断回头和转向才能避免执迷“投影”和“意见之路”,才能走出洞外发现、认识真理,认识最高的善,通往“真理之路”。灵魂本来是具有智慧的,而堕入肉体后才遗忘了知识,因而学习就是回忆的过程。灵魂达到纯粹境地需要克服诸多困境尤其是肉体和世俗的束缚,又需要通过教育来促使人们的灵魂转向。柏拉图的“灵魂转向”观建立在他的理念论之上,真理存在于彼岸的不可见世界,使得哲学高高地悬在了天上,对其学生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产生了影响。

(一)学习就是回忆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这在《裴洞篇》里有过相关的论证,即灵魂具备知识并排斥死亡。“真理性的理念最初潜在地存在于人的心中,学习就是唤起对它的回忆”,灵魂本来就是具备所有知识和德性的,灵魂附着于肉体收到躯体的干扰、污染,知识只是以沉睡的状态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正如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通过问答法一步步使人们靠近真理,这种天赋知识的观点发展出区别于知识从无到有的教育观点。

(二)对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的影响

柏拉图认为灵魂要想获得真理就得向可知世界转向,而我们存在于其中的可见世界不过是不真实的世界,这使得他的哲学高悬在天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于纯形式和纯形式之间的“实体”即具体事物才是我们要重视的对象,亚里士多德将第一实体界定为“不可述说一个主体且不存在于一個主体中”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恰恰被柏拉图轻视的可见世界的种种事物,某种程度上再次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

参考文献

[1]王珍.人的灵魂是不朽的、轮回的,学习就是对前世的回忆[N].中国民族报,2012-09-11(006).

猜你喜欢
柏拉图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知识与权力
柏拉图之灵魂观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关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研究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
柏拉图的椅子
行星猎手:“柏拉图”望远镜
柏拉图《法律篇》土地与农业法条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