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明 徐文丽 平 丽
近年来,面对“三农”发展新形势和农业“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新要求,日照市结合自身实际,加大了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不断优化调整农机结构,推动农机化新技术创新集成实施,并将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确定为农机化发展的新型主体,抓大扶优,集中优势力量解决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农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升农机化在保障农产品供给中的重要作用,为农业增产增效做出积极贡献。
“十三五”以来,日照市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由高速跨越发展向平稳有序发展的过度,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到2017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78.7万千瓦,农用拖拉机保有量15.46万台。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1%,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机械化水平达到67.5%;茶叶生产加工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茶叶机械化采摘实现了大面积突破,目前正朝着清洁化多茶类生产机械化的方向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机械化也取得较大突破,农村各业机械化均取得不同程度进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借助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服务农业生产、调整农机结构、改进耕作习惯为重点,一大批高科技新型机械、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快速发展,全市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截止2017年底,全市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8655台,大中型配套机具15311部,较五年前增加分别1492台、3903部;性能较差的小型拖拉机被逐步淘汰,拖拉机与配套机具呈现“大增小减”态势。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1823台,玉米联合收获机520台,分别比五年前增加800台、331台;深松机保有量663台,秸秆粉碎还田机524台,均比五年前增加一倍多。茶叶机械化迅猛发展,茶叶加工机械6641台,比五年前增加3398台。通过省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的提升,全市农机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的茶叶清洁化流水线、大蒜收获机等得到良好试验示范和应用,农机装备大型化、高新化、全程化趋势开始显现。其中,五征集团参与的“花生机械化播种和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农机领域全国唯一获奖项目。
二是农机化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借助农机化技术项目资金扶持,全市加大了土地深松、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精量半精量播种、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从近几年各区县测产情况看,农机深松地块小麦平均亩产1000斤左右,增产率较传统耕作地块增产7—10%;保护性耕作地块玉米平均亩增产100斤,小麦平均亩增产80斤以上。五莲县华玉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通过对烟田进行深松作业,平均亩增产烟叶120斤左右。2017年全市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达到60万亩,深松作业面积达到15万亩。
三是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截止2017年底,全市已登记在册的农机合作社达到210个;入社成员达到2371人,均比五年前增长了一倍多。农机合作社的资产总额达到2.05亿元,比五年前增长280%;拥有农机具1.2万台(套),增长162%。近几年,日照市通过规范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扶强扶优,利用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和农业装备上的优势,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托管、承包经营等方式,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2017年全市30%以上的农田作业由农机专业合作社完成,全年农机合作社总收入达到8600万元,比五年前增长了600%。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宏山、建森农机专业合作社均为市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近几年来,两家合作社发展迅速,成为当地农田作业的主干力量,几乎包揽了巨峰镇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作业,并通过相互之间的有序竞争,提高作业质量、平抑作业价格,使得巨峰镇农田作业标准和质量大幅提升。
(一)对农机合作社等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对于农机合作社来说,目前占用精力和资金最大的并非购买农机具,而是集中在土地流转费用、机具维护和保养以及合作社场院建设等其他方面,并且对于购买农机具的一次性投资项目来说,这些项目所需资金是长期的、滚动性的。对于合作社而言,在很多方面都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土地流转、农机农艺相融合以及购机补贴方面没有多少主动权与发言权,只能根据当前政策做出自己的判断,缺乏长效的引领和指导,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还在不断显现。
(二)农机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国产机械在高端技术研发创新方面不足,部分农机生产企业为了追求效益,不舍得在高精尖科研创新上下功夫,只是局限于中低端技术的研发,更有甚者靠模仿和复制国外技术,农民“宁愿用6台国产机械换1台进口机械作业,因为1台进口机械作业效率和收益高于6台国产机械”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农机在研发过程中,出于机械、技术等问题不能有效地实现农艺目标,技术研发推广周期延长,技术应用见效慢,也成为农机研发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农机作业效益不容乐观。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价格的不稳定,区域内大中型机械相对饱和,导致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在作业过程中收入偏低,陷入不作业闲置浪费,作业赔本折钱的怪圈。日照市土地以山区丘陵为主,适合连片作业地块较少,而且大部分地区农村作业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其各自垄向、垄距、作物种类、品种、生产资料投入、种植的方式方法以及收获的时节等不同,很难形成有效的产业经营和规模化发展。
一是农机化政策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近年来,随着农业传统家庭联产承包的小规模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的不断转变,农机合作社以其技术先进、效率高、服务范围广等特点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要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继续做大做强,在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机具库棚建设方面给与适当的政策支持,引导他们逐步完善、提升和推进,进行战略性的转变和调整,逐步向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转变,实现粮食耕种、化肥农药、植保、技术服务等全产业链的服务和发展,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市场转换的需求。
二是加大农机科技研发创新支持力度。相关部门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引导农机生产企业,尤其是五征这样的大型农机生产企业,真正将研发创新水平提上一个新高度,要有自己的研发创新能力和自主产权,缩短与“国际先进”的差距,真正发挥农机研发创新扶持资金的作用,避免出现“无用”专利、“鸡肋”产品。要求企业“苦练内功”,政府也应担当应有之责。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一直在强调禁止秸秆焚烧、鼓励秸秆还田,这是对农机行业,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但目前很多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还处于试点阶段,很难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在这方面也需要加大研发支持力度,以推动工作开展。
三是农机行业和“互联网+”有机结合。近几年,“互联网+”元素已融入各传统产业,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农机产业虽然有所融合,“农机通”“北斗”和GPS定位等信息服务技术也有所应用,但是由于技术单纯、服务人群等因素影响,一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打通农机管理部门、农机合作社、农机手、农机企业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直联通道,实现技术、信息、政策全覆盖,有效促进农机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共享互联网发展的最新成果,突破农机发展框架,进行跨区域、多领域发展,实现区域间农机化发展的互补、互联,寻求农机作业效益的最大化。