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 肖平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必然要依靠外语人才提供的语言支撑和智库支撑。高校,尤其是语言院校应担负起语种人才培养的重任,积极探索出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路径。对语言国家深入研究是外语学习的必由之路,学哪个语言必须努力成为相关语言国家的政治、地理、经济、科技、文学、时政、社会等方面的“通”。用好语言的桥梁优势,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通过研究成果为社会发展、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高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使大学成为各级各类政府组织的智库。
关键词:一带一路;非通用语;国别和区域研究
一、加强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呼吁非通用语人才培养
2013年,中国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也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实施过程中,外语,特别是非通用语的战略支点作用日益显现,对该战略的整体实施和推进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与“一带一路”相关的60多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1652份,新签合同额391.1亿美元。“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为我国非通用语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重大挑战。
(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呼吁非通用语人才培养
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初期,国内精通外语的人才极其稀少,语言不通导致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贸易、文化教育、思想思路的不充分畅通,限制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深水期,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中国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只有高素质(不局限于听说方面掌握语言对象国的语言)的外语人才特别是非通用语人才,不仅仅能在贸易领域发挥作用,更能在思想、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文化基础之一。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呼吁非通用语人才培养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京、津均为国际化大都市,对外开放的程度和发达程度远远高于河北,河北为实现协同发展在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一直在努力,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京津的“人才虹吸”现象,推进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呼吁非通用语人才培养
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带来非通用语语言人才的巨大缺口。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在解读《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奥残会人才行动计划》时表示,“要办好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必须树立‘大人才观,以全球视野发现和遴选人才,注重引进与培养并重,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建成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队伍。”精通各个参赛国家的语言、熟悉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的外语人才非常紧缺,尤其是非通用语人才稀缺。
二、非通用语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响应国家的倡议规划和顶层设计,非通用语种的专业布局不断得到优化,《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共有非通用语种52种,截至2015年12月,据《中国外语非通用语种类专业建设和发展报告(2015)》统计,我国高校开设的外语非通用语种数量已经达到了70种,截至2019年4月非通用语种数量发展到95种。
《河北省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多渠道培养一批通晓国际惯例、会外语、懂管理、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为‘引进来和‘走出去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依托省内外知名院校,大力培养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深度参与国际商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培育具备国际眼光、精通跨国经营的高端专业人才队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们培养的非通用语种人才一定要是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思维的复合型语种人才。而要如何有效达成这一培养目标,在此以河北外国语学院为例进行研究。
(一)深入论证、科学布局非通用语种开设
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是关系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大局、关系学生个人的前途與命运、关系社会稳定的系统性工程,学习非通用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之培养周期长,且国际关系风云变幻,非通用语种人才的未来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非通用语种的开设一定要慎重,进行科学的论证,科学的布局。
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分年、分步骤部署需开设的非通用语,对于开设哪些非通用语种,应进行科学的论证,论证时需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一带一路”沿线涉及的主要国家的主要语种;(2)和中国经济往来密切的国家的语言;(3)和中国国际关系友好的国家的语言。
(二)“双轨双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
河北外国语学院创造了“双轨双专业”模式,在开设专业的基础上免费为本科学生开设一个非通用语。“双轨双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1、当前复合型非通用语人才无法满足中国“一带一路”推进的需求;2、避免以后非通用语人才培养过多,供大于需,让学生具备双专业立业,多技能走路。
“双轨”指办行业里的专业,学专业里的外语,非外语类的专业实行“专业+外语”模式,在学习专业的基础上加上专业外语的学习,大多数专业复合英语,有的专业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复合俄语、日语等;外语类的专业实行“外语+专业”模式,在学习外语的同时,设置专业方向供同学们选择。
“双专业”是在复合型专业的基础上,为每个专业量身定做一个非通用语种,非通用语种周学时10—12节,相当于学生在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又学习一个非通用语种专业,时刻为国家需要做好准备。这种形式很好将非通用语与专业复合,解决了非通用语种专业布点少,生源少,就业不稳定的问题,让学生的就业多条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