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梅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山东济宁 272100)
临床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因为患者血糖不稳定而引起的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疾病[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使患者出现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所以采用合理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合理地控制疾病发展。鉴于此,该次以2016年5月—2019年1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5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该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内容,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以到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52例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6例)、研究组(n=26例)。具体筛选条件如下。
纳入标准: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患者均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加该次调查,签署调查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资料不全者、有血液疾病史、精神疾病史者;对该次调查不配合者。
针对研究组及对照组进行数据描述如下:研究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35~70岁之间,平均年龄(52.5±5.8)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7.5±2.2)年;对照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36~70岁之间,平均年龄(53.0±5.7)岁,病程1.5~14年,平均病程(7.8±2.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即予以患者降糖药物进行治疗,指导患者日常饮食注意事项。
研究组:采用甲钴胺片+依帕司他疗法,予以患者甲钴胺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865),给药方式口服,1次/片,3次/d,按照患者的症状与年龄适当的增减用药剂量,联合使用依帕司他(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43229)通过口服方式给药,口服,1片/次,3次/d,在饭前服用。
(1)观察患者的糖代谢指标,其主要包括:FBG(空腹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指标)、P2HBG(餐后2 h血糖)。
(2)神经传导速度:内容包括正中神经传导速度、腓神经传导速度。
使用版本为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52例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神经病变患者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使用[n(%)]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两组差距,以(±s)表示临床各项指标等计量资料,t检验两组差距,如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HbA1c(5.33±1.31)、P2HBG(8.17±2.55)、FBG(5.27±1.11)各项血糖指标优于对照组的HbA1c(8.31±1.33)、P2HBG(10.41±2.67)、FBG(7.61±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糖代谢指标(±s)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糖代谢指标(±s)
组别HbA1c(%)P2HBG FBG对照组(n=26)研究组(n=26)t值P值8.31±1.33 5.33±1.31 8.140 0.000 10.41±2.67 8.17±2.55 3.094 0.003 7.61±2.17 5.27±1.11 4.895 0.000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为(49.13±8.97),腓神经的传导速度为(44.67±9.17),比对照组患者的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44.03±7.61),腓神经的传导速度(39.43±8.05)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神经传导速度[(±s),m/s]
表2 神经传导速度[(±s),m/s]
组别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 腓神经的传导速度对照组(n=26)研究组(n=26)t值P值44.03±7.61 49.13±8.97 2.211 0.032 39.43±8.05 44.67±9.17 2.190 0.033
近些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呈现上升的趋势,全球糖尿病人群已在3.5亿人以上,在糖尿病发病人群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占比较高,已成为当前社会重点关注的病症[2]。所以对该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是一项重要内容。糖尿病神经病变及血管病变是使患者引起糖尿病足的主要因素,长期高血糖使患者出现神经病变及周围血管发生病变,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的相互影响下而出现糖尿病足病,其主要包括足溃疡、皮肤损害、足趾疾病等[3-4]。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病变通常会使得足部感知降低或缺失而增大意外风险的概率。神经病变与周围血管病变相结合,使患者的身体免疫力逐渐下降,即使出现轻微外伤,也会使患者迅速出现感染、溃疡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和非周围血管神经病变患者对比,伴有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其截趾、截肢的危险性超过两倍,而患者在截趾、截肢后的5年存活率小于30%。所以。对糖尿病足患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早期预防及治疗是一种重要内容,对高危患者实施合理的干预方式对帮助患者降低溃疡率及截肢率具有重要意义[5]。由此能够看出,应加强对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早期防治。以往临床上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时,大多以常规疗法进行治疗,如仅单一使用降血糖类的药物进行治疗。由于常规疗法效果不佳,医学界仍在持续寻找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法。糖尿病足神经病变和多种危险性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所以应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而血管病变和代谢紊乱是引起糖尿病足神经病变的主要因素,因此,应根据病变实施针对性的检查,以早期发现患者病变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干预计划,从而延缓或避免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发生。
甲钴胺+依帕司他对提升该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甲钴胺可在人体中转换成为轴索结构蛋白的输送载体,对提升蛋氨酸合成的酶活性,抑制神经阻滞异常兴奋传导具有积极作用;依帕司他是一种非竞争性、典型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在对活性控制的同时,有效的改善神经传导功能,防止神经阻滞产生恶性变化,从而使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提升,对帮助患者改善病症有重要的意义。该次实验数据表明,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HbA1c、P2HBG、FBG各项血糖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神经传导速度比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在对糖尿病足周围神经血管神经病变治疗中,采用甲钴胺+依帕司他,对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提升神经传导速度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于糖尿病患者,也可采用合理的预防措施,从而帮助其避免足周围神经血管神经病变的发生。具体的预防措施如下:为糖尿病患者积极的宣教有关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预防糖尿病足周围神经血管神经病变的发生[6-7];做好自我保健,合理控制饮食,适当的运动;定期做血糖监测,确保血液可稳定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8]。
综上所述,采用甲钴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足周围神经血管神经病变,可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提升神经传导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