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严冰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
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上较常见,其是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脑组织血供异常减低或者血供完全中断,引发脑组织及相关神经组织发生了缺氧缺血性病变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所造成的失语、偏瘫、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等症状。患者在经过相应的治疗后,大部分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极大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家庭压力和生活负担增加。为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改善患者下肢功能,该院采用了康复运动护理后,效果显著。该次就2017年5月—2019年1月为研究段,详细分析了康复运动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具体如下。
选取102例在该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该组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的相关标准,且均被确诊,在该院经过相应的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预计生存期在
6个月以上,接受研究时处于缺血性脑卒中后恢复期的患者。该组中排除合并其他影响神经运动功能疾病、合并心肝肺肾等功能不全、合并重症疾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发生过一次脑缺血、对该次治疗有禁忌证、合并精神系统疾病、合并意识障碍、有沟通障碍的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57~75岁,平均年龄(65.52±8.21)岁,Brunstrom分级:Ⅱ级29例,Ⅲ级21例,Ⅳ级1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56~76岁,平均年龄(66.01±8.59)岁。该次研究符合该院伦理学要求,患者及家属均对该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 给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人员取阿司匹林给患者口服,100 mg/次,1次/d,取瑞舒伐他汀钙片给患者口服,10 mg/次,1次/d,再取依达拉奉注射液给患者静脉注射,30 mg/次,1次/d,联合血塞通注射液给患者静脉滴注,0.4 g/次,1次/d。
观察组 给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运动治疗。从发病第3天开始,治疗人员对患者开展康复运动治疗,注意治疗要循序渐进,从床头坐起训练开始,15 min/次,2次/d;从第4天开始,指导患者开展步行训练,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指导其从搀扶到拐杖再到脱离器械行走训练期间先行站立训练,以5~10 min/次为宜;然后行从搀扶到拐杖再到脱离辅助器械的行走训练,此期间以30 min/次,2次/d为宜;然后在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行低俗平板训练,以30 min/次,2次/d为宜;之后指导患者行矮台阶单步往返训练,注意单个台阶的高度不能高于15 cm,台阶以3个为宜,指导患者先将健肢抬起踩到第一台阶上,身体上去后,再将患肢抬起,缓慢站立上去,再回到原地,反复地在第1个台阶上进行单肢上下训练,再进行两肢体训练。以同样的方式在第2和第3个台阶上进行训练,逐步回到原地。在训练过程中,治疗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等变化情况,如发现患者训练时心率超过最大心率的90%,应嘱咐其先休息5 min,同时补充水分。出院指导,出院前,治疗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为患者制定详细的出院后家庭康复运动方案,详细告知其康复运动的方法及家属辅助的方法。需注意的是,在行康复运动治疗期间,要以患者耐受为原则,院内康复由康复师保护,并辅助其开展辅助运动,家庭中的康复运动则需要在其家属的保护辅助下完成,避免发生运动伤害。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下肢肌力与活动功能、生活能力与平衡能力等评分情况。依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关于肢体阶段相关标准进行,当患者下肢Brunstrom分级提高2级及以上,下肢症状明显改善为显效,当患者下肢Brunstrom分级提高1级,下肢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当患者下肢症状无改善为无效。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傅格—梅尔氏(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状态进行评估,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下肢肌力进行评估。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用均数±标准差(±s)和[n(%)]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94.12%)高于对照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下肢肌力评分、FMM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下肢肌力评分、FMM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是观察组改善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s),分]
组别时间下肢肌力评分 FMMS评分观察组(n=51)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对照组(n=51)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t值*P值4.18±1.10 1.41±0.40 12.626 0.000 4.20±1.09 2.03±1.58 15.114 0.000 5.325 0.024 10.69±3.39 30.02±3.84 17.339 0.000 10.66±3.41 23.88±3.57 24.361 0.000 6.269 0.017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病情进展的过程中,患者的脑组织、脑神经等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会导致机体相应的功能出现障碍,严重的还会致残、致死。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还具有重新构建性,得到一定条件后,部分神经元系统会再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神经损伤的代偿与修复提供了良好基础。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与脑组织均表现为缺血、缺氧性病变,实际上没有机械性损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2周~6个月是患者恢复期,在此期间,也是患者向后遗症过渡的阶段,也是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黄金阶段,在此阶段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患者下肢肢体功能恢复。
目前,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主要方法有针灸治疗、药透治疗、按摩治疗、电刺激治疗、神经营养治疗、Bobath治疗、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治疗等,其虽能促进患者下肢肌肉轻微收缩,达到改善患者下肢局部微循环的目的,增强下肢自主生活能力,保证其肢体的协调性。但治疗效果欠佳。康复运动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能有效促进患者受损的神经系统进行重构,进而对出现损伤的神经进行修复,促进患者肢体正常活动功能的恢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理不适、心理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坚持锻炼的行为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了康复运动的临床效果。该院近年来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开展了康复运动治疗,避免了畏难情绪、过度劳累、痛苦等事件的发生,因此,患者也更容易接受。治疗人员在出院前,为患者制定家庭康复运动方案,详细的指导患者家属进行辅助和保护,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上监督患者持续地进行康复运动,提高了康复运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景福权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经过治疗后,观察组下肢肌力评分、FMM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税丽娟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其实施康复运动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肌力情况及活动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建议将其推广在更多的临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