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磊,凌英
(1.平邑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山东平邑 273300;2.平邑县平邑卫生院,山东平邑 273300)
口服避孕药(Oral contraceptives,OC)是育龄期女性的常用避孕措施,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则是OC的主要并发症之一[1]。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育龄期女性血栓发生率较低,而其中OC使用者的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使用者,另有研究发现OC诱发血栓的风险与服药时间及雌激素水平相关[2]。而DVT引发肺栓塞继而导致死亡的发生率可接近40.00%,因此探究OC与DVT的关系非常重要[3]。基于此,该研究为探究OC与DVT的关系,选取2013年9月—2017年9月使用OC及同期未使用OC的育龄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研究OC对其下肢凝血功能及血栓发生率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选取该院领取并使用OC的育龄期妇女76例为观察组,年龄25~38岁,平均年龄(30.25±3.84)岁;产次0~3次,平均产次(1.88±0.46)次。纳入标准:经查询病史,询问个人生活习惯并结合身体检查及药敏结果判定符合使用OC条件;具备随访条件;处于非哺乳期。排除标准:未按药品说明书使用OC;选择非短效OC。另选同期未使用OC的育龄期妇女6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29.89±3.97)岁;产次0~3次,平均(1.79±0.52)次。统计学比较两组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有可对比性。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观察组均使用屈螺酮炔雌醇片 (批准文号:J20171071,规格:3 mg:0.03 mg)。屈螺酮炔雌醇片使用方法:月经第1 d开始用药,在服用第一盒药的最初7 d内,加用屏障避孕法,并按包装所标明的顺序,于每天约同一时间服用1片,连续21 d。第一盒服用后停药7 d,第8天开始服用下一盒。最少服用2盒,具体遵医嘱,若服药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治疗。
(1)凝血功能:于使用OC前、21 d后(1盒后)、49 d后(2盒后)采集观察组肘静脉血5 mL,对照组仅采集一次肘静脉血5 mL,置入含有枸橼酸钠试管内,进行血浆分离,采用贝克曼ACL7 0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其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2)DVT发生率:记录观察组使用OC期间DVT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与使用OC前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 d后观察组TT、APTT短于使用前,49 d后观察组TT、APTT短于21 d后,FIB高于21 d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DVT发生率
观察组用药期间出现DVT发生率为0.00%(0/76)。
OC为国内育龄期妇女常用避孕方式,尤其是宫内节育器放置失败的人群使用OC的比率更高。相关机构统计结果显示,全球约有一亿育龄期妇女使用OC,仅美国的OC使用率高达80.00%,亚洲使用率相对较低[4]。相关文献指出,OC致血栓疾病的风险约为3~15/10 000,故掌握OC使用与血栓疾病的联系进而降低血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5]。
该研究选用的屈螺酮炔雌醇片为目前最常见的OC之一,因此该研究选取服用此药物者作为研究对象,此药物中含有一定雌激素与孕激素。已有大量研究指出,OC对凝血的影响主要与雌激素相关,肝脏内的雌激素可影响机体凝聚/纤溶平衡[6]。正常情况下,机体内天然凝血抑制因子具有维持并调节凝血与纤溶环境平衡的作用。雌激素可提高FIB、凝血因子(Ⅱ、Ⅶ、Ⅹ等),降低抗凝血酶,从而使凝血功能出现亢进状态,这就是OC诱发DVT的主要机制[7]。此外,雌激素可增加蛋白C、减少蛋白S,进而促进血小板聚集,与此同时,雌激素还可增强血小板对胶原蛋白Ⅰ、Ⅲ以及纤维结合蛋白的粘附性。而OC中含有的孕激素可增加静脉扩张性及容积,降低血流量,若使用者有血栓形成倾向,则易致静脉血栓或淤血。同时OC可促使抗雌抗体、孕激素抗体合成增加,破坏血管内皮,进而影响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雌激素与孕激素均可降低血液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的活性,而此物质是存在于机体循环系统的抗凝聚剂,在凝血早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使用OC前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明显无差异,21 d后观察组TT、APTT短于使用前,49 d后观察组TT、APTT短于21 d后,FIB高于21 d后。整体看来,观察组TT、PT、APTT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而FIB呈上升趋势,表明OC服用的时间越长,凝血指标变化越明显。而在该研究所选取的时间段内,未出现DVT患者,而柏志斌[8]等研究结果显示OC为引发DVT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原因可能与该研究观察组患者筛选有关,该研究中使用OC的育龄期妇女在使用OC前均经全面检查确认不存在相关禁忌证,并全部遵从医嘱,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服用,说明虽然OC存在一定诱发DVT的风险,但只要科学使用OC,便可降低OC诱发DVT的风险性。
表1 对照组与各时间点观察组的凝血功能比较(±s)
表1 对照组与各时间点观察组的凝血功能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与使用前观察组比较,b P<0.05;与21 d后观察组相比,c P<0.05
组别时间TT(s)PT(s)APTT(s) FIB(g/L)对照组(n=60)观察组(n=76)-使用前21 d后49 d后14.23±2.06(14.35±2.01)a(13.64±1.84)b(12.97±1.12)bc 13.08±1.87(13.15±1.75)a 12.67±1.59(12.21±1.45)b 30.45±4.58(31.25±4.25)a(29.67±3.34)b(27.37±3.85)bc 3.01±0.78(3.04±0.71)a 3.25±0.65(3.49±0.61)bc
综上所述,OC可缩短育龄期妇女TT、PT、APTT时间,并提升FIB水平,即改变育龄期妇女凝血指标,增加DVT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