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惠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0)
骨科病人多种多样因各种原因受伤,患者不仅承受身体与精神痛苦且一定程度上给自身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因此,需要給与患者相应治疗以外,还需要给与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从而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病情[1].临床护理路径为多学科综合护理模式,医护人员根据某种疾病的患者行临床治疗和护理,并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计划[2]。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措施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降低护理资源浪费,临床的康复效果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得到有效提高,现对上述情况做详细介绍。
选我科股骨颈骨折行治疗88例病患,时间范围为2017年5月到2019年1月。纳入标准为:①年龄范围为50到85岁;②经临床检查均确诊为股骨颈骨折在创伤骨科行治疗;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6:18,年龄为50到85岁,平均67.5岁。和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5:19,年龄为51岁到82岁,平均66.5岁。经比较后,两组患者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常规组44例)创伤骨科患者行一般护理干预并严格遵循医嘱。研究组44例创伤骨科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报告如下。
1.2.1 先进行临床护理路径表制定,在本科室主任带领下组织科室护理人员成立临床路径小组,小组成员要求(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并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根据护理标准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路径内容包括:患者各项检查、从入院到出院各项护理指导及健康宣教内容等运动康复指导。在护理路径开展工作中,要求护理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护理工作人员提前发放护理路径表给患者或者将护理路径表粘贴在病人随处可见的地方,方便患者提前了解护理内容,提前宣教。促使患者有效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得到患者理解和信任。
1.2.2 术前护理干预。手术开始前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要求行护理内容,包括术前协助患者做各项检查,交代给患者和其家属手术中要注意事情及术中配合医生情况。给予患者做相应心理辅导促进患者配合度,也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手术成功信心,提高护理满意度。
1.2.3 手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根据临床路径要求帮助患者找合适体位摆放。心电监护是术后必不可少,心电监护目的是为监测患者心脏电活动和生命体征变化,且护理人员要记录患者伤口渗血情况,正确及时评估患肢足背动脉、末梢循环及肢体肿胀程度,给予饮食营养指导、按路径每天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功能康复锻练。
1.2.4 疼痛护理。舒适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改善人们的心情,因此,要给术后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温馨的病房患者,这样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感。正确的体位护理,也能有效降低术后疼痛感,术后患者正确体位应该是将患肢抬高。对于像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这样的患者,患者体位要保持中立位,腿中间要放置梯形枕,防止患者双腿活动。注意力转移(如听一些患者喜欢的音乐等)也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感。
统计两组数据,并分析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以及观察患者术后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情况,并分析护理满意率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评分,评估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及健康教育掌握程度,满分100分,>85分为护理很满意,掌握健康知识;65-85分为护理满意,部分健康知识掌握;<65分为护理不满意,健康知识未掌握;满意度=很满意率+满意率。
2.1 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为(研究组46.12±3.1)(观察组27.00±4.11);住院时间是(研究组7.11±1.61)(观察组9.81±1.41);和住院费用(研究组5876.1±1100.3)观察组(7799.1±1254.3)研究组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高于观察组,且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研究组24例非常满意;19例满意,1例不满意。观察组15例非常满意,24例基本满意,5例不满意,研究组护理度高于观察组。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中2例,出现并发症;观察组中出现9例出现并发症。研究组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骨科手术特别是创伤大的手术术后都会有严重疼痛,影响患者的康复,同时有很多患者害怕手术后疼痛而推迟或拒绝手术,使病情加重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2]。术后疼痛还会影响到患者正常睡眠,扰乱患者睡眠时间,使睡眠质量下降,从而会使患者的情绪受到影响,容易产生焦虑烦躁心理。有效的术后疼痛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术后康复。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以及深化整体护理的护理工作模式。其中心是“以患者为中心”[3], 该护理措施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鉴于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诸多优势,临床应用广泛,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