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向珍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医院,宁夏固原 756299)
下肢骨折作为机体常见外伤性病症,因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使之在高能量损伤下会引起骨折现象。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由于躯体机能的下滑,骨密度随之下降,易诱发骨折事件。特别是在下肢骨折中,长骨骨折发生率极高,但也不容忽视粗隆间骨折在下肢骨折中的占比,且在软组织少、血供障碍等条件下,增加临床治疗难度。目前,下肢骨折是以髓外钉板固定术、髓内固定术为主,但二者对比疗效尚未明确[1]。该课题抽取该院2014年10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探讨髓内固定术在老年下肢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现将报道总结如下。
该课题抽取该院收治的10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且均为粗隆间骨折,随机纳入A组(n=50)和B组(n=50)。A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7:23;最小年龄为64岁,最大年龄为82岁,平均数为(75.3±2.5)岁。B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4:26;最小年龄为65岁,最大年龄为83岁,平均数为(76.4±2.3)岁。数据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标准:均满足老年粗隆间骨折确诊标准,且于该院择期施行手术治疗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者;合并多发伤者;患肢存在其他疾病既往史、手术史者。
入院时患者施行皮牵引制动和内科基础病症治疗。A组采用髓外钉板固定术,常见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倒打Liss钢板。B组采用髓内固定术,即对患者予以硬膜外麻醉,牵引床牵引闭合复位,常见PFNA,以大粗隆顶点前中1/3交界处开口,插入导针,扩髓置入髓内钉,根据股骨颈前倾角置入主钉,远端锁定,关闭切口[2]。
对比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即治疗效果包括治疗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前者涉及出血量和愈合时间,后者涉及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心理情绪、总体指标;不良反应包括骨折未愈合、疼痛异常、活动度未恢复[3]。
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为参照,对该文涉及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予以统计处理。前者用(±s)表示,组间数据施行t检验;后者用[n(%)]表示,组间数据施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出血量为(396.16±21.36)mL,愈合时间为(23.16±1.74)周;B组出血量为(183.26±20.38)mL,愈合时间为(21.49±1.84)周。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92 1/4.662 9,P<0.05)。
B组生活质量评分较优于A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分]
表1 对比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分]
组别自理能力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情绪 总体指标A组(n=50)B组(n=50)t值P值7.22±0.19 8.24±0.13 31.329 0<0.05 6.99±0.20 8.23±0.14 35.915 6<0.05 7.12±0.50 8.17±0.23 13.490 3<0.05 8.30±0.09 9.13±0.23 23.762 8<0.05 7.69±0.11 9.18±0.05 87.195 6<0.05
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8.00%,B组为4.00%,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n(%)]
下肢骨折是现代医疗中常见创伤性骨折,依据骨折类型可纳入长管状骨骨折,即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尤其是在老年群体中,下肢骨折发生率更是显著提高。目前临床治疗是以骨折固定为主,如髓外钉板固定术作为常见治疗方式,虽疗效较佳,但会引起下肢骨膜损伤,对机体术后恢复造成影响,甚至还会提高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髓内钉固定术则为现代新型治疗方式,是以保持骨折端均匀受力为前提,增强机体抗旋转、抗折弯能力,预防剪扭应力带来的二次损伤[4]。
若要更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还应在术后要求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具体为以下内容:(1)全身功能锻炼。应依据患者健康状态、骨折部位和手术完成效果、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对全身功能锻炼方案予以调整。常见扩胸,同时深呼吸,2~3次/d,6~10组/次;挺胸,以头部支撑为前提,抬背但确保臀部紧贴床面;抬臂、健侧屈曲等锻炼中,应以双肘为支撑。若为老年患者,次运动时间应为8~15 min,2次/d,禁止疲劳,若患者体质偏弱更应减少运动次数和时间。(2)股四头肌锻炼。由骨折之日起直至骨折愈合,每日应均施行股四头肌锻炼,次运动时间为8~20 min,各动作持续时间为5~10 s,反复运动。(3)并发症预防。对于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多面临褥疮、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现象。①褥疮作为长期卧床群体中常见并发症,尤其是年老体弱群体中,于基础护理的前提下,可定期协助患者翻身,详细检查受压部位变化情况,必要时应予以局部按摩。②指导患者保持饮食结构的合理性,多饮水,排尿期间可对腹部予以轻压,促进膀胱残余尿的排出[5]。
该课题研究可知,A组出血量为(396.16±21.36)mL、愈合时间为(23.16±1.74)周,B组为(183.26±20.38)mL和(21.49±1.84)周,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生活质量评分较优于A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8.00%,B组为4.00%,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该数据结果和冯启宏[4]学者研究结果相似,即髓内固定组愈合时间为(21.51±1.86)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8%;髓外固定组愈合时间为(23.14±1.72)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7.0%。而在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中,髓内固定组各项指标较高于外固定组,如自理能力评分,髓外固定组为(7.24±0.21)分,髓內固定组为(8.22±0.11)分;心理情绪评分,髓外固定组为(8.32±0.11)分,髓内固定组为(9.11±0.21)分。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髓内固定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既可增强治疗效果,还可预防或降低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