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贤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和农耕历史造就了乡土社会,也造就了各种形态的村庄。其中,众多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村庄布罗华夏大地。村庄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立脚点和必须改变相关内容和形式的地方。认知中国的现实和历史,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了解村庄,这是构成国家变迁的起点和底色。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其重要的方式,就是开展调查,了解村庄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状况。
2008年前后,中央民族大学刘永佶教授计划以村庄调查作为根基,从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选一、二个典型村庄,共一百个左右村,对其深入调查,每村撰写一书,为中国民族经济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参考。2010年12月,刘永佶教授希望三峡大学何伟军教授课题组在完成《资丘村(土家族)调查》的基础上,再选取一个苗族村庄进行调查。经过多方比对筛选,何伟军教授最终确定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高罗乡苗族村寨小茅坡营村作为调研对象,《小茅坡营村(苗族)调查》(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即为最终研究成果。
本书将小茅坡营村作为调研对象,以村庄、农户和农民作为三大调查板块,考察了小茅坡营村的自然状况、传统农业、打工经济、学校教育、苗寨文化与艺术,呈现了小茅坡营村的经济发展、风土人情、民族特色,提出了针对该村资源相对贫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改善建议。通读全书,感觉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展示出典型的民族风格。
该书高度注重立足客观事实,选取典型村庄,充分利用历史文献以及地方志等原始资料,甄别和借鉴参考前人研究的有关成果,完整叙述了小茅坡营村的前世今生。在叙述中,选取的村庄具有典型性。典型民族风格的反映,坚持历史第一性,逻辑第二性。逻辑是对历史的描述与反映。追溯至乾嘉年间,苗家人从湘西迁徙至此高罗乡。高罗乡,地处武陵山脉的湖北省宣恩县南部,是一块存在了千百年历史的土庙故地。小茅坡营村,目前是湖北省境内唯一保留苗语的苗族村寨。三百多年来,小茅坡营村仍然保留着与族源地同形同质的文化特征。在村内,使用苗语交流,对外界采用汉语交流。苗族先辈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他们意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保存苗语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苗语的完整保留,使得小茅坡营村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也加深了苗家儿女对苗文化的高度认同。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今天,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前提就是要认同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这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标识。该书通过全面展示小茅坡营村的自然条件、苗族来源、苗语文化等特征,使读者对于小茅坡营村的人文脉络,以及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历史传承、民族经济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二,体现出实地调查的系统性。
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调查,是走向真实,了解真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学术的研究,一定程度,离不开调查,否则很容易走向自我封闭和“想当然”的自我猜想,陷入迷茫与假设之中。该书以小茅坡营村的历史来源为考察起点,系统性地阐述了其地理风貌、民族风格、资源条件、苗家文化、农民收入、产业样式,将整个村庄131户、469人,尽量访谈调查记录其中。这种系统的调查,从中发现了支配和影响村民生活与生产方式背后的缘由,探测了民族村庄的经济状况。让人读后,充分认识到了村庄的丰富性、特殊性,避免了调查结果的碎片化状态,使得读者联想到了村庄的多样性,愈发意识到民族村庄经济发展的紧迫性。
第三,记录了丰富的“村庄故事”。
村庄的主体是村民,没有了主体的展现和表达,就不可能体现村庄的发展。在该书的第二部分中,通过讲故事的访谈或访谈中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了在家务农的家庭、外出打工的家庭、团结和睦的家庭等不同类别的家庭生产、生活情况。有时还聚焦农户户主的日常生活,有时表达农户儿女的求学发展之梦,有时突出户主的性格特征。读着这些故事,村民的朴素情感、勤劳本质以及村庄的乡土风情一下子呈现在眼前。在该书的第三部分中,记录了小茅坡营村的领路人、苗族文化传统的传承者等不同农民的奋斗故事、家庭故事、文化故事。这些故事,既反映出国家宏观政策对于小茅坡营村的农业、旅游业和打工经济等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又反映了小茅坡营村农户家庭和农户个体在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发展情况。大中见小、小中见大。阅读这些真实的故事,充分感知到了村民的命运、行为和心理所经历的波澜、所盼的改变,使民族村庄的外在表征、内在仪制和深层观念所构造的特有村庄文化跃然纸上。
第四,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小茅坡营村苗族地区作为少数民族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存在交通不便、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当地村民大多受教育程度低、专业技术缺乏、经济发展意识淡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等现实问题,针对问题,书中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针对小茅坡营村整体发展,提出因地制宜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经济不能只着眼于农业和打工经济,还可通过进行硅矿资源的产业开发,苗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特色文化旅游村庄打造,大力引进山地农业发展模式,推进无污染绿色农产品的产销等方式寻求村庄新的经济增长点。针对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提出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关爱体系。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隐忧,提出应采取打造品牌等多种形式推广本民族文化。
总之,《小茅坡营村(苗族)调查》一书资料翔实,叙述合理,分析精到,对小茅坡营村进行了全景式扫描,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质朴情感,读后收益颇多。由此,该书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历史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村庄村民勤劳善良、努力开拓的精神追求,从而整体上不断推进乡村现代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