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琴
(天祝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甘肃武威 733299)
当前,在环境、个人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疾病发病率在不断提高,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于妇女来说。临床上妇女常见病症较多,如子宫内癌、阴道炎、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均需要使用妇产科手术进行治疗。要知道,此类疾病均属于生殖系统类疾病,在手术后必然要有较长的恢复时间,但在恢复护理期间,因患者长期卧床,导致其下肢静脉血液流通不畅,易出现凝结进而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伴随有肿胀及疼痛感,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生命安全,此外,除下肢深静脉血栓外,还有一定可能出现出血、肺栓塞等并发症,使患者面临二次伤害。为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应加强对患者的针对性护理,通过日常护理、康复训练等来降低静脉血栓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该文围绕对妇产科术后患者预防并发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该次对照实验中,共有64例研究对象,均为患有妇科疾病,且已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入组前,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配为了使用常规护理的参照组和使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每组32例患者,且患者除本身妇科类型疾病外,不存在其他临床病症及精神类病史,家属已在相关知情同意书中签字。研究组中,患者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51岁,平均年龄(42.38±2.17)岁;参照组中,患者年龄在29~44岁之间,平均年龄(38.28±1.19)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适当为患者进行翻身、按摩等,每天均要对手术创口进行清洁、消毒,若患者出现紧急情况,应及时采取在紧急预案,并通知主治医生。
研究组与之不同,需要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护理开始前,要针对每一例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具体如下,(1)药物预防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技术发展极为迅捷,药物类型繁多,对于妇产科手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应以抗凝药物为主。要知道,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征象便是血液凝结成栓,导致流通不畅,因此,采用抗凝类药物具有较强的针对。首先,应对患者注射小剂量肝素,肝素是临床常用抗凝类药物之一,效果较好,为提高预防效果,应在妇产科手术前为患者注射5 000 U,并与术后12 h再次注射5 000 U。其次,除小剂量肝素外,还应为患者使用低分子量肝素,与常规肝素相比,低分子量肝素在安全性方面有较好的表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还可以为患者口服香豆素等抗凝类药物[1]。最后,除为患者使用各种效果较好的抗凝类药物外,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增加抗血小板类药物及溶栓类药物,前者可以选择阿司匹林,后者选择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栓的形成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血小板的无节制滋生,导致血管内形成粥样硬化,使用抗血小板类药物能够缓解血小板的凝结,而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能够对已经形成或者快要形成血栓的粥样血液进行溶解。总之,通过药物来进行素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相对较好。
1.2.1机械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 首先,机械物理疗法比较先进,主要是通过各类专业器具来促进患者下肢血液的流通,进而避免血栓的凝结成栓,目前,主要是为患者穿戴间歇性充气长筒靴,并在皮肤周围配合弹力长袜,在穿戴完毕后,通过气体的压力、弹力袜的弹性来辅助患者的下肢进行被动性的康复训练,将其应用到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效果[2]。其次,若患者身体情况恢复至较好的阶段时,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鼓励其进行主动式的康复训练,在逐步恢复运动功能的同时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前期可以由护理人员辅助患者做下肢屈伸、内旋、外旋等,并鼓励患者在自我锻炼,保持在20 min内,随着患者身体功能的不断恢复,应让患者进行下床活动,循序渐进的促进患者的康复。
1.2.2 心理护理 在对妇产科疾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极为重要,若患者长期处于消极状态下,对其康复极为不利。妇科疾病患者因身体不适到院检查后被确诊为妇科疾病,心理多少会出现焦虑、抑郁、无助等负面情绪,尤其是对于比较年轻的患者来说,此时,心理护理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交流,循序渐进的拉近双方的距离。首先,在与患者沟通之前,护理人员要详细翻阅患者的病历报告,在了解情况制动与患者交流,向其讲述手术治疗方式的优点,或者是相关康复案例,如过去某一例患者患有子宫肌瘤,在全面检查完毕后通过子宫肌瘤剔除术治愈,且术后情况良好。通过对患者讲述康复案例,能够让患者提高自信心,同时,护理人员应以聆听为主,注意患者的神态变化,对其遭遇表示理解,长此以往可以建立长效的朋友关系,进而有利于疏导患者的心理状态。其次,在手术开始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鼓励,并嘱咐患者术前禁食、禁饮,保持充足的休息。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在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同时协助主刀医生完成手术。最后,术后患者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适感及疼痛感,盲目的认知可能会使患者对手术的效果产生怀疑,而护理人员则需要面带微笑,保持温柔的语气与患者交谈,有问必答,稳定患者情绪[3]。
1.2.3 饮食策略 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及术后饮食禁忌来制定饮食方案,患者在术后应以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补充为主,多饮水,切记不能食用辛辣刺激类食物,可多餐少食。此外,深静脉血栓主要是血液淤积,对此,可以食用羊肉汤、桂圆等温热性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患者通经活络。
1.2.4 并发症护理 妇产科疾病患者在术后,易出现相关并发症,如肺栓塞、下肢浅静脉血栓、淋巴水肿、慢性淤血性溃疡等。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呼吸道情况,若出现堵塞,应及时协助患者保持俯卧,拍打后背,或者采用人工排痰的方式来进行呼吸道疏通。如若患者已经出现静脉血栓,应将患肢抬高。患者在身体恢复至较好状态并出院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用药、饮食方面的指导,并定期上门随访或通知复查。
该次实验的观察指标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为准。
实验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以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使用[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研究组,出现1例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12%);而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的参照组,出现2例出血患者,1例肺栓塞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37%),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常见于术后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此类患者在接受手术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恢复身体,而在该时间段内,由于四肢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血液流通速度会逐渐缓慢化,并逐渐演变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也会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严重时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患者在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后,一般会采用以药物治疗为主的保守治疗方法,如使用抗凝类、溶栓类、抗血小板类药物,并增加康复训练或物理疗法。
据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最佳防治方法便是预防。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如是否存在血栓病史、是否存在引发血栓的高危因素等,在详细了解情况后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该次实验中,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中应用了药物预防,为妇科手术后的患者使用抗凝、抗血小板、溶栓等类型的药物;使用充气长筒靴、康复训练等物理疗法,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方式,较之常规护理方式来看,大大提高了护理针对性。
就该次实验结果来看,研究组的深静脉血栓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0%,并发症方面出现1例出血患者,发生率(3.12%);而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的参照组,出现2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6.25%),此外,出现2例出血患者,1例肺栓塞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37%)。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妇产科术后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并发症的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