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早期下肢康复护理的应用有效性探究

2019-02-11 11:28张雨萱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步行肌力下肢

张雨萱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吉林 132011)

脑卒中指的是因脑血管破裂出血或阻塞引发的脑出血或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的急性病症[1]。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肢体无力、面部不对称、语言障碍等,部分患者甚至遗留严重肢体残疾。除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外,合理的康复训练指导对于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均具有重要意义[2]。在临床实际护理中发现,早期下肢康复训练的应用在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对于平衡、运动功能方面的改善[3]。该次研究以2017年4月—2019年4月为研究段,进一步探讨了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护理对于改善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该院诊治的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如何入选标准,包括:(1)诊断符合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均为首发性脑卒中;(3)均为一侧肢体偏瘫,但需排除:(1)合并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2)排除既往下肢骨折、骨关节炎、截肢、脊髓损伤等可能引起步行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为54例,其中研究组有男34例,女20例,年龄51~82岁,平均年龄(63.84±2.56)岁,脑卒中类型:脑出血15例,脑梗死39例,病灶部位:左侧31例,右侧23例;对照组有男32例,女22例,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63.23±2.49)岁,脑卒中类型:脑出血17例,脑梗死37例,病灶部位:左侧32例,右侧2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按照常规脑卒中护理模式护理,研究组则加强对患者的早期下肢康复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包括:采取良肢位摆放,并于每2 h后变换体位1次,常用体位包括患侧卧位摆放、仰卧位摆放、坐位摆放、健侧卧位摆放等,在进行良肢位摆放训练时需注意不同时机采取合适摆放训练方法,早期以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摆放为主,循环、按时、交替进行,随着患者病情康复,不断增强患侧位刺激[4]。后期可以坐位摆放康复训练为主,纠正患者摆放体位,并教会患者及家属摆放方法及技巧,其中踝关节维持中立位,以免发生内翻或趾屈[5]。如患者病情稳定,康复良好,逐渐加入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翻身运动、桥式运动、坐位平衡功能训练、坐卧转移训练、下肢负重、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训练等,40 min/次,1次/d,护理人员需于训练前解释不同康复训练的意义,以获得家属支持,并督促患者严格执行康复训练内容。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法评价干预前后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情况,其中不足50分为严重障碍,介于50~84分之间为明显障碍,85~95分为中度障碍,96~99分则纳入轻度障碍,功能正常为100分;

(2)肌力评价:采用手法测试分级标准中的Kendall百分比法对肌力进行评价,其中0为零,5为微,20为差,50为好,80为良,100为正常;

(3)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价,由易到难共计14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0~4分

5级评分法进行评价,最终平衡能力评分分为坐轮椅(0~20分)、辅助步行(21~40分)、独立行走(41~56分)

3种活动状态,其中40分以下的患者则预示跌倒风险较高。

(4)步行能力:采用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法(FAC)以0-5级评价对患者的步行恢复能力进行评价。0级即无法独立行走,至少需2人协助;1级需1人持续协助方可行走;2级1人间断协助便可行走;3级可独立行走,但需1人从旁监护;4级可独立平地行走,在上楼或斜坡时需协助;5级:步行及日常活动可独立进行。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及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或治疗后组间数据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统计结果分析

干预前,两组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运动功能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统计结果分析[(±s),分]

表1 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统计结果分析[(±s),分]

组别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n=54)对照组(n=54)t值P值14.52±2.34 14.97±2.52 0.818 7 0.415 5 28.46±3.16 22.37±2.82 10.566 4 0.000 0

2.2 2组患者腘绳肌、股四头肌Kendall百分比统计结果分析

干预前,两组腘绳肌、股四头肌Kendall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下肢肌力均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的腘绳肌、股四头肌Kendall百分比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肌力Kendall百分比统计结果分析(±s)

表2 2组患者肌力Kendall百分比统计结果分析(±s)

组别腘绳肌干预前 干预后股四头肌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n=54)对照组(n=54)t值P值46.52±2.41 47.37±2.74 1.711 7 0.089 9 77.24±5.36 62.81±3.25 16.916 5 0.000 0 50.46±2.65 51.23±2.71 1.492 8 0.138 5 72.47±4.82 61.40±3.64 13.468 0 0.000 0

2.3 2组患者BBS评分统计结果分析

干预前,两组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平衡能力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BBS评分统计结果分析[(±s),分]

表3 2组患者BBS评分统计结果分析[(±s),分]

组别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n=54)对照组(n=54)t值P值19.87±3.15 20.34±2.97 0.797 7 0.426 8 68.37±5.66 45.33±4.59 23.233 6 0.000 0

2.4 2组患者FAC步行能力分级统计结果分析

研究组FAC步行能力分级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的大脑功能发生严重损伤,早期康复阶段存在平衡能力差、承重困难等情况,该次研究中早期采取良肢位摆放,有助于抑制异常运动,减少下肢痉挛的加重或持续。此外,早期实施关节活动度训练,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保证患侧肢体的血供,避免营养障碍,对于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以及提高肌张力恢复效果,均有良好的效果,对于促进下肢功能恢复及减少脑卒中后后遗症也收效良好。早期运动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预防肌肉痉挛发生。早期的综合康复训练对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运动模式及自主运动功能的恢复,均有良好的效果[6-7]。该次研究结果显示,早期下肢康复护理实施后,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力、步行能力、腘绳肌及股四头肌肌力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腘绳肌及股四头肌肌力恢复为行走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强肌力训练对于改善平衡能力及增强膝关节稳定性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表4 2组患者FAC步行能力分级统计结果分析

综上所述,早期下肢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下肢功能,促进了行走能力康复,对于促进患者早日恢复日常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步行肌力下肢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从步行到奔跑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